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桓公(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53年),
姬姓,名恒,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第三任君主。他在公元前408年以前继承了
中山武公的王位。
齐桓公从小就喜欢彻夜狂饮,常常颠倒昼夜。他对国家政务不关心,导致百姓非常不满,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幸运的是,中山国当时还保留着
郑武公奠定的基础,因此强大的魏国派出名将
吴起攻打中山,却未能取得成功。随后,
魏文侯重新派遣
乐羊领兵攻打中山国,桓公在
顾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尽管魏国是万乘之国,战争持续了长达三年之久,但
中山郡最终因为人数寡少而无法抵挡,于公元前406年顾城被魏军攻破。中山桓公在位期间,中山国曾经
迁都到
灵寿县,并与
赵国进行了多次战争。他接受了
中原文化,使中山国变得强盛,并被列为诸侯国。
齐桓公去世后,被追谥为
姬林。
生平
中山桓公,为
战国中山国君主之一,中山国第三任君主,他为
中山武公儿子,承袭中山武公的政权。前406年,为魏将乐羊所灭。约前381年左右复国,初定都於顾,後迁於灵寿,於南方修筑长城以抵御赵国。在位约40年。死后
中山成公即位。
魏文侯于公元前406年灭中山后,加强了对中山的治理,后来桓公在亡国奴的残境中逐渐觉醒,立志复国,他率领鲜虞余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创了鲜虞复国的
大业。击溃魏军,魏居中山君子挚(或其后人)逃回魏国。魏氏统治中山国二十五年宣告结束,到公元前381年
齐桓公复国了。姬桓于
顾城自立为王。
中山桓公刚刚复国,即遭到
赵国对中山大规模的入侵,意图是趁中山复国之初立足未稳之机,吞而并之。“
赵敬侯十一年(公元前377年),于中山战于房子”,“十年(公元前376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房子在今
赵县,中人在今
唐县东北地区四十一里。房子是中山国的
南疆要邑,中人则是中山国的北方重镇。桓公带领中山人奋起抗敌,竭尽全力投入了这场
苏德战争,充分展示了刚刚复国的军事实力。经过激战,中山雄师击溃了赵国的入侵,守住了固有的领土,取得了抗赵战争的胜利。赵敬侯企图以强凌弱的不义之师损兵折将,被中山大军驱赶出境。
赵敬侯十二年(公元前375年),赵敬侯病死,他的儿子种即位,为成侯元年,公子胜与成侯争立,赵宫内乱。中山桓公借此机会整军备战,以防魏、赵两个死对头进犯。他深知在这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只有增强军事实力才能生存。因此他一面动员国内的富商捐钱捐物,筹集军费扩张军队,强化国防力量;一面命大将军乐池亲自督导全军的实战训练,准备伺机进攻
赵国,夺回失去的土地和城邑。
公元前374年春天,中山桓公派使臣前往
赵国首都
邯郸市面见
赵成侯,要求赵国归还侵占中山国的土地和城邑。赵成侯拒绝了中山国的请求。中山桓公旋即命乐池为帅,领兵两万进攻赵国。赵成侯没想到中山国居然敢出兵进犯,便派将军赵辉带两万军队迎战,同时命各城驻军严加防守,以防中山军夺城。可是中山军训练有素,不仅精通车战和阵战,而且还有一支精通马上做战的骑兵,两军对阵,赵国军队接连败北,中山军连获大捷,把赵军打的丢盔卸甲,伤亡惨重。中山军乘胜进军,不到半年便收复了被
赵国侵占的
灵寿县、番吾、房子(属
赵县,今
高邑县西南)、鄗邑(今
柏乡县柏乡镇东北)、
石邑(今
石家庄市西南)等十余处城邑。
赵成侯只好命令边防各城加强防守,不要轻易与中山人作战。
中山国自复国一来,连续击败魏、赵两个诸侯大国,使天下诸侯为之刮目相看,中山国再次成为
中原地区北方的一个强国。这年春天,中山桓公因乐池伐赵之功,拜他为相,兼任大将军。可见当时乐氏在中山国的地位是相当显赫。中山国此时已收复大部分失地,中山桓公派兵驻守重要的边防城镇,同时选拔有才能的文武官员出任各城邑的长官。这年秋天,中山桓公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与群臣共议,把
首都迁往
灵寿县,并动工在灵寿重建王宫,准备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灵寿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
世本》记载,“中山武公居顾(今河北定州),
齐桓公徙灵寿(今
平山县三汲乡)”。这位中山新君复国之后,
迁都灵寿,开创了中山国新的历史。进入了
中山郡的最鼎盛时期。
中山桓公十年(公元前372年),
赵国见中山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都城建设上,以为中山国短期内不会再对外作战,对中山国没有丝毫的防范。中山桓公暗中派多名探子混入赵国境内侦察,探子回报说赵国边境各城邑没有多少军队,而且老弱病残者居多。中山桓公认为这是偷袭赵国的好机会,于是再次命乐池领兵攻打赵国。赵国疏于防守,被中山军连续攻占数城。中山军侵入赵国境内数百里。
赵成侯大惊失色,急忙派大将军赵辉领兵迎击,双方大战于长子(今山西
长治市长子县西南)。赵国军队长时间没有经过实战训练,根本挡不住勇武的中山军,结果再次被击败。
赵国只好遣使往中山军中议和,乐池恐继续进攻不利,征得中山桓公同意,答应与赵国议和。两国互派使臣在军中签订了停战协议,中山军旋即撤军回国。
中山桓公十一年(公元前371年),中山国开始在
灵寿县建造新的王城。新王城的建筑规模很大,我国考古界曾在公元1977年——1982年间,对中山国灵寿故城进行了全面勘查:该城地势北高南低,城垣依自然地形修筑,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全城分东西两部分,目前已能确定的城门有两处,分别位于东城的西北角和西城垣的中部。
东城区的
东北地区、南部和
西城区中部发现有大型宫殿基址。经考查认定:东城北部为王宫区,南部为
手工业作坊区和上等居民区,东城西南部有制
