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利平,曾用名武力平、乌力,1961年出生于内蒙古
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祖籍
五台县,中国二人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传承人,被誉为“内蒙古第一笑星”。
武利平出生于一个梨园世家,受家庭影响,从小便痴迷二人台艺术。1972年,武利平11岁加入凉城县乌兰牧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乌兰牧骑队员。17岁时,他的二人台小戏《分粮》得到专家的肯定。1985年,武利平参演电影《两厢情愿》,同年8月,任凉城县乌兰牧骑队长,次月任乌盟二人台实验剧团副团长。1989年,他表演的二人台《摘花椒》,在华北三省二人台大奖赛中获特等奖,后又凭借小品《喜上喜》于1993年获得全国地方戏比赛优秀表演奖、1995年获得全国“95重光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优秀表演奖。1995年,武利平在电视剧《武则天》中扮演的大太监王公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又饰演了《共和国往事》中的陈梦雄、《水浒传》中的
李虞侯等诸多角色,其荧幕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并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曲苑杂坛”等栏目演出小品。2001年,他参与创作并主演的大型东路二人台现代戏《光棍与外来妹》为他赢得了第十九届“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2005年,为了使二人台后继有人,武利平开办了“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后来被列入
内蒙古自治区的“
朝霞工程”。
在从艺的几十年中,武利平获得诸多荣誉,包括1989年被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特殊津贴;1997年被中国文联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同时,武利平还是内蒙古戏剧“娜仁花”奖(内蒙古戏剧专业最高奖)创办人,并担任内蒙古文联副主席、内蒙古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内蒙古二人台学会会长、
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内蒙古红十字会第四届常务理事等职务。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武利平1961年出生于乌兰察布盟
凉城县的一个梨园世家,母亲张秀兰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山西梆子演员。由于受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武利平从小就痴迷二人台艺术。他幼年就跟随母亲下乡演出,母亲在台上演出,武利平在台下专注地听看母亲的唱词和神情,对戏曲开始从简单的喜欢到陷入痴迷。
演艺经历
二人台领域
1972年,武利平11岁加入凉城县乌兰牧骑,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乌兰牧骑队员。他并没有学唱山西梆子,而是喜欢上了更加有泥土味儿的二人台。二人台是中国北方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他觉得这是最有乡土气息、生命活力的艺术形式。在乌兰牧骑,武利平开始痴迷于手持扇子、手绢、花棍以及唱腔土腔土调的二人台表演技法。武利平17岁时,在一次内蒙古现代戏调演中演出东路二人台小戏《分粮》,塑造了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农形象,他风格独特的表演逗得观众开怀大笑,得到专家的肯定。老百姓的喜爱让武利平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1985 年 8 月,武利平任凉城县乌兰牧骑队长,同年9 月任乌盟二人台实验剧团副团长。1989年,他表演的二人台《摘花椒》,参加华北三省二人台大奖赛中获特等奖;1992 年,参加全国首届戏剧小品大赛获戏曲组第一名和优秀表演奖;他表演的小品《喜上喜》,1993 年参加全国地方戏比赛、1995 年参加全国“95重光杯”百优小品电视大赛,均获优秀表演奖;他表演的《卖油》,1996 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戏剧小品大赛获优秀表演奖。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武利平大胆创新,博取众长,为二人台赋予了新的活力,演出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多年来,武利平主演了戏曲小品《打金钱》 《
