朝花夕拾
1927年鲁迅所著散文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作家鲁迅于1927年编订完成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本书共收入10篇作品,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市。其中的作品内容回忆过去的“朝花(当时的生活)”是其一部分,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夕拾(写作时的思考)”亦是其重要部分。这些“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
《朝花夕拾》是鲁迅基于觉醒的现代个人生存意识并结合中国文化语境让读者思考人生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是不断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样式,虽是以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散文作品也是对时事的议论的杂文。文集中鲁迅用温情与辛辣的两种文风将清新活泼的童真世界与旧社会灰暗而深的背景混合,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艺术作品。《朝花夕拾》于2020年4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成书
作者与时代
1925年鲁迅正遭受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各种流言的攻击诽谤;1926年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动乱时期,北洋政府于3月19日枪杀进步学生,鲁迅为学生们说话,受反动政府通缉后又加重了守旧势力的排挤。在这样的处境下创作了文集中的作品。虽然是回忆性的文章,含有一份回顾往事、含蓄幽微的怀旧情结,但更重要的是反映着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与他处于旧社会蒙蔽之下的反省与深思。
取材与创作
取材
文集第一、三篇结合对童年的回忆主要议论当时社会存在的现象,第二、四、五、六篇描写童年时代在绍兴市家中和私塾中发生的生活画面,后三篇叙述长大后从家乡到南京、日本、回国的经历。鲁迅选取的大多是对于自己来说温馨的场景画面,包含他对逝去岁月的回忆,从侧面对比出当时社会的薄凉的世态人情,是他的无奈与讽刺。
成书过程
各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市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心集之一》。
内容简介
综述
《朝花夕拾》文集第一、三篇结合对童年的回忆主要议论当时社会存在的现象,第二、四、五、六篇描写童年时代在绍兴市家中和私塾中发生的生活画面,后三篇叙述长大后从家乡到南京、日本、回国的经历。这些现象有些侧重议论、有些借事反映人的品质、有些夹叙夹议,表现了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情感和对人生的追味怀念,抒发了作者对乡土的眷恋清洁、对普通人身上的朴实与善良的赞美和对如今社会的悲凉心境与绝望的战斗之情。
各篇简介
狗·猫·鼠》清算了猫的罪行,借猫喻人,讽刺了当时社会中种种与猫相似的人,文章回忆紧扣现实,又运用类似杂文一样的写作手法,笔触自由。
《阿长与\u003c山海经\u003e》以“我”对长妈妈的两次情感转折描写了一个真实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
二十四孝图》记叙了作者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这两个故事后的强烈情感,这两个故事被称为孝图,更是增加了子女与父母的隔阂。
五猖会》主要以鲁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对比突出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时扫兴而痛苦的感情,这是与父亲难以消除的隔膜。
《无常》叙述了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因为善良放“人”与母亲团聚半小时,结果被打了四十大板的故事。人与鬼的对比是鲁迅在反思人世间充满着不正之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与在三味书屋的乏味生活,这两者的对比正反映了鲁迅对封建传统、旧礼教旧规矩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的批判。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文风从幽默到沉重,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迟来的爱与愧疚。
琐记》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市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尤其是使他难以忘怀地对“进化论”思想的择取。这段时期是鲁迅思想变化的启蒙,从求学时就有的热情延续到了革命时期。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东北大学的解剖学教师。他对鲁迅产生了很深影响,在记叙与藤野严九郎发生的点滴时鲁迅运用大量抒情,足以可见他对藤野先生这位老师的赞扬与喜爱。
范爱农》范爱农是鲁迅的朋友,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认识。回国后,一直在为新社会奋斗,但是并没有获得一个好结局。这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突出了社会封建守旧势力的压迫。
参考资料:
思想主题
《朝花夕拾》以童真的视角与心理描述着生命的存在和状态,而在追忆往事的眷恋中,理性的现实与价值又传递鲁迅对关于人生、生命的哲理性的思考,是对民族发展道路的思索,也是对人生自我态度的自省。其中有几点思想主题如下:
