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寿寺
天寿寺
天寿寺位于安徽省广德市桃州镇迎春街北侧,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1956年,天寿寺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天寿寺,位于安徽省广德广德市桃州镇迎春街北侧。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创建于唐朝天佑年间(905年左右)。
历史
天寿寺初建五层。
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为火焚。
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级浮屠,体形高大,属江南楼阁式建筑,砖木结构,挑檐窜角,角悬风铃,高31.34米。
明万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两次修。
光绪26年(1900年)毁于火,仅存砖砌塔体。
1983年10月,发现一“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宫内有石碑一块,刻记塔之渊源。
1986年重修。复修后的大圣宝塔基本保持了原来特点,七级六面,六角飞檐,铁链式塔顶,总计高42.8米,塔基面积46平方米。
相关
参考文章:《广德古代建筑及佛学文化的重要标本——天寿寺》(作者:徐厚冰)
天寿寺,又叫天寿寺塔、大圣宝塔,位于安徽省广德市桃州镇内东大街北侧,是广德重要文化遗产和地标性建筑,是研究广德古代建筑史及佛学文化史的重要标本。也是广德市惟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寿寺始建于唐朝天佑年间(905-907年),由法苑禅师筹建,原名通天寺(赵匡胤赵光义亲题赐名)。初建五层。
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为火焚。宋建中靖国(1101年)时改为开化寺,
元符三年(1100)至崇宁四年(1105)由居士宋荣、宋宗兄弟组织发起重建,修建成七级浮屠,体形高大,属江南楼阁式建筑。天寿寺塔七级六面,砖木结构,六角飞檐,角悬铜铃。塔基46平方米,底层墙厚1.5米,外周长26.4米,整个塔基以青砖铺成。在底层中心线距两壁下65厘米处建方形直口式,口边为82厘米、深110厘米的砖砌地宫一座。修复前塔体高31.34米,地面以下夯土层深1·14米。第一层与上下两段合成,各层每面二中央开设壶门,二至七层壶门两侧设假直窗。底层正东、东南、东北三门相通,供人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门沿内壁封闭。一至五层门道顶部为八角藻井,六层七层为拱顶,塔身二至五层外廊逐层内收5-7厘米,六七两层同高,直径相同。二至五层额凹入,六层额凸出,并在两端之角各施插拱一道。
塔外各层转角均设扇形倚柱,一至五层递收5厘米,六层七层稍内收,每一柱头上施砖制平行方涩、混线、菱角牙子两重。各层角柱都设角铺作,每面设补间铺2朵,一挑出檐。各层腰檐的补间铺作及角铺作的砖制斗拱,其栌斗、散斗均作平盘式样,栌斗宽30厘米,散斗宽17厘米,高均8厘米。泥道拱长71厘米、高15厘米。原塔顶、塔刹早毁。
修复后佛塔基本保持原来的特点,总高39.97米,其中塔身30.l米,塔顶4.5米,塔刹5.72米,屋面斜坡25度,各层飞檐出挑l.3米,戗角起翘和做法具有北方古建风格,并新设计了龙吻,各层屋面安沿人一周,计800余只,每个战角悬挂一只铜铃,计42只。
塔内逐层按顺时针方向安置了古式扶手板梯,每层楼面均用方砖铺砌,而且还隐藏安装了防雷设备。塔刹内置银塔一座、银制大圣侍从星辰六个,地宫内置佛牙、银卧佛、金利子。
南宋建炎三年(1129),宝塔飞檐毁于宋金战争;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州何凤起募民募捐开始修塔,至五年后即明万历35年(1607年)修复,并改名为天寿寺。史载:“开化寺,在州治东。唐天佑间,法苑禅师建。宋太平兴国五年,赐额内塔。飞檐为岳武穆焚。明万历三十五年,知州何凤起重修。(参考资料: 《万历广德州志 ·祠庙考》)”;
明嘉靖年间在寺内设“僧正司”,天寿寺是当时苏浙皖一带颇有名声的古刹,暮鼓城钟,香火旺盛,信奉佛教,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及观世音菩萨。