走西口》 《探病》 《卖碗》 《分粮》等,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喜爱。他的表演是真实的,饰演的角色有的性格开朗,有的心地善良,也有的心胸有些狭窄、性格有些尖酸刻薄,每一个形象从服饰到扮相,都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让观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感到舞台上的人物就是自己的左邻右舍,他们就生活在自己的身边。2001年,武利平参与创作并主演的大型东路二人台现代戏《光棍与外来妹》为他赢得了第十九届”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在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后,武利平也不忘为基层群众奉献表演,还参加了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在深入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慰问基层百姓的演出中,只要有时间,武利平都抢着去,抗冰救灾、抗震救灾慰问演出更是少不了他。2009年1月16日至18日期间,武利平参加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赶往
邢台市举行了两场慰问演出。当时天寒地冻,朔风凛冽,武利平为参加演出,专程飞到北京,再转乘好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到邢台。到达后,武利平和其他艺术家们下车后顾不得休息、来不及吃饭便直奔剧场准备登台。2011年,武利平开始担任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上任当年即率团深入基层演出了100多场。
在担任
内蒙古自治区二人台艺术团团长后,武利平还组织创排了十几台二人台各种形式的综合晚会和大型剧目。其中二人台现代戏《北梁》参加了第15届
中国戏剧节,由武利平编剧、导演的二人台现代戏《圆梦》入选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武利平还策划并导演了二人台专场晚会《魂牵梦绕二人台》和《薪火相传——武利平师徒同台展演》,移植改编现代农村题材话剧《黄土谣》为大型二人台现代戏《黄土谣》,策划并导演了《二人台新春交响音乐会》《天地人和漫瀚调》《难忘的日子——二人台抗疫专场晚会》,编剧并导演了二人台现代戏《山那边》和漫瀚调音乐剧《山那边》《海红酸海红甜》等作品均获得了
内蒙古自治区等各类奖项。
影视领域
武利平的艺术生涯多姿多彩,除了戏剧舞台外,他还涉足影视,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荧幕形象。早在1985年,他就开始“触电”,出演了
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两厢情愿》,同年开始接演小品。1995年,《武则天》在
中国中央电视台热播,这是武利平接演的第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他在剧中扮演大太监王公公,其自然、贴切、真实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武利平接到的片约越来越多。《共和国往事》中的陈梦雄、《水浒传》中的李虞侯、《英雄无泪》中的七品县令荣雨田、《屈原》中的蒙优。2011年,武利平任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的重担,专注于二人台表演,并为此推掉了不少片约。截止到2013年,武利平已经接演了二三十部影视剧,其荧幕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教学经历
2005年,为了使二人台后继有人,武利平开办了“二人台艺术明星班”,他带着妻子和女儿自驾走了3个省,选拔了近200多位贫困家庭的孩子,最终招了45个孩子,并捐资近300万元,用7年的时间,系统地对每一位孩子进行了专业的训练。同时通过实践,基本建立了一套规范的适合本剧种传承发展的教学方法。其中专业课分别以京剧基本功、蒙古舞、民间舞、话剧表演、
声乐训练、
曲艺、台词、唱腔、剧目课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期,又按照这个培养模式和
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共同开办了呼和浩特武利平二人台明星班。该明星班后来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的“
朝霞工程”,毕业学生有的走入专业团体和基层艺术单位继续二人台表演,有的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为二人台的教学传承事业发挥作用。在此同时,武利平还协助在
内蒙古艺术学院办起了二人台本科班,这也成为中国首个地方戏的本科班。“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后来坚持留下来的近20个艺术新人,每人都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本领,受聘于二人台艺术团,在团里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关于二人台艺术的传承,武利平认为要想走出传统戏曲目前普遍面临的困境,首先要由专业人才把戏曲的真正优势传承下来,另一方面,还要与时俱进,琢磨和发掘今天的年轻观众可能喜欢的东西。
