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观音造像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物
鎏金铜观音造像(民间俗称“水月观音”)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文物,高53厘米。于1958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区(原金华县)密印塔寺的万佛塔地宫出土,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被视为中国古代金铜造像的代表作。
鎏金铜观音造像于1959年远赴京城,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并展出。2010年10月,在金华市举办了“金色的回归,万佛塔文物返乡展”。201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金铜佛造像》特种邮票中,每套6枚,水月观音也在其中且位列第一。2016年,文化遗产日期间,金华市文物局正式启动水月观音复制计划;同年10月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国家博物馆为金华市博物馆复制唯一一件鎏金铜观音造像用于展览;2017年3月23日,这尊唯一的复制品带着国家文物局核发的“身份证”抵达金华市,同年4月,在“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60周年特展”展览展出,并在金华市博物馆陈列的地宫复原场景中长期展出。
2023年4月21日,在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展中展出。同年,澳大利亚时间10月25日上午10时,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向中国返还了3件珍贵文物艺术品,归还仪式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举办,其中包括鎏金铜观音造像。
名称含义
鎏金铜观音造像,民间俗称“水月观音”。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东晋十六国以来,佛造像开始增多。最初,人们继承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用青铜铸造佛像,有的表面涂金,称为“金铜造像”。
文化背景
唐朝出现了与法相庄严观音像风格迥异的普陀落迦观音造像,这类图像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观世音以自然舒适的姿态坐于岩石上,表现了他居住在落迦山谷中的形象。生活在8世纪末的画家周昉在普陀落迦观音图像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月观音,以水、月、圆光、竹及思维相的观音为主要元素。水月观音又可分为两种基本样式,常见于石窟造像和石窟壁画的是一手抚膝、不持物的造型,另一种是手持柳枝、净瓶的形象,多见于绢画。
基本情况
文物特征
观音头顶花冠,冠前正中为化佛,头微低,右腿抬起,置于石座之上,左腿自然垂落。右侧石座下置一净瓶。身后圆形背光,外缘上、左、右各饰一火焰。这类观音造像又被称为水月观音,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以及四川地区的石窟存有大量唐、五代十国、宋、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造像,其中有壁画、绢本、纸本与版画题材。
制造工艺
金铜造像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通常先用失蜡法浇铸成形,再经过、凿、刻、抛光、鎏金等多道工序。结构复杂的,用几个模具分别浇铸后,插接或焊接在一起。所谓“鎏金”,是把黄金和水银混合起来涂在器物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附在器物表面,如此反复几次,便形成鎏金表面层。
功能用途
鎏金铜观音造像坐于假山之上,神态宁静安详,造型优美自然。塔源于印度,用来收藏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建塔时,常常要在塔基内埋藏盛奉舍利的容器、供养法器和施舍的财物等。五代十国后,塔基内流行放置塔幢和各种佛像。五代时统治今浙江省吴越政权崇信佛教,大兴佛寺,铸造、印制了大批佛像分送各寺院供养。
出土发掘
鎏金铜观音造像,抗日战争时期,因其据高远之地,为防日寇空袭而被拆除,余三层。1956年底,驻金部队在修建办公楼时,意外发现万佛塔地宫。1957年元旦,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发掘,万佛塔地宫内的经幢、金佛造像金涂塔铜镜、石刻等35类共183件精美文物重见天光。由于当时金华不具备收藏保管条件,出土文物均藏于省博物馆。
馆藏与展览
1959年,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中最精美的“五代十国鎏金铜观音造像”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并展出。2010年10月,在金华市举办了“金色的回归,万佛塔文物返乡展”。201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金铜佛造像》特种邮票,每套6枚,水月观音也在其中且排行第一,次年8月30日,万佛塔重建工程启动,金华市文物局全程参与了佛塔的方案设计过程,看着塔顶金光闪耀,水月观音回乡再次被提上日程。
鎏金铜观音造像在2016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金华市文物局正式启动水月观音复制计划。其中,由省博物馆馆长陈浩牵线搭桥,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与国家博物馆联系协调。详细向国家博物馆领导介绍了万佛塔重建工程情况、市博物馆万佛塔地宫陈列空缺情况以及金华人民的期盼。同年6月26日,金华市文物局给国家博物馆去函,7月4日,金华市副市长祝伦根、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汪希燕赴北京协商,得到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的支持,国家博物馆随后正式启动复制工作;10月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国家博物馆为金华市博物馆复制唯一一件鎏金铜观音造像用于展览。
2017年3月23日,这尊唯一的复制品鎏金铜观音造像带着国家文物局核发的“身份证”抵达金华,同年4月在“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60周年特展”展览展出,展览结束后,在金华市博物馆陈列的地宫复原场景中长期展出。
相关研究
鎏金铜观音造像出土于万佛塔,素有“浙江省第一塔”之称的万佛塔,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至治平元年(1064)之间,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大日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坐在莲台上,其数万计,故俗称“万佛塔”,由于建造时间早,规模高大,塔身层次多,雕饰华丽。抗日战争时期,因其据高远之地,为防日寇空袭而被拆除,余三层。万佛塔地宫内的经幢、金佛造像金涂塔铜镜、石刻等35类共出土183件精美文物。
相关事件
2023年4月21日,鎏金铜观音造像在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展中展出,共赴“文物盛宴” 同享“古越之光”,展出从南朝到北宋的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其中南朝鎏金铜弥勒佛立像、吴越地藏菩萨坐像、北宋嘉祐七年 (1062)石雕经幢等。
2023年,澳大利亚时间10月25日上午10时,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向中国返还了3件珍贵文物艺术品,归还仪式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举办,这也是自中澳两国建交50多年来,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首次向中国返还文物艺术品。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与澳方艺术部长托尼·伯克在现场签署移交文件。其中归还的文物包括鎏金铜观音造像。
价值与影响
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的文物讲述了从三国佛教最初在越地流行,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逐渐融入中华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五代时期盛极一时,以及元代之后佛教不断世俗化、宗教文化不断融合的历史。是一部鲜活的浙江省地区佛教历史文化史。鎏金铜观音造像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金铜佛造像技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录
概述
名称含义
文化背景
基本情况
文物特征
制造工艺
功能用途
出土发掘
馆藏与展览
相关研究
相关事件
价值与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