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谷廉介(1886年9月3日-1967年6月6日),
兵库县人,昭和时期的四大中国通之一,
中将。1905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参加
日俄战争。1915年毕业于
陆军大学,后历任
第一师团参谋长,陆军省
人事局副课长,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1935年担任驻中国使馆武官,成为日军著名的“中国通”,主张武力征服中国。次年晋升为中将,任陆军省军务局长。
1937年,矶谷廉介任第十师团长,参加侵华战争,参与
台儿庄大捷和
徐州会战。1938年4月,担任台儿庄战役指挥官,后参加徐州会战,纵兵强奸抢劫、杀害无辜平民。同年,任
关东军参谋长,强化殖民统治。
1942年2月,矶谷廉介成为香港日占时期第一任总督,同年编入预备役。1945年12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矶谷廉介无期徒刑。1952年,矶谷廉介获释。1967年6月6日去世。
人物生平
混迹华南
兵库县出身,旧筱山藩士矶谷次郎的三男。私立平初中凤鸣义私塾,大阪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中央幼年学校。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6期,跟
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为同期同学。1915年陆军大学毕业。1916年任职于参谋本部,1917年被派遣到中国,1920年驻在
广州市。1924年升任
中校,步兵第13联队大队长,1928年5月
第六师团副、第3师司令部付(
青岛市机关长),同年8月,步兵大佐第7联队长。1930年(
昭和5年)3月,第1师参谋长就任,教育总监部第2科长,
人事局候补课长。1933年晋升为
少将,任参谋本部第二部长。自认是日军中的「支那通」。他的岳父就是
日本第一代中国通,对华谍报鼻祖
青木宣纯。1935年任中国公
大使馆副武官、中国大使馆副武官。
矶谷一生都专注于
长江以南的政治、军事,即关注
孙中山和其系统的动向。在陆军中国通中分为北支派和南支派,北支派主要重视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支、满洲,而南支派是关注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人,主要注意
蒋介石的动向。因此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而且在这对以后日本陆军制定对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陆军领导层分为欧洲大陆派、英美派、
俄罗斯派、中国派四派,相互之间充满着矛盾和争斗。这也是导致
日本对华政策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称为中国通的军人也必须分开来看,不能一概而论。作为军人,详细调查、分析
中原地区的国政、国防、军事力量、民情,报告给上司参谋本部,以备战争,具有这样共同的任务。但对中国的关心的方法、理解的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日本自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也开始了其大陆经营。其首要目标就是
朝鲜和中国。为此,日本陆军部早在1870年代就不断派遣陆军人员到中国,侦查中国的
国情和搜集中国的情报,1874年出兵台湾后经过日中谈判,临时派遣被中止,开始设置驻清国公
大使馆武官。而矶谷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对中国感兴趣的,在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之际,他说:“我学校的成绩都可以,总之希望去支那,不想进陆大。”
尽管
佐佐木到一在其所著的《一个军人的自传》中,
孙中山自称
大元帅,而广东人却称他为“孙大炮”,但矶谷却不如此认为。他对孙中山持有全部敬爱之心,视孙中山为老师。1908年由于军部的命令,矶谷廉介首次在上海访问孙中山。矶谷按照和
冈村宁次的约定,开始走向支那通之路,但他比冈村提前一步在中国接触到孙中山。和孙中山会见后,对
中原地区更加关心的矶谷在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后,决定在孙中山手下工作。由于矶谷对孙中山怀有敬意,认为孙中山是为中国国民献身,而
蒋介石是为自身和宋家的利益接近英美,共同采取抗日、排满政策。这造成“矶谷一生都没有从心里信赖蒋介石”。“在中国军阀和有力者中,与自己国民的将来相比,将自己、自已的一族或支持自己的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多。很多军人没有充分理解那样的风气。”
