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
鲁迅创作的小说集
《彷徨》收录了鲁迅从1924年至1925年所作的11篇短篇小说,是鲁迅继《呐喊》后第二部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入“乌合丛书”系列。
内容包括《祝福》(1924.2.7)《在酒楼上》(2024.2.16)、《幸福的家庭》(1924.2.18)、《肥皂》(2014.3.22),长明灯》(1925.2.28)、《示众》1925.3.18)《高老夫子》(1925.5.1)、《孤独者》(1925.10.17)、《伤逝》1925.10.21)《弟兄》1925.11.3)《离婚》1925.11.6)《彷徨》中体现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下受到新思想启蒙的知识分子的失落颓靡、虚无惶惑,表达了作者对启蒙之后的知识分子境遇的哀惋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情。
《彷徨》题材聚焦于日常的凡俗,细致地描绘出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个性与精神人格,探究五四启蒙精神的消散以及知识分子逐渐沉沦的原因,深刻的展示出中国思想革命存在的的问题,被视之为中国“五四”时期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五四”革命浪潮在1919年兴起,鲁迅参加了新文化运动的前沿阵地《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但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新文化运动的走向发生分化。《新青年》月刊于1920年夏随陈独秀南迁上海市,从1920年9月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后于1922年7月休刊。休刊10个月后,《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政治化,启蒙运动落潮,《新青年》的解散成为一件给鲁迅带来极大打击的事情。这使得阵营中的成员们分化,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对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他不甘寂寞,依然在进行探索和战斗,在执着与彷徨的交织中重新寻找自己的方向。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和分化的时期,鲁迅思想发生了动摇,时刻且面临着求索的苦闷,他在思索中写下了《彷徨》。
作者背景
鲁迅是家中长子,年少丧父,他便一直承担着兄长之职。甚至放弃自己留学德国的计划就为维持二弟周作人在日本婚后的留学生活。回国谋职的鲁迅还要积极为二弟、三弟找工作。1919年鲁迅借债,勉强在北京八道湾购置宽敞的房子,3个兄弟及其家属共居一院,一并照顾母亲,自己的薪水也交给二弟媳统一掌管。但二弟媳作梗,二弟偏听偏信。1923年7月19日,鲁迅收到了弟弟周作人亲手递来的绝交信,兄弟从此决裂。鲁迅接出母亲与发妻朱安,搬出共居的八道湾,迁入砖塔胡同的临时住宅。
1924年5月,鲁迅一家移居北平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在此,他写出了《彷徨》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家庭生活的变化改变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加深了鲁迅的思考和洞察,《彷徨》这部作品就浸透着精神剖析的冷峻。
出版历史
祝福》《在酒楼上》《示众》等小说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后,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了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据《鲁迅著作版本丛谈》的附录《鲁迅著作版本展览书目》中统计,北京北新书局1928年10月出版的《彷徨》已经到了第六版,而三年之后,也就是1931年7月,北新书局出了第十版《彷徨》。《彷徨》在两年的时间内就出了六版。
内容情节与人物
祝福
