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元江,祖籍
泰安市,生于湖北武汉。在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师从著名美学家
刘纲纪教授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长期兼任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应邀到德国特里尔(Trier)大学、波恩(Bonn)大学、日本早稻田(Waseda)大学、法国巴黎第七大学(Diderot)、
巴黎第十大学(Nanterre)、
贝桑松(Besancon)大学讲学。曾应邀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国巴黎第十大学、
加拿大弗雷泽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大学、
台湾辅仁大学、台湾
中国文化大学、台湾中山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等几十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参加了120余次学术会议,其中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曾应邀到
中国传媒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美术学院等几十所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佛山市图书馆、
中山纪念图书馆等十余家图书馆,
湖北美术馆、
河南省美术馆及
湖北电视台、
贵州广播电视台、
武汉广播电视台“化成天下人文讲座”、“精品人文大讲堂”、贵阳“
孔学堂”、“南风讲坛”、“香山讲坛”、“问津国学讲坛”、“听涛讲坛”等多家讲坛,
上海市文联、
湖北省文联、云南省文联、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湖北省委员会、湖北省交通厅、
广州市人事局、
汉十高速公路等单位作了百余场学术报告。
人物简介
邹元江,
哲学博士,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师从著名美学家
刘纲纪教授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任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
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个人简历
邹元江近年来在《
哲学研究》、《
文艺研究》、《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文艺理论研究》、《戏剧》、《戏剧艺术》、《
戏曲研究》、《
中华戏曲》、《戏曲艺术》、《
学术月刊》、《
孔子研究》、《
周易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中州学刊》、《
东方丛刊》、《东方文化》、《
中国文化研究》、《
武汉大学学报》等国家权威和核心期刊及台湾《哲学与文化》、《中国文化月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出版了《汤显祖的情与梦》、《
汤显祖新论》等专著,主编了《汤显祖研究在遂昌》、《汤显祖新论》等专著。还任《汤显祖研究通讯》杂志主编。近期将出版的美学专著有:《戏剧“怎是”研究》等。主持研究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丑角意识与丑角美学研究》(已结项)和国家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陌生化理论及中国艺术的陌生化倾向研究》。曾获
武汉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
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优秀文艺论文
一等奖、全国“
田汉戏剧奖”一等奖、
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论文一等奖等。
代表性著作
7、《梅兰芳表演美学体系研究》,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6、《论意象与非对象化》,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5、《
中西戏剧审美陌生化思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4、《
行走在审美与艺术之途》,
济南市: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年出版;
3、《戏剧“怎是”讲演录》,
长沙市: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2、《
汤显祖新论》,
台北市:国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
1、《汤显祖的情与梦》,南京:
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主要论文
140、《论作为舞台艺术家的曹禺剧作》,《影视戏剧评论》第一辑,
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出
版;
139、《关于濒危戏曲剧种的地方保护法规构建问题》,《
艺术百家》2015年第3期;
138、《从青春版\u003c牡丹亭\u003e上演十周年看昆曲传承的核心问题》,《戏曲艺术》2015年第2期;
137、《如何表现和表现得如何作为戏曲表演艺术最根本的问题》,《
文艺研究》2015年第3期;
136、《居住的环境伦理美学》,《
河北学刊》2015年第2期;
135、《票友族群与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创新”——以\u003c梅郎集\u003e为研究个案》下篇,《民族艺术》
2015年第3期;
134、《票友族群与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创新”——以\u003c梅郎集\u003e为研究个案》上篇,《民族艺术》
2015年第2期;
133、《昆曲民间沉重传承的活态记忆——读张允和\u003c昆曲日记\u003e札记》,《艺术百家》2015年第1
期;
132、《对“艺术界”理论与“艺术制度论”的质疑》,《新东方》2015年第1期;
131、《“
梅兰芳”的魅力何在?》,《中国艺术时空》2014年第6期;
