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录鬼簿》,元代的戏曲史料性著作。作者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号丑斋。《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
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记录了自
金朝末年到元朝中期的
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
关汉卿列在首位,对
郑光祖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后来作过两次修订,扩充为2卷,所录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书中人物分为七类。
著者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文学家,散曲家,字继先,号丑斋,
大梁(今
开封市)人。久居
杭州市。屡试不中。顺帝时编著《
录鬼簿》二卷,有
至顺元年(1330)自序,载元代杂剧、散曲作家小传和作品名目。所作
杂剧今知有《章台柳》《钱神论》《蟠桃会》等七种,皆不传。所作散曲今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一套。
朝代
元
书目提要
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寄居杭州。约在至元末、大德初(13世纪末)在杭州官学进学,是
邓文原、
曹鉴的受业弟子,与戏曲家
赵良弼、屈恭之、刘宣子、
李齐贤等是同窗学友。曾多次参加“明经”考试,不中。后在江浙行省任掾史,但是不得升,他也不屑于去追求官禄,于是杜门着书。除《
录鬼簿》外,他有杂剧7种,今都不传。散套《丑斋自序》是他的代表作。《录鬼簿》不但有它的资料价值,同时也表现了
钟嗣成比较进步的文艺观点。由于他与大部分戏曲作家一样,屈居下僚,而他所从事的戏曲创作又受到歧视,因此孤傲牢落之气,耿耿心中,他编撰此书,就是为了替一代经史所不传,而又高才博识的这些戏曲家作传,欲以此激励后学,推动
杂剧继续发展。《录鬼簿》全书为上、下两卷。共记述152位杂剧及散曲作家,大略以年代先后排列;录剧目共400馀种。整个元代曲家的情况,都赖以传世。同时,在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中,还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这些都为元代戏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至明初,戏曲家
贾仲明又增补了吊词。《
录鬼簿》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不久,作者又至少作了两次修改和增补。此书原本已佚,今所流传的重要版本有明《说集》本,
孟称舜刻本,曹亭本、暖红室汇刻传奇本,以及明贾仲明增补过的
天一阁蓝格钞本。今据孟称舜刻本整理。
版本
通行本
卷数
3
内容选读
《柳耆卿诗酒玩江楼》△
王廷秀(
山东省益者人。淘金千户。)《?客三告状》《秦始皇坑儒焚典》
《诸宫调风月紫云亭》△
杨显之(大都人。兴汉卿莫逆交凡有珠玉与公较之。)《刘泉进瓜》《黑旋
《月夜走昭君》《狄青扑马》
《四不知月夜京娘怨》(又云郭安道作。)△李时中(大都人。中书省掾除工部
主事。)
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以儒补杭州路吏。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病卒火葬於
西湖之灵芝寺诸吊送各有诗文。公之所作不待备述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知其为德辉也。惜乎所作贪俳谐未免多於斧凿此又别论焉。
毅字
弘道。
南京市人。
泰定三年丙寅春因余友周仲彬与之会即叙平生怀。时出一二旧作皆不凡俗。如越调“一点灵光”借灯为喻;仙吕《赚然》曰:“因王魁浅情将桂英薄幸致令得泼烟花不重俺俏书生”发越新鲜皆非蹈袭。天历二年春抱疾丧於友人江汉卿家。汉卿与
黄焕章买棺具殓召其亲来火葬城外寺中。公能书善行文不草率题伍王庙壁有《折桂令》一曲及有绝句:“浩浩凌云志巍巍报国心。忠魂与
潮汐万古不消沉。”其感慨激烈徒增怅怏。噫!天之生物也裁成辅相以左右民奈何如是偏戾也人犹有所憾者良以此夫。
字日华。
杭州市人。体丰肥而善滑稽。能词章乐府临风对月之际所制工巧。有与朱士凯题《双渐小卿问答》人多称赏。《卧龙冈》
《孟宗哭竹》《敬德扑马》《升仙桥相如题柱》
《感天地王祥卧冰》《七星坛诸葛祭风》《汉张良辞朝归山》《齐贤母三教王孙贾》
惠字君美杭州人。居
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公巨目美好谈笑。余尝与
赵爽陈彦实颜君常至其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诗酒之暇惟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亦成一集其好事也如此。
《视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苏小小月夜钱塘梦》《薛琼月夜银筝怨》
《吕无双铜瓦记》《风流孔目春衫记》《萱草堂玉簪记》《钱大尹鬼报绯衣梦》