祝福》设定的背景在五四运动时期,辛亥革命已经过去近10年,然而绍兴市地区风气依旧保守,本家叔辈老监生鲁四老爷迂腐地大骂康有为,人们要准备重大的年终祭祀“祝福”。就是在如此保守的环境中,一个进城打工的老年中国妇女的悲剧悄无声息地发生了。祥林嫂初次进城时做工毫不松懈,勤快细心地操持祝福礼。但是在宗法体制的碾轧下,她的幸福很快被乡下婆婆毁掉,她被卖到深山野,再次丧夫失子之后,祥林嫂成了他人眼中的不祥之物。柳妈甚至建议她到土地庙捐“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作替身。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使安分守己的祥林嫂沦为乞丐,在新年的雪夜死于家家户户的祝福氛围中。
祥林嫂的悲剧是她自身无法解决的,因为传统社会束缚女性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始终缠绕着她,让她无论生死都没有希望。而《祝福》里面对祥林嫂惨境的“我”,作为有文化的读书人,是唯一同情祥林嫂的命运的人,但他却无力拯救祥林嫂,在面对她追问时的胆怯和踟躇,以及知道祥林嫂死讯后的逃避和释然,也折射出人间的冷漠,这是作者对分子的弱点的深刻指出。
小说以“祝福”为题,实际上也是正语反用,”祝福“的仪式和道学、宗教、神权以及夫权交织,在”祝福“仪式中,祥林嫂彻底被毁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体现了祥林嫂人物的悲剧性。
在酒楼上
在酒楼上和旧友吕纬甫重逢,10年前他敏捷精悍,敢于反抗神灵,经过10年蹉,他的锐气挫伤,不敢做“出头鸟”,变得格外迂缓颓唐。他曾经给小兄弟迁葬,看见侵蚀朽烂的棺木。又顺便给女孩阿顺买头花,结果阿顺被人嘲讽,早就忧愁而亡。吕纬甫眼见社会毁掉了无数美的事物,逐渐心灰意冷,于麻木中逐渐沉沦,靠教人些子曰诗云一类他曾经嗤之以鼻的东西来应付度日。
吕纬甫自嘲这自己是苍蝇式的生存轨迹,他是自主地选择了这种麻木。他在经年的磋磨中渐渐失去了反抗的勇气和能力。吕纬甫象征着受到过新思想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跌落到庸众的情况,他代表了部分五四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和精神风貌。因为看不到丝毫改变社会的希望,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支持他们的社会力量,那么他们便宁可浑浑噩噩地度日,不再做一些自认为无用的尝试。
幸福的家庭
《幸福的家庭》写的是一个文学青年创作小说时的心理活动。他是一个接受了西方进步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曾经反抗阻碍追求自由的婚姻,但是结婚五年后,生活的窘迫击碎了主观空幻的理想。文学青年终日为生计而担忧,处处精打细算。他们一家人挤在一间小屋里,卧室也当作书房和堆积房,甚至连买25斤的柴也得讨价还价半天。他为了赚稿费,决定迎合刊物和读者的口味,向“幸福月报社”投稿一篇虚构的“幸福的家庭”的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写进空中阁楼式的“幸福的家庭”中,想象一对日常生活十分洋派的青年夫妻。然而他不断被身边乱哄哄的杂事打断,写不成文章。
幸福的家庭》宣告了个人主义幻想的破灭,以讽刺的笔调展示了文学青年空虚颓伤的精神状态。在灾难深重的中原地区进行“五四”运动斗争后,这个青年未从中获得力量,他也没有勇气反抗旧势力,现实生活和他的理想生活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比太鲜明。小说通过这个文学青描绘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提出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出路问题,也包含着鲁迅给予的理解和同情。
肥皂
《肥皂》写的是四铭交给老婆一块肥皂,二人聊天时,四铭大骂街上的女学生剪发是伤风败俗,随后又称赞起年轻女乞丐讨饭给祖母吃的事,四铭又说起有两个光棍开下流玩笑,要将女乞丐买回去用两块肥皂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四铭甚至在饭桌上骂儿子,要他“学学孝女”。四太太便发飙,指出四铭内心勾动了对孝女的企图,特地买了块肥皂,“给她咯支咯支的遍身洗一洗,天下也就太平了”。四太太再三用“咯支咯支”骂四铭不怀好心思。四铭无言以对,却对朋友建议以“孝女”为题表彰楷模以呼吁总统推崇儒家经典。四铭又重述了一遍光棍关于“咯支咯支”的话,这次朋友也打趣,仿佛读出四铭淫荡的念头。四铭很不自在,送走了客人。连四铭的女儿也说:“咯支咯支,不要脸不要脸。”
