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琰,女,1915年10月生,江苏徐州人。1945年12月1日,为镇压
昆明市爱国学生反内战的罢课行动,一伙
中国国民党暴徒闯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追打学生。潘琰身受重伤,当天下午牺牲。年仅30岁。
潘琰又名
潘虹,江苏徐州人。1934年考取江苏省立徐州女子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离开学校到军医院做救护工作。1937年底,到安徽寿县参加
抗日战争第五战区的“抗战青年干部训练团”,训练结束后作为第五战区第十一集团军学生军的一员,参加了津浦南段的保卫战。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女子师范读书的潘琰毅然放下书本,于1938年参加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集团军组织的学生军。1939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随部队撤到
宜昌市,不久学生军解散,潘琰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这年夏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出色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被
中国国民党列入“黑名单”。1940年夏,奉命转移到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年冬天,改名
潘虹,到
重庆市进手工业纺织人员训练班,结业后到川北
乐至县教村民纺棉花,还利用一切机会教农家孩子念书识字,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有歌赞曰:“蜀北家家忆潘虹。”1943年夏,考入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到校后一面努力学习,一面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的各种活动。抗战胜利后,积极投入到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各项活动中。1944年秋,潘琰考入被誉为
昆明市“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在昆明,她一面读书,一面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她严守组织纪律,从未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积极配合云南地下党外围组织“民青”开展各种进步活动。
1945年12月1日,50多名
中国国民党军人和便衣特务闯进师院校园,向同学们大打出手,潘琰带领同学们与之抗争,凶恶的敌人竟将两颗
手榴弹投向人群,潘琰胸部中弹,仍奋力抢救同学,又被敌人用石头击倒在地,后经抢救无效而牺牲。临终时仍呼喊着:“同学们,团结呀!”时年30岁,为“一二·一”四烈士之一。
1945年11月25日,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云南大学、
中法大学、英文专科等4校学生自治会联合举行时事晚会,讨论如何制止内战,有6000余名大中学生参加。
中国国民党当局派大批军警包围会场,并以步枪、机枪和小钢炮进行武力威胁、恫吓。26日,
昆明市30000余学生举行联合大罢课,以示抗议。反动当局变本加厉,30日,指使特务分子在昆明街头多次围攻、殴辱、绑架、杀伤学生。12月1日上午11时,国民党当局派出大批“军官总队”队员和武装特务,向各校进攻。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学生李鲁连、云南省立昆华工业学校学生
张华昌被炸倒殉难;已受伤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女学生潘琰,为扑救别人,遭暴徒猛击,被戳数刀,惨烈牺牲。昆明私立南菁中学教师
于再,因阻止特务投弹,被特务推向手榴弹爆炸处,而英勇捐躯。一天内,特务暴徒先后杀死手无寸铁、要求和平民主的教师和学生4人,重伤60余人。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一”惨案。
接受了
唯物主义思想,又看到了
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潘琰对传说中的红军队伍十分向往。在
徐州市档案馆珍藏的潘琰烈士的个人档案中,记者追寻到了潘琰从训练团毕业后的经历。
离开
寿县的潘琰和同学们组成了担架队和宣传队,先后到了
台儿庄区、
大别山和湖北
罗田县,一路听百姓讲了许多和红军有关的故事。在罗田,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秘密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担架队中暗地里动员青年,对
共产主义向往已久的潘琰作为青年骨干,加入“民先”组织,接触到了《
共产党宣言》等书籍。
1938年10月,担架队撤到
武汉市后遭到日军袭击,许多同学牺牲了。面对回家还是继续抗日的选择,潘琰在家信中写到:“不止一次有同志悄悄转述沦陷区的状况,都说共产党领导的
八路军打得好,他们说真正抗日的是共产党,号召大家去延安。我现在明白,要为抗战贡献力量,为自己的理想找到出路,必须找到共产党。”
1939年,潘琰在学校后山树林中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正式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党支部,并担任宣传委员,而与她并肩作战的组织委员,正是
闻一多的侄女闻立玲。
党支部的行动受到了学校的严密监视,1940年夏,国民党在开始鄂西大规模逮捕共产党员,女师党支部接到命令,潘琰被列入了国民党逮捕名单。当夜,潘琰和女师所有党员一起撤离到
重庆市,潘琰改名潘虹,开始在中学和工厂继续宣传
共产主义思想。
1944年初,潘琰再次被列入逮捕黑名单,被迫来到
昆明市。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她发现这里聚集着许多著名的教授,民主风气较盛,便希望能把共产主义的思想在校园里传播。当年夏天,潘琰参加了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并成功考入师范学院。
在学校,潘琰的生活非常艰苦,和重庆地下党支部也失去了联系。同届的
彭允中在1990年出版的著作《黎明前后》一书记载着:“潘琰终年穿着一件普通的旧
旗袍,冬天加上仅有的一件粗毛线衣,脚上总是最便宜的青年袜,衣着朴素到了寒伧的地步。她没钱买饭,就每天到师院的厨房里,捡大锅上的
锅巴吃。”
潘琰在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艰苦生活,弟弟潘玉琛也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有一年二姐来信,说坐在漏雨的教室听课,冬天太冷,请家里寄一件棉袍给她。母亲边流泪边打包把家里的衣服寄过去,可能因为战乱,二姐来信说没收到。”
条件虽然艰苦,潘琰却从没有忘记自己报考西南联大的使命。她一面严守纪律,不暴露身份,暗中寻找地下党,一面帮助学生组织“
民主青年同盟”等进步社团开展活动。她经常利用举办时事报告会、诗歌朗诵会以及其他文艺晚会的时机,向同学们宣传
马克思主义。
除了在校内发展进步青年,潘琰还在校外悄悄开办民众学校,给贫苦失学青年介绍国家情况和
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号召他们起来战斗。此时,地下党的同志也注意到了这个积极向上的女学生,暗中派人与她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