130、《关于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思考》,《美与时代》2014年第12期;
129、《论余笑予的戏曲导演艺术》,《文化遗产》2014年第6期;
128、《对地方戏曲发展三重误区的思考》,《文艺新观察》2014年第2期;
127、《梅兰芳表演美学解释的日本视野--以梅兰芳1919、1924年访日演出为个案》下篇,《戏
剧艺术》2014年第4期;
126、《梅兰芳表演美学解释的日本视野--以梅兰芳1919、1924年访日演出为个案》上篇,《戏
剧艺术》2014年第3期;
125、《狄德罗在中国的引介及其对中国戏剧美学思想的影响》,《戏剧》2014年第2期;
124、《梦即生存:杜丽娘的生存场域》,《
艺术百家》2014年第1期;
123、《话剧艺术的魅力何在?--从当代话剧\u003c信义兄弟\u003e谈起》,《
四川戏剧》2014年第3期;
122、《论中西审美差异与伦理影响》,
加拿大《文化中国》2013年第4期;
121、《“思想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艺术百家》2014年第2期,另载邹元江主编:《中
国当代美学的回顾与展望暨
刘纲纪先生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文集》“代序”,
武汉大学出
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120、《跨文化传播交流的艰难探索--中法合作上演\u003c司卡班的诡计\u003e观感》,
法国《对流》第8
119、《梅兰芳对谭鑫培创新精神的继承和超越》,《戏剧》2013年第5期;
118、《中国戏曲艺术的当代命运》(法文),法国《戏剧/公众》2013年;
117、李一鸣《周韶华绘画美学思想研究》“序”,
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
116、《迂回进入 返本开源--对陈建森批评的回应》,《
文艺研究》2013年7期;
115、《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对学术研究的导向性》,《
云梦学刊》2013年第4期;
114、《话剧究竟该如何说“话”》, 《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13年5月8日;
113、《“和”作为审美范畴的限度》,《
云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新华文摘》 2013年第
12期摘要;
112、《梅兰芳与京剧表演体系问题》,
杜长胜主编:《京剧表演理论体系建构》,文化艺术出版
社2013年出版;
111、《梅兰芳的\u003c春香闹学\u003e与“拟表演”》,《文艺新观察》2013年第1期;
110、《对梅兰芳京剧演技现代性的反思》(
日语),
日本《演剧研究》第36号,早稻田大学出版
社2013年3月出版;
109、合著《
德尼·狄德罗“理想的范本”与中国戏曲“传家的衣钵”--重温
朱光潜关于“演员的矛
108、《对梅兰芳民国初年排演“新戏”的历史反思》,《戏剧》2012年第2期,另载
袁国兴主
编:《清末民初新潮演剧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107、《张庚\u003c梅兰芳论\u003e研究》,《
戏曲研究》第八十四辑,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12年出版;
106、《我们该如何理解中西戏剧的审美差异》,《艺术百家》2012年第3 期;
105、《传统京剧的韵味与新京剧的意味张力--国光剧团“新京剧”评议》,台湾中央研究
院《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11年第3期,另载《
福建艺术》2012年第2期;
104、《是关联性思维还是聚合性思维?--与郝大维、
安乐哲教授辩难》,(韩国)《东洋文化
研究》第9辑,东洋文化研究院2012年出版;
103、《“临川四梦”的文化书写与汤显祖文人形象的虚拟塑造》,台湾《戏剧研究》第9期,台
湾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102、《梅兰芳\u003c奇双会\u003e表演问题探》,《文化遗产》2012年第4期,另载《中国昆曲论坛
101、《布莱希特在中国戏曲演艺界和理论界被接受的诡吊》,《戏剧》2012年第4期,人大复印
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13年第3期转载;
100、《作为审美思维限制的戏曲艺术的间离--以梅兰芳电影\u003c游园惊梦\u003e的昆曲表演为例》,
《戏剧》2011年第4期,另载
叶长海主编:《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99、《心观与聚合思维--科学与人文创造性思维的共同基础》,《
美育学刊》2011年第5期;
98、《沈虹光剧作思维与现象学的艺术直观》,《
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另载《沈虹光剧作研
97、《丑角意识与儒家思想的心理本质》,
贾磊磊等主编:《第三届
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
96、《布莱希特\u003c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u003e解读》,《
美学与艺术研究》第3 辑,武汉
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95、《艺术的纯粹性与感情的位置》,《
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3 期,另载《现代科技与现代艺
术新视界》,四川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94、《智顗“一心三观”的审美意味》,载
麻天祥主编:《中日韩天台学术对话》,人民出版
社,2011年出版;
93、《继承永远是创新的前提》,《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11年3月25日;
92、《曹禺与二十世纪中国话剧的命运》,《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戏剧艺术》2011年第3
期“动态信息”栏目作了摘要,另载田本
相等主编:《永生雷雨--
曹禺百年诞辰国际学
91、《诗之“体”与诗之“用”:船山诗学的两个向度及其中介》,(
韩国)《退溪学论丛》第
16辑,退溪学釜山研究院2010年12月出版;
90、《从梅兰芳对\u003c游园惊梦\u003e的解读看其对昆曲审美趣味的偏离》,《戏剧》2010年第4 期;
89、《戏曲艺术的地域性与问题个案研究》,《