个人生活
受家庭环境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武利平从小就痴迷二人台艺术。他出身于梨园世家,母亲
张秀兰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山西梆子演员。在他幼年时,母亲每次下乡演出,有时一走半个多月,他都跟着。母亲在台上演,他在台下专注地听看母亲的唱词和神情,从中学会了不少戏曲,也看到了方圆几十里的村民,对母亲发自内心的崇敬。
武利平的妻子名叫赵美荣,进电视剧《武则天》剧组没多久,武利平就想打退堂鼓,因为剧组里除了
刘晓庆,他谁也不认识。他跟妻子赵美荣说:“我还是回去吧,不拍这戏了。”赵美荣一听这话可急了:“有这样的机会多难得啊,你得坚持啊……”没过多久,赵美荣正在家里打扫卫生,大门“咣当”一声被推开了,武利平满身尘土、满脸皱纹地站在了她面前。据知情人说,只要武利平在台上演出,他的妻子赵美荣肯定会站在侧幕边看,左手捧着条干毛巾,右手抓着个粉扑,脸上的表情随着丈夫表演的情绪不停地变化着。武利平一下场,她就赶紧迎上去,先拿毛巾给丈夫擦汗,再用粉扑帮丈夫补妆。久而久之,侧幕边的赵美荣成了
凉城县乌兰牧骑的一景,队友们觉得看她为武利平忙乎,比看武利平表演还过瘾。
趣闻轶事
一颦一笑
1977年,凉城县乌兰牧骑为庆祝该县妇代会的召开,排演了一出戏,演出刚刚开始,扮演彩旦角色的女演员突然生病,不能登台了。情急之下,人们想到了武利平,要他代替这个女演员去“救场”,完成这次演出任务。听说让演女角戏,武利平急了,连连摇头摆手拒绝:“我从来没想过要演这种角色,身为男儿也不适合演女角戏,你们找别人去吧!”一位县领导说:“你必须演,演砸了算我的,演好了算你的。”武利平只好硬着头皮上舞台“救场”。没料到,武利平凭着他的艺术天赋和表演才华,把剧中人物形象扮演得栩栩如生,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演出空前轰动:“看这小家伙儿舞台上扮演女人角色,活脱脱一个女人模样,一举一动真能笑死人。”
即兴讽喻
有一年腊月,武利平乘坐列车去西部地区参加慰问演出,发现列车上的饭菜寡汤淡水,质次价高。他借着给旅客和列车服务人员表演节目的机会,将这种宰客行为即兴编排成一个小品进行了讽喻,当时只听他长叹一口气说:“唉!说哇咱们都是一家人,我那个灰老头子就在你们餐车上工作。”他顿了一顿,抽抽泣泣,流下了两行眼泪,人们却面面相觑,显出好奇的神色。看见他痛苦的表情一转,变成了一副厌恶气愤的模样:“你们管保不信?嘿,就是那个灰圪桩——还当了个什么餐车主任!”几十双眼睛一下盯住了餐车主任。餐车主任不明所以,傻呵呵笑着。武利平咬牙切齿地数落开了:“自从嫁了他,我算倒了八辈子霉!他啥也不爱,就爱钱,紧等儿往钱眼儿里钻呀!让人家左邻右舍笑话的,我都没脸见人。”“轰”的一声,人们都笑了,餐车主任红着脸,仍在傻笑。武利平嘴一扁,鼻子一抽,做出一副不屑的样子,说:“就拿这一回说吧,人家演员们到边疆、到牧区为边防战士、农牧民进行慰问演出。在他的餐车上吃了一顿饭,寡汤淡水,要肉没肉,要菜没菜,除了老猪皮,就是干骨头,30来个人你说他敲了人家多少钱?你说?你说?”他挨着问观众,指头指向了餐车主任,餐车主任尴尬地笑着,羞得连脖子也红了。事后,车上的服务人员连声说,这一课上的太深刻了。
“马背”传圣火
2008年7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在
呼和浩特市传递,208名
火炬手高举“祥云”火炬,手手相传,作为第20棒火炬手的武利平就在“马背”传递了一回奥运圣火。
与第19棒火炬手交接后,武利平右手高举“祥云”,身体稍稍后倾,挺胸昂头,双腿轮番高抬往前走,做出了一个“骑马”的造型,博得围观群众热烈掌声,将圣火传递的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路边的观众说:“真逗,这个人果然名不虚传,是个笑星。他把少数民族的特色融入到了火炬传递中。”武利平说:“当点燃火炬时,我的心情澎湃不已,突然迸发灵感,做出了‘骑马’传递的动作造型,希望火炬传递到每个人心中,让大家都感受到北京奥运气息。我也希望二人台艺术能够像火炬一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艺术特点
风格多变
武利平从艺期间排演了数十部二人台作品,其中不仅有二人台传统小戏、传统大戏、现代小戏和现代大戏,更是饰演了众多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性格的人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二人台表演风格。不仅从山曲、小调中吸收、提炼了一些
演唱技巧之外,更多地从戏曲中吸取营养,丰富了表现力,同时保持着民歌演唱的朴素状态”。武利平早年的二人台唱腔明亮、结实,善于表现小生类角色,最具代表性 的如传统二人台 《
走西口》 中的 “太春” 一角,武利平通过高亢明亮的嗓音将“太 春”与爱人“玉莲”分别时的离情别绪和人生苦情凄婉地唱出,真声强有力的色彩配合跌宕起伏的旋律令人动容。随着年龄、阅历以及嗓音的变化,中年以后的武利平专注于塑造老年角色,擅长反串彩旦和表现老生。他反串的彩旦唱腔上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略显沙哑的音色增加了丑角的滑稽性和幽默感。