清康熙七年(1668)知州杨苞又募捐两次复修;道光,时任广德州学正赵对赋有《桐川杂咏·天寿寺》:“古寺萧条户不扃,月明听唱梵王经。无端苦雨重阳节近,彻夜西风响塔铃。”这也是现存关于天寿寺惟一的一首古诗。
乾隆八年(1743年) 知州罗仪募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州恒豫、州判左宜再修天寿寺塔(参考《广德州·卷十一》);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州石应璋又重修天寿寺塔(参考《广德州·卷九》);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三年(1818)七月一日中午,风雨雷电交加,天寿寺塔顶盖被掀落殿庭;光绪初年重建寺庙三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于火,仅存砖砌塔体。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大殿、经房及僧居均被焚毁尽,只剩一座砖塔矗立在天寿寺的旧址上,成为沧桑兴衰的历史见证。
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4月,国家文物局、广德市政府进行了全面修缮。复修后的天寿寺塔基本保持了原来特点,七级六面,六角飞檐,铁链式塔顶,总计高42.8米,塔基面积46平方米。塔侧尚存唐朝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银杏树一株。
2013年5月,天寿寺被国务院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古建筑类序号1042号\编号7-1042-3-340);
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广德县人民政府对天寿寺维修,将基部风化的砖体及水泥面除掉重修铺设花岗石,清理排水沟,拆除简易搭盖的西厢房,对塔院地面进行绿化。
2017年,广德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在不改变原来风貌的基础上,对天寿寺塔进行了修缮。
2019年5月,安徽省公布了《关于部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依法划定天寿寺保护范围:塔院四周墙基外,东1米,南5米至迎春街道北侧,西3米,北5米;划定天寿寺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100米,南100米,西80米,北60米。
天寿寺是广德佛教历史产物,再来谈谈广德市佛教简史,佛教传入广德的确切年代无考。据旧志载:西汉末年时宝林禅师就在本县传教收徒,其“常就横山巅一石,朝夕屈膝其上,讽诵经典,间或闲游”。可见佛教在本县传播迄今已近两千年。
唐朝以后,广德更是大修庙宇寺庵,其中唐代天佑年间(905-907年)始建的通天寺(现天寿寺)就是当时寺庙的代表建筑。是时,僧尼信徒甚众,名僧也不乏人。
大德七年(1303)日本僧亮公(法号圆照)渡海来华修行,行至广德北乡横岭时,见到“横之阳五岭森列,爱其地胜,遂结庵焚修焉。年一百八十示寂。”曾作偈云:“日出扶桑是我家,随波逐浪到中华。眼前光景般般别,惟有寒梅一样花”。被时人尊之为一代高僧。
光绪七年(1881)《广德州志》记载的佛教寺庵尚有95处,其中开化寺(后更名天寿寺)、竹山寺、锁山寺、东泉寺声名较著。清代以前,本县僧尼教徒人数无可稽考。
1929年,广德市佛教会成立,会址在天寿寺,至1937年解散。
1931年7月,中国佛教会广德县分会筹备会成立,由真空、界明、戒峰、施云、仁一、本亮、刘善德等7人组成,真空任筹备会主任。1931年11月中国佛教会广德县分会正式成立,选举惟清任理事长,真空为副理事长。1943年解散。
1934年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载:本县有寺庙75座,其中僧寺72座,尼庵4座;和尚114人,尼姑15人,佛教信徒200余人。
1937年在中国佛教会广德市支会登记之寺庙62座,会员126人。
1945年恢复成立广德县佛教会(中国佛教会广德县分会),1952年佛教会主持(理事长)真空因犯反革命罪,1952年被依法处决,广德佛教支会即解体。本节参考资料《广德县志1987》(全文整理:徐厚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
相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