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新论》是2009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徐子方。
本书为
东南大学学报“艺术学研究”栏目创办十周年论文集粹,汇入
张道一、
凌继尧、
彭吉象、
黄鸣奋、
金丹元、
刘道广、
姜耕玉、徐子方等一批学者名流的文章,也收入了
邹元江、
梁玖、
朱存明、
李倍雷、高玉等众多中坚后劲的力作,是自国内第一个二级学科艺术学博士点在东南大学诞生以来,美学与一般艺术学研究这块学术阵地研究成果的历史性检视。全书内容分为“美与艺术”、“艺术: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审美教育”三大块,呈现着由“美”而“艺术”而“艺术学”的逻辑递进过程。本书适合大专院校文科师生和一般文艺爱好者阅读。
与一百多年前
德国学者马克斯·德索的同名刊物相比,本书已由纯学理的一家之言拓展提升到相关学科建设的层面。关注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既是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明显特征,也是东大学报“艺术学研究”栏目及本书内容的重要特色。
徐子方,1955年9月出生,
灌云县人,文学博士,中共党员、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现为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并任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全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理事、
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
江苏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民盟江苏省委委员兼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以及
厦门大学、
同济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等职。代表作有《关汉卿研究》、《元代文人心态史》、《
明杂剧史》、《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等。
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这在相关学术界是一个老话题。说它老,是因为早在1906年,艺术学奠基人之一的德国人玛克斯·德索即创办了《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评论》杂志。这是国际性的美学权威杂志,在它的最初几期上发表文章的有著名的移情说的代表里普斯、《
艺术的起源》的作者
格罗塞,以及康拉德·朗格、里哈尔·哈曼等一批有影响的学者专家。著名的美学史家卡冈把这份杂志称作20世纪
德国美学发展的一面镜子。7年后,德索又以“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为题在柏林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美学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共525人,当时德国所有著名的美学家几乎都在这次会议上作了报告。自那以后,相关话题便经常在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界活跃地展开。在国内,20世纪初即有
马采、
宗白华等前辈学人为之花费了心血,相关学术界的感悟不可谓不灵敏。但同时,谈论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在今天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新话题。原因在于西方理论界至今并未能在这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所有讨论仍旧局限在哲学美学领域,德索等人关于美学艺术学分家的设想还只能是一家之言。国内自宗、马等人之后同样的话题也沉寂了将近半个多世纪,自上个世纪90年代才为人们重新提起,德索们的梦想开始在中国变为现实。
改革开放的中国大环境使得相关话题很快成为热门,而且由务虚的讨论向求实的学科转进。10年前,二级学科艺术学进入国家学科目录和
东南大学获准建立第一个艺术学博士点成了美学与一般艺术学在学科层面分离的明确标志。与之相适应,以东南大学艺术学科奠基人
张道一先生创办的《艺术学研究》(后改名《美学艺术学研究》)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学研究的
学术期刊也纷纷面世。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作为东南大学文科学术窗口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获准创办,“艺术学研究”自然而然成了品牌栏目,成为艺术学博士点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窗口和阵地。学术阵地的有力配合无疑使得国内艺术学学科建设如虎添翼,体制上的保障因此更深入了一层。
当然,体制的确立并不必然宣告相关理论探讨的完成。实事求是地说,由于长期形成的学科固有格局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定势,二级学科艺术学建设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美学与一般艺术学讨论仍旧停留在草创阶段。与10年前相比,理论的探讨尽管有了可观的规模,但并未体现出应有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