小说《肥皂》中的四铭是一个迂腐而顽固的小士绅,是旧阶级的一员,反对新事物,大讲仁义道德,对子女颇为严厉,咒骂提倡“解放”“自由”的新式学校,但又对咯支咯支”的肥皂和孝女心存幻想,他喜欢发脾气,对孩子和老婆也有宽容的一面,他是一个非常微妙且费解的人物
长明灯
长明灯》长明灯是小说中吉光屯的标志。吉光屯的居民格外相信长明灯保护了吉光屯,使得吉光屯没有变海,吉光屯村民没有变泥鳅。但一个由传统中觉醒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长明灯带来的其实是“直翅亚目和病痛”,他企图吹熄长明灯,想要让吉光屯人明白灭灯的意义,结果他被当作是“疯子”,吹熄长明灯的计划一次次失败,他成为被民众戏弄嘲讽的对象。
文中的长明灯是宗教神权或传统文化的象征,倘若不经思想启蒙,吉光屯依旧会保持着蒙昧迷信。而狼狈的“疯子”则象征着通过实践启蒙民众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旧社会的腐败,并且有着斗争到底的决心和行动力。“疯子”是一个孤独的革命者,只可惜个人的力量难以撼动旧社会的根基,这也指出了启蒙的困境,革命者孤立无援,后继乏人,民众缺乏自觉。
示众
示众》围绕一桩行刑事件叙事,描写了首善之区的一个犯人行刑前围观示众的街头反应。小说采用了新颖的外聚焦视角,浑无情节,通过记录人物对话,展现故事场景,引导读者分析、了解内容。看客刹时间围满上来,连犯人犯了什么事都还不清楚。各色人等聚集在此,最后,随着一个车夫的跌倒,看客的注意力分散,紧张的氛围打破,看客们又转向新的刺激,人散街空。
作者字里行间都暗含着深长的叹息,以极大的象征性反映了旧中国社会中人的“看客”本质,对国民性产生忧思,揭示了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对人的毒害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
高老夫子
《高老夫子》写的是高老夫子学识粗陋,因为发表了受封建势力吹捧的文章而自信心膨胀,被聘为贤良女子高等学校的历史教员。他开始极为注意形象,从早到晚照镜子,为一个遮不住的痕担心被女学生看不起。他第一次登台讲学,就受不住女学生的“凝视”,因为胆怯和恐惧而落荒而逃,选择了辞职。
高老夫子原名高干亭,他是个不学无术者和保守者,在发表了《论中华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后就看不起老朋友,明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却因为对女学生的渴望而去贤良女校任教,极力掩饰自己额头的瘢痕,都说明他深深挣扎在病态的傲慢和自卑中,当这种自卑不攻而破,他败下阵来,转而攻击女校。这种可笑行径体现出的是对假道学的批判
孤独者
孤独者》中,魏连殳是一个异类,在他的继祖母去世后,亲戚们以为他受过新式教育肯定要弄花样,便纷纷筹划着对付魏连,要求他穿白戴孝、跪拜及请和尚道士做斋醮科仪,魏连殳参加入殓仪式,对此毫无异词。只有大殓完毕之后,他才泪流满面。魏连殳被S城怀疑是“新党”而失去学校的教职,因为生计窘迫,他不得不卖掉自己的书《史记索引》,生活在一种孤独之中。在走投无路之际,魏连殳放弃信仰,投身于曾经不屑一顾的军阀阵营,但不久之后,他得肺痨病去世。
魏连殳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同旧的封建思想做斗争的人,也正是因此,他在人们眼里就是一个异类,他的亲人、他喜爱的孩子们,都和他断绝了情感的联系,他只能成为一个孤独者。魏连殳的形象蕴含着鲁迅对“五四”启蒙者的审视。化身为教化者的知识分子是少数的,但他们企图去唤醒大量的民众,这就使启蒙任务变得异常艰难。尤其当知识分子使用的是西方学理之时,更容易被民众排斥。因此,魏连殳逐步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孤独。
伤逝
伤逝》中子君抵抗家族,与涓生租住在吉兆胡同一所小屋生活,涓生在局里抄公文和信件,因为局长儿子的赌友造谣,涓生丢掉饭碗。而子君本就缺乏谋生能力,只能为了三餐而劳顿,涓生求职工作无果,为了救饥荒,宰了子君养的油鸡,扔了宠物叭儿狗,这伤了子君的心。涓生便鼓起勇气分手,说自己不爱她了。于是子君被父亲接回,在乡下死去。涓生终于悔恨,陷入自责。