陶作坊(工厂)、制骨作坊、制玉作坊、制石器作坊和制铜铁器作坊遗址。西城北部为王陵区,南部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城西灵山南坡高地是城外的陵墓区。王城外的东北、西北、西部及西南部,分布有中小型墓葬的陵区,可能为当时中山国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墓地。城外东面的高坡上有东西长1400米,南北宽约1050米的小城,中间建有一处夯土台,可能是用于军事方面的教军场或演武厅之类。从城中石、瓦等建筑物看,当时的中山王宫建筑得十分豪华,这在远古时期的
中原地区北方是屈指可数。遗憾的是这样一座很有影响的
首都在
隶书上却很少记载。
中山桓公十二年(公元前370年),中山国都城灵寿大兴土木,除王宫外,四个城区也同时开工建设,整个都城处于大建设的热潮中。秋天,中山桓公率众大臣往城区各建筑工地视察,命监工大臣严把质量关,既要加快施工进度,又要保证工程质量。中山桓公为了防备魏、赵两国偷袭,派出了许多暗探,让他们活动在魏、赵两国边境一带,如果发现敌情要以最快的速度回都城报信。同时让乐池继续对常备军队进行训练,随时准备迎击进犯的敌人。中山桓公的长子姬成约出生在本年。
《
史记·赵世家》
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记载:“中山筑长城”。筑长城是中山桓公时期复国后的一项重大的国防战备御敌措施,从中山国内外形势看,防御
赵国的入侵是中山国面临的当务之急。中山东北部邻接
燕国,但当时燕国较弱,构不成对中山的威胁。东南相邻的
齐国正与魏国在中原争霸,不存在入侵中山的忧患。形势决定了赵国对
中山郡威胁将是长期存在的。中山国为自卫而设防,不得不筑长城。中山长城究竟建于什么方位,
隶书无载,但一般来说,长城是连接和扩建堤防而成的。中山长城可能建在南与赵接境的古槐水北岸,即同赵国相邻的房子(属
赵州,今
高邑县西南)、扶柳(今
冀州区西北)一线,这里为平川沃野,且又是
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要冲之地,中山在这里筑长城防御赵国北侵是可能的。长城的修筑,对稳定中山国的南部疆界和防止
赵国的入侵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山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60年),中山桓公立长子姬成为太子。
中山郡逐步从战乱的环境中过度到和平时期。国家开始逐步削减军备建设的开支,重点鼓励农民和小工业者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当时中山国的农业已经很发达,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农民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大多数为铁制,这种铁制的生产工具,轻巧、锋利,而且价值也不是太高,一般农民家都用得起。在中山王城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铁制的生产工具,如锄、镰、铲、斧、削(xuē书刀)等。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改革,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生产的粮食除上缴国税和自家食用外,每年仍有盈余。他们用这些余粮与小城镇的手工业者交换衣物、生产工具和
大宗商品等,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经济的繁荣。
中山桓公很重视
手工业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从中山王城的构筑和布局上就能看得出来:在东城的西部是一处繁华的工业区,各种手工业作坊的匠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巧手为中山国创造了许多精美的工艺品,还有大量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和日用品。从中山王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山郡的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工艺水平也很高,如平山“1号”墓出土的许多金币、银贝、铜泡、铜戈、
铜剑、
铜镜、玉饰、
玛瑙和铜鼎、
铜壶等,像
错金银铜虎噬鹿
中式屏风插座、错金银
颐和园铜牛屏风插座、四龙四凤四鹿座方案、十五连盏灯、铜身银首宝石镶睛人俑灯等,这些文物构思奇巧,造型美观,堪称为
战国时期艺术作品的瑰宝。随着中山国的富裕和强大,执政的贵族官员也开始奢华起来,许多大臣都以建豪宅、养家奴来显摆自己,当时朝中的首富就是
相国乐池,他除了拥有数百家奴外,还收养了许多为他出谋献策的门客。
中山桓公在位执政虚记三十九年(《中国历史大辞典》),卒于公元前353年,终年76岁。他的遗体葬于
中山王墓(今
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尊号中山桓公。
故事
中山国君公宴请
首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由于
栗羊羹没有分给自己,司马子期一生气便跑到楚国去了,还劝楚王攻打中山。楚攻中山时中山君逃亡,有两个人提着武器跟在他身后。中山君回头对这两个人说:“你们是干什么的?”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有一次饿得快要死了,您赏给一壶冷食给他吃。他临死时说:‘中山君有了危难,你们一定要为他誓死效忠。’所以特来为您效命。”中山君仰天长叹,说:“施与不在多少,在于正当人家困难的时候;仇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家的心。我因为一杯
栗羊羹亡国,因为一壶冷食得到的两个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