同时,武利平还出演了不少影视剧和小品作品。如《武则天》中的王公公,他是
唐朝的老仆,又是武则天的近侍。剧中有这样一个画面,饱经心灵折磨的老人王公公来到
李治李治的墓碑旁,一边喝酒一边流泪,一边自言自语:“我是个什么人?是男人里的女人,还是女人里的男人?!是好人中的坏人,还是坏人中的好人?”武利平的语气里透着自嘲、自怜,还有一点点自尊,眼神、表情、状态把一个无助、无奈、无辜的小人物的命运悲剧与人类历史规律显现出来的无情性对应得丝丝入扣。
唱作并重
武利平有一手反串女性喜剧人物表演的绝活,不论是哪个年龄层次的女性,都被他演得活灵活现。他在代表作《摘花椒》中反串的彩旦角色二大娘充分展示了其幽默天赋和表演功底。武利平穿着旧社会农村女人常穿的右开襟袄、宽腿裤上台,举止神态,活脱脱一个身材发福的中老年妇女形象,动作到位,表情丰富,引得台下的观众大笑不止。武利平扮演的角色多为丑角,稍控制不好,很容易演变成以夸张动作取悦观众的纯滑稽表演,但武利平通过有血有肉的塑造,充分展示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使这些角色丑而不俗,丑得可爱。武利平认为自己成功的秘诀在于个性化,反串彩旦,也就是男演女的丑行,中国戏曲古已有之。男扮女的性别反差本就有喜剧元素,但是作为一种传统表演形式,要想更抢眼,还“需要自己去琢磨、捕捉人物最具个性的东西,多下一些心思,多积累经验,包括形体艺术、语言艺术、唱腔艺术”,这样才能在观众面前“既展现男旦的普遍性,更有自己的独特性”。
通过几十年的舞台实践和潜心研究,武利平对二人台独特的生活基础、传统的文化优势,以及与现代艺术可以兼容的艺术风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武利平大胆创新,博取众长,为二人台赋予了新的活力,演出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多年来,武利平主演了戏曲小品《打金钱》 《
走西口》 《探病》 《卖碗》 《分粮》等,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喜爱。有人评价武利平的表演是雅俗共赏的,雅的可以从中看到一种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体验,俗的也可以从中获得娱乐和休息。
相关职务
参考资料:
参演作品
参演电视剧
参考资料:
参演电影
参考资料:
参演综艺
参考资料:
参演舞台作品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我们就乐意看他的表演,尤其是他演的老太太,演的简直神了,他演一天,就能逗乐我们一天。只要他往舞台上一站,笑容就会不由自主地挂在我们的脸上,再配上他满口土得掉渣的话,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耐看。(观众评)
武利平是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演员,是一位蹊径独辟、极具特色的喜剧演员,是一位充满乡情乡音的优秀演员,是一位在二人台这块艺术沃土上培育出来的演员。武利平的表演是雅俗共赏的,雅的可以从中看到一种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体验,俗的也可以从中获得娱乐和休息。大俗大雅,俗到极处,反倒有点颇为不俗了。他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令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内蒙古日报评)
从兴趣到专业,从舞台到电视,从演员到艺术家,数十年间武利平在二人台艺术的实践与传承中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他不断吸收民间艺术与民间生活的养分,在戏曲“唱”“念”“做”“打”四功中固本培元,使传统的二人台艺术在新时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丁磊评)
由于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方言的局限, 二人台确实很难像
二人转那么易于传播,但武利平长期以来一直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尽心尽力地要运用好电视传媒这个平台。近些年来,他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多次亮相,在内蒙古电视台主持过近一 年的“西口风”栏目,而且还出演了不少电视剧。如果跳出他的作品看他的创作,不难发现,他的各种努力一直都是在喜剧性人物塑造与悲剧性人物塑造的探索中,即在人们的笑声和泪水中使艺术走向成熟、走向深刻的。(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李树榕评)
作为二人台艺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武利平可不止在
内蒙古自治区名气大,在全国范围内,他也有着相当的影响力。(《青年报》评)
参考资料
武利平.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 官网.2024-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