(1)对人间真情的赞美的主题
贯穿整篇散文集的是鲁迅从小到大的真切感受,是他感受到的人间的真情真感。鲁迅在回忆孩提时的往事时,显然表现出一种兴奋与亲昵。在整个文集中,有没有文化但会记得“我”心愿的长妈妈;有私塾老师读书时的有趣与隐藏在严厉之下的温情;有与“我”相见恨晚的旧友范爱农的友谊等等。鲁迅怀念他们,更是怀念旧日的自己。表达他对普通人身上焕发的朴实与善良的赞美,对他们的衷心想念与祝祷。插图
(2)对乡土的眷恋与反省的主题
在小说领域,鲁迅首创了“乡土小说”的形式。《朝花夕拾》虽是散文集,但跟小说一样都透露出故土—绍兴市农村的影子。
散文集中鲜明地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风土人情的留恋,从《小引》开始到《五猖会》再到“百草园”他的故土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正是有对土地的感情存在,才可以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情思。;同时又不忘自省,反映乡风民俗的部分腐朽,正是有对土地的感情存在,才可以在字里行间写出自己的情思。当然,故土又是积聚着封建与落后,所以又有无可奈何的感情存在。
(3)对如今社会的挣扎和讽刺的主题
在时代背景下,鲁迅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在这个时期的鲁迅呈现一种暮年心态,是在悲凉心境下仍然保留的批判斗争的锋芒。《狗·猫·鼠》暗含着对“正人君子”丑恶行径的批驳,反讽与幽默的典型运用,可以看到鲁迅的批判意识和为民族呐喊的努力。《五猖会》通过民俗来展现他对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对整个封建教育制度腐朽性的批判。《无常》则是他对善良公正的向往。这都抒发了他救国救民的强烈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入思考。
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
《朝花夕拾》10篇中几乎每一篇都会刻画一个人物,从这本书里诞生很多经典角色。鲁迅主要通过细节构画人物并赋予人物时代性来塑造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作者善于通过赞美相关人物身上的美好、优良品质来完成对人物性格、形象的全面构画。像塑造长妈妈时先抑后扬,欺瞒“我”踩死鼠,总是守很多旧规矩,但却是唯一发现“我”喜欢《山海经》并买给我的人。作者十分真诚地赞美了这种即使生活充满麻木和黑暗的普通人仍然善良美好的品质。
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完成对相关人物形象的丰富化和生动化。作者通过外貌、神态等细节描写同时运用白描,简练的语言就能描绘出人物在生活中的画面。像塑造寿镜吾时,一连串的外貌描写加上喜欢在书房大声叫唤的细节来刻画出这位老师的严而不厉。
在塑造书中的各个人物时,鲁迅并不只是对单个人物进行简单的回忆性塑造,而是在对相应人物的塑造上合了时代因素,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又代表性。像塑造范爱农时,拥有极高的思想觉悟但是仍然抵抗不住旧社会的压迫,他代表着无数受制于封建殖民下具有爱国救民之心的有志青年。作者通过这样的人物描写来揭示社会现实。
叙述特点
《朝花夕拾》是一种叙述、议论、抒情相交融的叙事风格。在记叙中穿插议论,是第一种叙事特点,例如《父亲的病》中记叙绍兴市名医给父亲看病时,对于医生莫名其妙的药引,鲁迅给出“似乎昆虫也要贞洁”这种议论性语言;在记叙中融入抒情,是第二种叙事特点,例如《藤野先生》中记叙自己在仙台学医期间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爱之后发出的肺腑之言“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此外,《朝花夕拾》过去研究界一致认为是“回忆性散文”。但实际上“回忆”并没有成为笼罩“叙述”的一种氛围,而只是一种对“今天”进行观照的距离移动。“过去”在鲁迅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是一种对现实的观照物,是对未来的警示,因而“回忆”与“杂文”是交织互渗的。《朝花夕恰》的文体核心正是这种“杂文方式”:一是“回忆”的功能是在“杂文方式”中显示的;二是主体的叙述性是在“杂文方式”中展开的。这也同时构成了鲁迅叙事散文的文本特征。
《朝花夕拾》是以抒情议论形式下的精神家园的崩毁与构建。鲁迅的文风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带有刀锋,这些富有温情的散文作品是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界战士对自己逝去的时光的深情回忆,是鲁迅表达孤愤苍凉的心情的媒介,但在描写过程中辛辣的指斥和曲折的微讽依然随处可见,例如“清国留学生”“以肉麻当有趣”的道学先生、“名人或名教授”。
影响
《朝花夕拾》是鲁迅基于觉醒的现代个人生存意识并结合中国文化语境让读者思考人生更深层次的问题;同时也不断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多种崭新样式,虽是以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散文作品也是对时事的议论的杂文。
散文集一方面结合杂感的议论和“美文”的抒情、叙事,另一方面以回忆往事为契机,表达人间真情,也向故乡和故乡的民间艺术、风俗借取资源,避免其时散文的弊病,拓宽题材表现领域,在新文学散文发展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朝花夕拾》于2020年4月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
目录
概述
成书
作者与时代
取材与创作
取材
成书过程
内容简介
综述
各篇简介
思想主题
(1)对人间真情的赞美的主题
(2)对乡土的眷恋与反省的主题
(3)对如今社会的挣扎和讽刺的主题
艺术特色
人物塑造
叙述特点
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