伤逝》中的涓生在生活的窘迫下慢慢暴露出他自私冷漠的原形,他虽然接受了新观念,提倡新式的自由恋爱,但思想中的男女不平等仍是根深蒂固的,他最终抛弃糟糠之妻而堕入虚空。而子君身上本来携带着启蒙思想给予的勇气,但子君的启蒙是因爱情而引发的,生活的挫折便磨去了她的启蒙思想,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中子君逐渐被涓生冷淡。他们摆脱不掉社会习俗、宗法势力和经济体制的影响。
弟兄
《弟兄》中写的是血亲关系是如何在物质的制约下呈现出“虚弱”态势的。办公室里,秦益堂讲述家里两个儿子为了钱财打了起来,而张沛君则说起自家两兄弟不把钱财两字放在心上。当沛君的弟弟靖甫被中医误诊靖甫为“猩红热”,沛君焦虑无比,守着病人时开始思虑,担心靖甫死了他一人无法维持两家生计。后来西医确诊只是“疹子”,沛君如释重负。但因劳累过度,沛君梦见自己在靖甫死后独力承担家庭生活,他虐待侄儿,不许他上学,还打得侄儿满脸流血。这个梦让沛君恐惧不安。沛君的信念被颠覆了,最终,旁人称赞沛君时,他只能无言以对。
沛君的“兄弟怡怡”并非虚伪,他为了兄弟患病而四处寻医、忧虑奔走是真的,只是当他置身于血亲感情与物质压力相冲突的漩涡中时,他也会生出自私、刻薄、残忍的念头。说明他对兄弟的关心和珍爱并不如他所标榜的那样超纯粹和非功利。
离婚
《离婚》中的爱姑被遣回娘家,爱姑为了争个公道,闹了整三年不愿离婚,父亲还带了六位兄弟拆了夫家的灶,最后在庞庄慰老爷家调解,到场的还有七大人。在慰老爷的调解下,爱姑的父亲也软下来,只有爱姑还想坚持乡间伦理,勇敢地要七大人评理,七大人故弄玄虚一番,在他的威慑气场中,爱姑也嘴硬而心虚。在七大人的胁迫下爱姑接受了离婚,一桩离婚和维权的案件就这么结束。
在中国乡村社会,权大于法,绅官场的厅堂原则制约着乡野原则,这就是《离婚》对中国乡村制度运作方式考察。
《离婚》暴露了父权制的恶势力及乡间的旧文化仍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爱姑勇于抗争,尽管她有“从一而终”的旧思想,但她有意识地争取自己的“人权”,在爱姑的野性面前,男权社会的说教套路被揭穿毁灭,虽然这种方式是粗野的,但鲁迅的描写充满了对爱姑的同情与赞扬。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迷茫彷徨
鲁迅在《彷徨》的扉页上以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题记,小说也如此反映了鲁迅对社会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彷徨、绝望而痛苦的心境,他曾经推崇个人主义,但此时转向了质疑,书中也表达了他对“五四”过后青年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的不懈的探索。
《彷徨》封面画为鲁迅的同乡陶元庆所作,画面上有三个人几何线条构成的僵硬人物,一个百无聊赖地仰面朝天,两个凄凄惶惶地观望着太阳,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不很圆的太阳似呈落日之状,那种颤颤巍巍的样态与人物的神情相依相生,正是作品中诸多人物彷徨无定心态的象征。在《彷徨》中,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子君等人身上有着这种形象的敷衍马虎、苟合含糊、颓唐自私、虚无幻灭与庸俗琐屑的混杂。
女性自立
祝福》里的祥林嫂反抗改嫁所捍卫并不是自己的个性意志,而是一女不嫁二夫的传统观念对她的梏。祥林嫂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系统,当她因为再嫁而为正统社会所不容时,她对自己的生存价值发生了怀疑,用尽积蓄去土地庙捐了门槛,可还是不被认可。祥林嫂的精神找不到自立的凭依,导致她的困境无法走出。《离婚》中的爱姑也是如此,她闹了三年并非为了自身的幸福,而只是不想让丈夫一家如愿,她为此付出了近三年的代价。透过爱姑有觉醒的反抗意识,这恰恰显露出她整个生命的苍白。《伤逝》中的子君,她起初也有自尊独立之心,但那是受爱情而引发,子君并未真正具备独立意识,她满足于家居生活,不去求职,完全不考虑经济独立,这样就难以与涓生保持夫妻之间的平等,最终生成悲剧。
剖析灵魂
鲁迅彷徨时期的创作转向解剖灵魂的矛盾及困苦。《肥皂》里关于四铭在家中闹脾气暴露的隐秘心理被其太太一语戳中引发的吵吵闹闹,在对假道学予以讽刺之余,又增添了幽默。《高老夫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高老夫子为了去看看女学生在贤良女学校谋了个教席,可心怀鬼胎而学问匮乏使得他成为学生的笑料。《高老夫子》对假道学的讽刺更为犀利,描写高老夫子面对女学生授课的紧张与女学生以多对一面对男教师时的气场优势,也幽默的揭示出两性心理的幽微。《弟兄》里的张沛君平时自诩兄弟情深,却在梦里看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另一面也颇有讽刺效果,揭示出即使在道德楷模的心理深层,也有人性中隐秘的黑洞。
