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圣
王月圣
王月圣,男,笔名汪毓和,1950年12月出生于鹤峰县走马镇白果坪村,苗族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先后担任中国民主同盟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总支委员会副主委。连续四届当选州人大代表、常委和州政协常委。是恩施州文联编辑部主任、专业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85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1987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1996年任恩施州作家协会主席,2000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2年任州文联常务副主席,2004年任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工作经历
1971年到鹤峰县走马镇白果坪中小学当代课教师,1973年调至走马文化馆开展农村文艺活动的辅导组织工作。1976年抽至州考古队,1977年调至县文化馆担任表演辅导工作,开始上山下乡搜集整理民间文学。
1978年,湖北省群众艺术馆派员来鹤峰县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正在县文化馆担任群众文艺表演辅导干部的王月圣,参与这项极有学术价值的活动。历经2年时间,探访采风近200多位民间歌手,记录下1700多首民俗音乐和300多万字的民间故事、革命斗争和民俗传说、歇后语、谚语。经过整理,内部编印了《白鹤井》、《满山红》、《细柳城》、《望花楼》、《金包银》等5个集子,共计120万字。
1984年调州文联工作后,又主编《鄂西民间故事集》(四川民族出版社公开出版),获国家重点学科优秀作品奖,个人荣获国家重点学科编委员会颁发的“先进工作者”一等奖。在参与《湖北民间传说故事》编纂过程中,搜集整理的故事多次选入《山川风物》和《女儿寨传说》等书,撰写的10多篇论文选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辑的论文集,2次获湖北省屈原民间文学奖先进个人一、二等奖
创作成就
王月圣在长时间民族文学搜集、整理、编纂、出版、研究工作中,激发了对文学创作的爱好和热情。1982年开始试写小说,同年,短篇小说《唐喜娃拜年》在第6期《长江文艺》中刊载。之后,王月圣便专心致志走文学之路,已在全国30多家报刊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200余篇300多万字。其中《相识在高高的山上》、《长筏》、《撒尔》等短篇小说,相继刊登在《长江文艺》和《民族文学》头条位置;中篇小说《饥饿的土地》获全国乡土文学大赛三等奖;散文《节马碑感怀》获1997年香港回归征文大赛省级一等奖,散文《来风河东摆手堂散记》荣获全国电台配乐散文二等奖。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撒尔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作家出版社出版),长篇报告文学《乡镇委书记》(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篇小说集《饥饿的土地》,散文集《乡景》和《季节素描》,小说集《男儿女儿动情时》,长篇小说《荣与辱》等。
这些文学作品的发表与出版,奠定了王月圣“乡土作家”的创作基础和艺术风格。他熟悉苗族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运用鄂西民族语言得心应手,善于结构故事、铺叙生活场景,塑造多种类型人物形象,语言粗犷、朴实、生动,被誉为“生活型”作家。其作品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是鹤峰本土著述最丰富的作家之一。到州文联、州作协工作后,为培养本土作家,推动鄂西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不懈努力和贡献。《湖北民族文学概述》一书评作王月圣的创作“能与鄂西南土地一起呼吸,与土家苗族人民共生共荣。”
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他致力于刊物编辑工作,从编县刊《容美》到主编《清江》,共编发文学稿件1000多万字,多次获得省、州出版系统颁发的优秀编辑奖,编辑和推荐的文学作品多次被《十月》、《散文选刊》、《长江文艺》等刊选载。在20多年文化工作中,创作的歌曲多次被专、业余文艺团体搬上舞台,《两双眼睛》、《打铁歌》等作品多次获得省、州奖励。几次参加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并在担任制片的同时,出演角色,在《神兵》和《没织完的西兰卡普》两部连续剧中的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3年,他又任大型画册《中国恩施》的执行主编,2004年主编大型文集《龙船调的故乡》。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工作经历
创作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