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纂医宗金鉴
全3册
《御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爱新觉罗·弘历下诏,由吴谦与康雍干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的大型医学丛书,历时三年完成。全书共分15部,包括《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等。其中,《伤寒论注》中收集了二十名医家的注解,内容极为详尽,口诀部分也甚为实用。本书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对中原地区北方中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给予本书高度评价,被誉为“现代通医之最佳待读”。
编辑推荐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爱新觉罗·弘历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160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历时7年,共征集图书12237种;然后由四库馆臣对内府藏书以及从各地征集的图书进行校订,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其中,应抄、应刻之书被认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而应存之书则不能收入《四库全书》,仅仅是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存目。《四库全书》分为四部分类法四部,收入图书3457种,凡79070卷,装订成36000余册,6752函。成为中国历史上卷最多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的编纂抄写历时10余年,共抄出7部,全书底本藏于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于文渊阁,其他六部分别藏于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文津阁,是为北四阁;镇江金山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文澜阁,是为南三阁。当爱新觉罗·弘历下诏开馆征书时,他已是63岁高龄的老皇帝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没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朕临御已三十馀年,亦望望岁矣,斯事体大物博,时略嫌迟”,于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书体例,另编一套卷帙较少的丛书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颁下谕旨,以全书卷帙浩如烟海,不易检索为由,命在《四库全书》中“其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随后,便另外设立了《钦定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至乾隆四十三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第一部缮写完毕,保存在坤宁宫后御花园内的藻堂。两年以后又缮出第二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攻陷北京市,焚圆明园,味腴书屋所藏《荟要》被焚毁。藏于摛藻堂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则成为世间孤本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京城再遭劫掠,《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或存或亡竟至毫无消息。
1924年,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画杂物放置在一起的《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又把《荟要》运到台湾省。1985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开本,共500册由于《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编纂宗旨不似《四库全书》那样面向民间,而仅供皇帝御览,所以,《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与之相匹的特点。
书籍内容与特点
《御纂医宗金鉴》是一部中国医学总集,全书分为九十卷,其中七十四卷涉及内科,其余十六卷涉及普通外科。超过四分之一的文本是对张仲景早期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复制,并加上评论。作者将张仲景的著作视为中国医学正统的基础。书中包含“可能是单一中国医学文本中最大的插图集合”,约有484幅人体描绘,从儿童手部的图像到“一页上排列着24个肛门”的图像。天花的描绘尤为突出和详细,这种疾病对执政的满族尤为致命。《御纂医宗金鉴》因其广度、编辑准确性、医学覆盖范围和使用助记韵而受到关注,已成为一部经典的医学著作,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传统中医学者和实践者的必读之作。
编纂背景与影响
《御纂医宗金鉴》是爱新觉罗·弘历于1739年12月17日宣布的一项倡议,于1742年由皇家印刷厂出版,并被指定为国家教科书。全书有大约80位贡献者,包括39位来自江南地区的医学院院士,其中大部分来自安徽、江苏省浙江省等南方省份。满洲官员西林觉罗·鄂尔泰监督下,皇家医师吴谦刘裕铎担任总编辑。K. Chimin Wong和Liande Wu在《中国医学史》(1973年)中将该文本描述为“现代最好的一部综合医学论著”。
书籍目录
御纂医宗金鉴
卷首
卷一
订正伤寒论注
卷二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三
订正伤寒论注
卷四
订正伤寒论注
卷五
订正伤寒论注
卷六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七
订正伤寒论注
卷八
订正伤寒论注
卷九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一0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一一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一二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一三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一四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一五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一六
订正伤寒论注
卷一七
订正伤寒论注
卷九0
正骨心法要旨
目录
概述
编辑推荐
书籍内容与特点
编纂背景与影响
书籍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