国民劣根性
在《彷徨》的《长明灯》与《示众》中,侧重在描写环境与人的冲突。《长明灯》通过疯子执意要灭灯而遭到周围人的攻击,表现吉光屯周围迷信的环境,来反衬村民们集体性的愚昧迷信心理。《示众》则描写市民围观犯人示众和人力车夫摔倒的景象,以极大的象征性反映了旧中国社会中人的“看客”本质,以抨击无聊、怠惰、冷漠的国民劣根性,揭示了旧社会中的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
批判封建势力
《彷徨》中的《离婚》里,爱姑丈夫肆意养姘头,将爱姑遣回娘家,爱姑向封建的伦理关系宣战,反抗不公,但却在旧势力的围攻下失败。《祝福》中的祥林嫂本来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要求,可她连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没有得到。《伤逝》则通过涓生与章子君的悲剧凸显守旧势力的恶劣,子君的娘家反对子君的自由恋爱,后来也彻底断了子君的生路。遗老遗少造谣生事使得涓生失业,新青年在这样保守的社会生计困窘,这些都是悲剧的成因。
婚恋生活
幸福的家庭》写日常生活对爱情的考验与消磨,揭示爱情的长跑更需要耐力,创作与爱情都应该从玄想的云端回到活生生的现实,否则,生活和爱情都难以维持。《伤逝》则写了涓生与子君的悲剧,子君沉溺于爱情中,而涓生醒悟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他过于自我中心,自私地抛弃子君,去寻自己的生路。这说明要及时地拓展视野,调整心态,将浪漫的想象回归于现实生活,切切实实地共建家庭生活,把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投身于社会解放的时代大潮之中。
知识分子出路
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深层审视是《彷徨》的重要主题。在《彷徨》中的小说《幸福的家庭》和《伤逝》,鲁迅通过对《幸福的家庭》中文学青年,《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人物形象悲剧的剖析,宣告了个人主义幻想的破灭,通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和鲜明的反差构成了极大的讽刺。《在酒楼上》刻画出五四新文化运动退潮后一个知识分子的多重面影与复杂心态。理想在现实中碰壁,失去了信念,敷衍生活。《在酒楼上》写出了社会演进中知识分子的变化和对变化的辩证思索。《孤独者》刻画了孤独者魏连殳从抗争到妥协到最终放浪形骸的心路历程。他们都是知识分子,经历过五四时期,在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对立冲突下,呈现出进步与懦弱的双面性。当知识分子年轻的时候,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革命,但一旦他们成了某人的丈夫,或者某人的父亲,要负担家庭责任时,力量便渐渐消亡了,这揭示了“五四”后青年知识分子从封建势力束缚下解放出来后道路的问题,探究五四启蒙精神的消散以及这一代知识分子渐渐沉沦的原因,说明知识分子只有不断进行战斗才能真正掌握命运。
艺术特点
尖锐对立的叙事结构
《彷徨》中的《长明灯》《孤独者》《在酒楼上》采用的都是鲁迅惯用的觉醒的个人与愚昧的庸众尖锐对立的叙事结构,对立的双方各有一套截然相反的意识和语言,觉醒的个人试图唤醒或启蒙愚昧的庸众,改造他们的意识,却往往被庸众拒绝理解与接受,并视他们为必须镇压或除去的疯子。鲁迅自觉站在觉醒的个人或精神的战士一面,定他们的“战斗”,同情和悲愤于他们的遭遇,庸众的愚昧麻木、“恶不悛”则充满失望和讽刺。
社会思想环境描写