1935年11月8日,在
国民政府发布币制改革公告四天后,驻中国大使馆武官矶谷发表如下关于币制改革的武官声明。作为派出军部,断然反对国民政府此次的币制改革。这是因为币制改革实际上只能给支那四亿民众带来毁灭。
对于矶谷武官的强硬声明,日本陆军中央部也认为:“白银国有令必然归于失败,白银国有给
中原地区民众带来不幸,特别是依赖
英国的援助乃卖国”,非正式地表示赞同。矶谷之所以反对币制改革,是因为他认为币制改革是英美两国打入中日两国之间的一个锲子,国民党政府实施币制改革可能会得到英美两国的大力支持,这样必然会扩大英美对中国的影响力,削弱
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正是从这个层面上,矶谷反对币制改革。正如半年后他又承认币制改革取得很大成效一样,说明他此时并不是反对币制改革本身,而是反对在英美的帮助下所进行的改革。说到底,这是反对英美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避免给日本的侵略活动带来困难。
1936年矶谷廉介回国之际,表达了他对
关东军的对支政策和
蒋介石的看法。他认为:“日本的对支政策没有看到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新的前进方向、民族自然发展的进步,沿袭对古代支那、
军阀割据时代的支那认识,正面否认蒋介石所代表的统一国家的进展,依旧从事分治工作。”“由于陆军内部的大部分支那通对支那认识的先入观念很强,看不到中国正在前进的大势,最终迫使蒋陷入不得不亲苏容共的困境。”当时,陆军中的中国通认为蒋没有统一中国的力量,由于中国是相当广阔且异质的国家,分治工作自然行得通,至少有必要在北支使其分离成立亲日满政权。这种可能的错误的对中国的形势是陆军普通的想法。
尽管矶谷警告不要用武力推动对
中原地区的政策,但是,陆军中央部的大部分人和政府、财界等人的中国政策、中国观没有按照矶谷所说的那样改正。1935年12月,也没有从
关东军向中央提出的意见书《关于北支问题》的位置上后退一步。1936年中国发生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
蒋介石遭到软禁。对此,矶谷也非常关注,但对蒋介石却给与嘲笑。这“不是没有认识到西安事变事态的重要性,即便讨厌蒋介石,对蒋介石的性格行动、政治性进行充分研究的矶谷为其祝福掩藏着很深的意义。”
1938年6月矶谷廉介被任命为关东军参谋长,成为陆军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由于和
孙中山、
廖仲恺、
汪精卫、
许崇智、
王克敏以及蒋介石等中国人有很深的交往,矶谷的中国观在日本军人当中显得比较特别。他认为
日本不应该侵略中国,即使暂时不得已侵略,也要尽快以和平为要。而副参谋长
石原莞尔却与此相反。石原认为中国终究不能够统一,而且满洲也纯然不是中国的领土,乃
满族之地。这种认识不仅是石原,也是日本陆军、政府和财界等多数人的共同认识。
战场败将
1936年(
昭和11年)3月23日就任军务局长,全力平息二·二六事件带来的影响。同年12月晋升为
中将。1937年3月,被任命为第十师团长。77事变后出征
华北地区,38年跟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李宗仁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在
台儿庄大捷,一度受挫。同年6月,接替
东条英机成为
关东军参谋长。
1939年5月,伪满洲国军队跟蒙古军队在诺门坎战役发生小规模边境冲突,后演化成为日本关东军与
苏联红军的正面对决。
格奥尔基·朱可夫指挥6个旅70,000名苏联远东军,以机械化部队击败两个
师团约4万名日本关东军。18,000名日军战死或受伤。
日本全国震动,
平沼骐一郎内阁请辞。关东军司令官
植田谦吉及参谋长矶谷廉介被撤职,矶谷廉介转预备役。
香港总督
1941年12月7日军
偷袭珍珠港后向英、美宣战。
酒井隆指挥日军进攻
英国殖民地香港。经过18日的战斗,香港总督
杨慕琦在12月25日向日军投降。外务大臣
东乡茂德看重他的才能,劝首相
东条英机再度起用矶谷廉介,被任命为
香港特别行政区占领地
总督,于1942年2月20日正式上任。1944年12月24日,矶谷廉介调任台湾行政司长,香港占领地总督一职改由
田中久一接任。矶谷廉介占领香港期间,日军从香港夺取各样物资,包括强迫市民换取无保证的
日本军票。又实行日化教育,禁止使用英语,把香港街道及地名改为日本名;推行疏散政策,迫使香港居民迁回内地。到1945年
日本投降时,香港的居民人数降至70万,只及战前的一半。
法庭审判
1946年,
国民政府在南京军事法庭判以
战争罪审判矶谷廉介。
1947年矶谷廉介被判无期徒刑,1949年从2月开始在被关在
巢鸭监狱,1952年8月被假释,1967年死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