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莹(1901—1979),字
宛春,室名霜红簃,出生于平湖。他是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专注于
说唱文学、戏曲、小说三个领域的研究,尤其在话本小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代表作为中华书局出版的《
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不仅是一位学者,还擅长书法、绘画和围棋。
胡士莹自幼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勤奋好学。由于早年患有
麻疹导致听力受损,他形成了沉静的性格。在他六岁时,父亲开始教导他识字,十岁之前已经能够熟练阅读《
古文观止》并背诵《
四书》。十四岁时进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校就读,十六岁时因病退学转至俞氏私塾继续学业,研习《
诗经》《
礼记》《左传》《
战国策》等经典,并开始尝试诗歌和词赋创作,同时学习书法和围棋。
1920年,胡士莹通过同等学历考试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史地部成为特别生。毕业后,他曾任职于多所学校,包括平湖诒谷学堂、稚川中学、南京私立东方公学、
江苏省扬州中学和嘉兴中学等。1929年起,在
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并次年在
复旦大学兼职授课。随着暨大内迁,他又在
圣约翰大学和光华大学担任教授。抗战结束后,胡士莹移居
杭州市,在
之江大学文学院担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196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员,并指导研究生。他还参与了《
辞海》的编纂工作。晚年的胡士莹致力于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以及小说、戏曲、通俗文学的整理研究。即使在生病期间,他仍在计划编写《中国古代小说提要》。
胡士莹在年轻时期广泛阅读,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在
东南大学学习期间,受到了
刘毓盘、
王伯沆、
吴梅等名师的影响。他的诗词创作早在十五岁前就获得了“小诗人”的美誉。在
扬州市执教期间,他将自己的词作汇编成《霜红词》发表。抗战初期,他加入了午社,通过诗词表达爱国抗日的情感。1934年,他将三十岁后的作品整理成《霜红词续编》,但由于战乱,这些作品几乎全部遗失。抗战胜利后,胡士莹的作品表达了对
中国国民党统治的强烈不满。
胡士莹的书法最初师法
赵孟頫,中年后专攻
钟繇、
王羲之,自称受益于“
洛神赋十三行”。他的书法作品曾在多地展览,被誉为“杰出书家”。他也精通绘画和围棋。胡士莹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的教学工作。
胡士莹的研究领域涵盖
说唱文学、戏曲、小说,其中以话本小说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他的晚年主要致力于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和小说、戏曲、通俗文学的整理研究。他曾是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的研究员,并担任研究生导师。此外,他还参与了《
辞海》的编纂工作。
胡士莹的主要著作包括《
话本小说概论》、《弹词宝卷书目》、《变文考略》、《词话考释》、《弹词简论》、《漫说鼓词》等。
胡士莹的诗词创作在其十五岁前就已经得到了认可,被称为“小诗人”。他的书法作品也备受赞誉,被认为是“杰出书家”。
赵景深高度评价他的《话本小说概论》,认为这是“精心结撰的、论断比较恰当的、内容丰富的、总结性的著作”,是一部“研究话本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