鲁迅在《彷徨》中对环境描写格外重视,尤其是社会思想环境。在《彷徨》里的环境描写,主要是由封建的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社会思想环境和人们的思想关系。《示众》和《长明灯》中的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境本身就能展现其愚昧和和麻木。《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孤独者》《伤逝》《祝福》《离婚》中人与环境对立,甚至企图改变环境的,人物失败了,封建思想环境吃掉了人物的理想。这类作品显示的是封建思想环境对人精神意志的毁灭。但在《肥皂》《高老夫子》《弟兄》中,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代表着封建思想势力,是封建道统的维护者,环境描写是足以揭示人物的内心,所以讽刺手法在这类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矛盾性悲剧
《彷徨》悲剧的实质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对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多取材自病态社会上不幸的人们,尤其是普通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悲剧,他们甚至不是毁灭于重大事件,而是毁灭于旧中国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中,理想愿望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在酒楼上》吕纬甫为现实生活而放弃理想的追求,《伤逝》中涓生为理想爱情的追求而放弃落后于他的子君。《祝福》中的祥林嫂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们由精神的痛苦转向生命的丧失,《在酒楼上》吕纬甫和《伤逝》的涓生和子君,由生活的痛苦导向精神痛苦。
讽刺性喜剧
《彷徨》喜剧的实质是把无价值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撕破给人看。鲁迅在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具有高度轻蔑的同时能将其本质把握准确、揭露深刻。使《彷徨》带有高度尖锐性的讽刺性。《彷徨》中最纯正的讽刺喜剧作品出现在以揭露封建卫道者为题材的作品中,虽用了夸张的笔墨,但实际上写的是平常普遍的小事,更具生活化。《肥皂》是一块肥皂引起的家庭的风波,是以道德面孔出现的卑劣。《高老夫子》是一个空虚无知的新教员的一堂历史课,是挂着知识招牌的无知。《弟兄》是一个自我标榜以不计较钱财的人物在兄弟患病期间的种种心理活动,是打着宽厚幌子的自私。利用人物的言行不一揭示他们的极端虚伪性,是讽刺喜剧效果的主要艺术方式。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彷徨》自1926年8月首版后,两年的时间内就出了六版。鲁迅的人格与思想逐渐在青年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彷徨》标志着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和题材的深化和发展,标志着鲁迅小说创作在思想深度上的发展,标志着鲁迅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也使鲁迅在创作上达到了新的高峰。《彷徨》是五四新文学的奠基之作,以其“表现的深切”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创作“实绩”,以其“格式的特别”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性文体范例。《彷徨》为鲁迅启蒙主义文学观作了精确的价值定位,承载了“忧愤深广”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主题。以《彷徨》为文本参照,鲁迅小说的极简约而又极深广的叙事范式鲜明地体现出极简主义叙事的艺术特征。《彷徨》被称为中国“五四”时期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彷徨》展现了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认识反封建思想的斗争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2007年,《彷徨》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12。2020年,《彷徨》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
