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华
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期刊
《红色中华》于1931年12月11日创刊,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中央铅印大报。本刊主要任务是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原地区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最终推翻帝国主义中国国民党统治。
历史沿革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在瑞金市创刊,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周以粟、瞿秋白任主编。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市迁入中央苏区瑞金。
1933年 2 月4日,《红色中华》在第49期4版刊登的《特别通知――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中称:“我们认为健全我们的机关报――红色中华――是极端必要的,我们决定:一、改红色中华为党团政府与工会合办的中央机关报……”。因此,从1933年2月7日第50期开始,《红色中华》改为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机关报(此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仍在刊行)。
1933年6月17日,(第86期)《红色中华》改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
1934年 2 月16日(第150期)《红色中华》改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
1934年10月 3日(第240期)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红色中华》停刊。
1935年11月25日(第241期)因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地区,《红色中华》复刊。
1937年1月25日《红色中华》(第324期)停刊。
1937年 1 月29日《红色中华》(第325期),改名为《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为8开版。
栏目介绍
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1份中央机关报,亦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五份机关报。其主要任务为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原地区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达到建立巩固广大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中国工农红军组织大规模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中国国民党统治。《红色中华》通常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主要讲话,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去。积极组织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大力报道红军胜利消息。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在瑞金市创刊。初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自第50期起,改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合办的中央机关报。铅印,4开1张。第1~49期为周刊,第50~147期为3日刊,第148期以后为双日刊。主要编辑人先后有周以栗、王观澜、沙可夫、瞿秋白、李一氓、任质斌等。社论多由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各部门负责人撰写,其中有周恩来、任弼时、陈潭秋、张闻天、秦邦宪、项英等。此外,参加撰稿的还有李富春、谢觉哉、蔡畅、陆定一、邓颖超等。
《红色中华》创刊后,配合当时党政中心工作,对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宣传。曾发表中央关于展开一个以建设基层政权为中心的建政运动的训令,并发表社论阐明这一运动的重要性。特辟“苏维埃建设”专栏,及时交流运动中的经验教训,推动各地建政工作的进展。在反对中国国民党军队第4次、第5次“围剿”期间,报纸配合扩大中国工农红军、筹措战争经费、查田、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报道,进行生动有力的战争动员,引导群众为完成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每一项中心任务而努力。还发表过毛泽东撰写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等重要文章。针对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原地区东北三省,此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罪行,抨击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刊载情况
《红色中华》辟有“社论”“要闻” “党的生活”“赤色战士通讯”“红色小辞典”等栏目,还有文艺副刊“赤焰”。为加强通讯员工作、开展通讯员业务训练,该报还开设“写给通讯员”专栏。
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领导的影响,《红色中华》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和军事斗争等方面,也宣传过一些“左”倾错误主张。
《红色中华》在瑞金市时期共出240期,发行量约4万份。1934年10月3日因长征开始,暂时休刊。1936年1月,在陕北地区瓦窑堡革命旧址复刊,限于物质条件,改为油印。“西安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于1937 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栏目介绍
刊载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