吟断为
白居易醉眼慵开为酒。半生才便作三闾些叹番成《露歌》等闲间苍鬓成。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吴本世
《贾充宅韩寿偷香》△李进取(大名人。官医大夫。)《穷解子破伞雨》《神龙殿栾巴吃酒》
右所录若以读书万卷作三场文占夺巍科首登甲第者世不乏人。其或甘心岩壑乐道守志者亦多有之。但於学问之馀事务之暇心机灵变世法通疏移宫换羽搜奇索怪而以文章为戏玩者诚绝无而仅有者也。此哀之所以不得不作也。观者幸无焉。
《长孙皇后鼎谏》《玉津园智斩韩太师》《苏东坡夜宴西湖梦》
内容提要
《
录鬼簿》是历史上第一部为戏子立传的书籍。名为鬼,实为戏子。为什么叫《录鬼簿》呢?作者
钟嗣成在其"录鬼簿序"中说:"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
《录鬼簿》全书为上﹑下两卷。上卷分:"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方今名公"﹑"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三类。据钟嗣成自注﹐这三类名公﹑才人的情况﹐是他的朋友陆仲良从"克斋吴公"那里得来的﹐并非钟嗣成的第一手材料﹐因而"未尽其详"。下卷分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已死才人不相知者"﹑"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四类(此据曹楝亭本﹐《说集》本﹑
孟称舜本分为六类)。两卷共记述 152位
杂剧及散曲作家﹐大略以年代先后排列﹔着录剧目共400馀种。整个元代曲家的情况﹐都赖以传世。同时﹐在书中一些零星的记载中﹐还揭示了元代杂剧作家的活动和组织情况﹐并且透露了元代戏曲发展的线索﹐如院本的创作﹐杂剧作家的南迁﹐杂剧作家写南戏的情况﹐后期杂剧的音乐采用南北合套的情况等等。至明初﹐戏曲家
贾仲明又增补了吊词。
写书经历
《
录鬼簿》成书于至顺元年(1330)﹐不久﹐作者又至少作了两次修改和增补。此书原本已佚﹐今所流传的重要版本有﹕明《说集》本﹐
孟称舜刻本﹐曹楝亭本﹑暖红室汇刻传奇本﹐以及明贾仲明增补过的
天一阁蓝格钞本。校注本则有
王国维的《录鬼簿》校注本(以曹楝亭本为底本)﹑
马廉的《录鬼簿新校注》本(以天一阁本为底本)﹑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编的《录鬼簿(外四种)》以及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的《中国古典戏曲论着集成》所收的《录鬼簿》(以曹楝亭本为底本)。
背景评价
元朝对
汉族知识分子既加以利用,又时时排斥,谈不上政治地位。但汉人想出仕,施抱负于天下,也只有通过科举。而元代有"九儒十丐"之说,知识分子地位如此卑微,耍笔杆子和唱戏的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可这些人中,多数又确实是文化的精英,甚至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许多人身怀技艺,自成一家,一旦故去,许多技艺就失传了。不仅史上无名,而且文化流失现象特别严重。所以,因同病相怜的钟嗣成才想到为其立传。
《
录鬼簿》不但有它的资料价值﹐同时也表现了
钟嗣成比较进步的文艺观点。其次﹐他讽刺那些门第高贵的人以及对首先﹐由于他与大部分戏曲作家一样﹐屈居下僚﹐而他所从事的戏曲创作又受到歧视﹐因此孤傲牢落之气﹐耿耿心中﹐他编撰此书﹐就是为了替一代经史所不传﹐而又高才博识的这些戏曲家作传﹐并且"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水寒乎冰﹐青胜于蓝"﹐欲以此激励后学﹐推动
杂剧继续发展。其次儒家学说似通非通的浅薄之士为"酒罂饭袋"﹑"未死之鬼"﹐而高度评价有才华的戏曲家是"不死之鬼"﹑"虽死而不鬼者"。他还说:"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余有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噉
丽文蛤﹐别与知味者道"。他在历来被认为高尚的"性理之学"之外﹐为戏剧独树一帜﹐另辟门户﹐这在当时包含着反传统的思想因素。第三﹐
钟嗣成认为创作杂剧要使人"感动咏叹"﹐有动人的情节﹐要"搜奇索古"﹑"翻腾古今"﹐提倡创新精神﹐他还大略指出了戏剧形式与传统的文学样式相比﹐有它的新特点。这些也都是可取的文艺观点。总之﹐《
录鬼簿》是
杂剧蓬勃发展形势下的产物﹐它适应了中国戏剧发展的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录鬼簿》里有不少孤绝史料,譬如对
罗贯中、
贾仲明等人的事迹记载,独见此书,他处无有,实在难得。
版本
元末明初贾仲明天一阁蓝格精钞本《录鬼簿》。明万历年间《说集》蓝格钞本《录鬼簿》。
明孟称舜刻本《录鬼簿》。
清曹楝亭刻本《录鬼簿》。
后世作续
此外﹐又有《
录鬼簿续编》一卷﹐约成书于洪熙﹑
宣德(1425~1435)年间﹐原本未提撰人名氏﹐因附于贾仲明所增补的《录鬼簿》之后﹐有人以为是贾仲明所作。体例与《
录鬼簿》相似﹐记述了元﹑明间戏曲家﹑散曲家的简略事迹﹐是研究元末明初
杂剧发展的重要史料。但此书惟独附于
天一阁蓝格钞本《录鬼簿》之后﹐未见有其它的版本流传。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