外国影响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彷徨》进入到泰国之后,泰国新式文学界掀起了“为人生的文学”的潮流,讲究为人生的概念,主要文学创作形式为短篇小说,早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泰国的流传,主要以鲁迅作品为主,泰国读者常把鲁迅的《呐喊》《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
1944年,《彷徨》在越南开始传播,有6种越南语翻译版本。20世纪70年代前,《彷徨》是越南读者最熟悉的、最欢迎的鲁迅作品之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提及的反抗封建礼教、批判知识分子的无能为力等都是越南人深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对越南当时知识分子及爱国年轻人的斗争精神产生着深厚与广泛的影响。
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美国学者威廉·莱尔和蓝诗玲三位翻译作品在《彷徨》是英译本中最具影响力。2009年,英国企鹅经典出版社经典文学部出版了英国学者蓝诗玲重译的鲁迅小说全集,书中完整翻译了鲁迅《彷徨》。
作品评价
1932年12月,鲁迅对《彷徨》里的小说就曾自我评价道:“技术虽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较无拘束,而战斗的意气却冷得不少。”
1925年,散文家孙福熙发表在《京报副刊》上的《我所见于〈示众〉者》抓住了小说《示众》的思想核心是对冷漠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他评价为“如铁笔在岩上画”。
作家向培良的《论〈孤独者〉》评价:“作者鲁迅先生差不多已经是我们前一个时期的人物了。”
1926年12月26日《庸报副刊》评价《彷徨》:“深刻的观察,精微的描写。”
著名学者王富人评价:“中国“五四”时期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
衍生作品
1939年,《长明灯》被改编为独幕话剧
1958 年《伤逝》改编为连环画后,至2022年,《伤逝》 改编作品共有17部,其中话剧4部、连环画4部、歌剧2部、昆曲1部、豫剧1部和小说4篇,《伤逝》(1981年)由张水华导演成电影。
1946年,《祝福》被改编为越剧祥林嫂》,并先后两次 (1948年、1979年) 被拍摄成越剧电影,1981年被改编为评剧《祥林嫂》,1981年和2007年改编为芭蕾舞剧《祝福》,1982年被改编为秦腔《祝福》,2002年被改编为淮剧《祥林嫂》。黄梅戏《祝福》被拍摄成4集电视剧
电影《祝福》(1956年)夏衍根据鲁迅作品《祝福》改编,影片1957年获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参考资料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1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2
..2023-04-15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3
..2023-04-14
..2023-04-15
..2023-04-15
..2023-04-15
..2023-04-10
..2023-04-15
..2023-04-15
..2023-04-10
..2023-04-18
..2023-04-15
..2023-04-15
..2023-04-15
..2023-04-18
..2023-04-18
伤逝.豆瓣.2023-04-15
祝福1956.豆瓣.2023-04-15
根据鲁迅小说改编的电影.华商晨报.2023-04-15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作者背景
出版历史
内容情节与人物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迷茫彷徨
女性自立
剖析灵魂
国民劣根性
批判封建势力
婚恋生活
知识分子出路
艺术特点
尖锐对立的叙事结构
社会思想环境描写
矛盾性悲剧
讽刺性喜剧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外国影响
作品评价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