中华艺术论丛》第10辑,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出版;
88、《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吕梅主编:《聆听智者的声音--香山讲坛演讲录》,中华书局
2010年出版;
87、《民国初年梅兰芳投身新潮演剧的历史语境及其问题》,《戏剧艺术》2010年第3 期;
86、《国标舞的困惑》,《福建艺术》2010年2期;
85、《谁是“
梅兰芳”?》,《
文艺研究》2010年第2期;
84、合著《对三十年来中国审美文化嬗变的反思》,《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高等学
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转载,另载冯天瑜主编:《“庆祝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文集》“文化建设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83、《对美之意象的非对象化感知》,《学术研究》2009年第4期;
82、《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质疑》,《
艺术百家》2009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舞台艺
术》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81、《戏曲体验论的困境》,《
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80、《为何“梅兰芳表演体系”不能成立?》,《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09年2月13 日,《中国
79、《梅兰芳的“表情”与“京剧精神”》,《
文艺研究》2009年第2期;另载《
武汉大学哲学学
78、《“道”何以“法”“自然”?》,(韩国)《东洋
文化研究》第4辑,东洋文化研究院2009
年出版,另载《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77、《象思维:〈寒江独钓图〉的审美意味》,《中国艺术教育》2008年第1 期;
76、《脆弱的
张力:体验与表现的统一;阿甲戏曲美学思想研究之一》,《
戏曲研究》第七十六
辑,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8年出版,另载《百年之祀:阿甲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文
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
75、《从阿甲对梅兰芳的批评看建国之初“戏改”运动的问题》,《戏曲艺术》2008年 第2期;
74、《对传统的坚守与开拓--喜看上海昆剧团演出的\u003c邯郸梦\u003e》,《上海戏剧》2008年第5期;
73、《关于〈燕尼。
卡尔·马克思〉的对话》(德文),载《中国人的马克思情结》,德国
法兰克福出版
社,2008年出版;
72、《解释的错位:梅兰芳表演美学的困惑》,《艺术百家》2008年2期,《戏剧艺术》 2008年
第3期“动态。信息”栏目作了摘要,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08年第5 期全文转
载;
71、《对〈牡丹亭〉叙事方式的反思》,载《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
冷印社出版社2008年出版;
70、《从周信芳与应云卫的合作看“海派京剧”的本质》,《戏剧艺术》2007年第4期;
69、《对话剧作为“现代民族戏剧”的质疑》,《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8、《曹禺剧作与中国话剧意识的觉醒》,《
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另载《香港戏剧学
67、《京剧艺术的歧路》,《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66、《必极工而后能写意--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反思之一》,《
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6
期;
65、《走不出的西方戏剧美学强势话语语境--对张庚戏曲美学思想的反思之一》,《戏剧》
2006年第2期,另载《张庚学术研究文集》,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出版;
64、《论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美学》
2006年第7期转载;
63、《情立世界》,《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2006年第6
期摘要;
62、《汤显祖情至论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61、《曹禺剧作七十年解读的困惑》,《戏剧艺术》2005年第3期;
60、《建构非在场的陌生化世界--由胡塞尔到萨特、海德格尔》,《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2
期;
59、《对“戏曲导演制”存在根据的质疑》,《戏剧》2005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舞台艺
术》2005年第4期转载,另载《
中国话剧研究》第10辑,
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年出版;
58、《偏离规范与陌生化》,《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另载《艺术学》第二卷第1
57、《“道”之意象与非对象化--与成中英先生商》,《当代道家与道教》,湖北人民出版
社2005年出版;
56、《限制与自由》,《文艺新观察》2004年第3期,另载《含英咀华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年出版;
55、《论非对象化》,《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
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4、《情至本体思想探源》,《戏剧》2004年第2期;
53、《艺术“风格”、“流派”论质疑》,《二十一世纪中国戏曲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集》,
陕西省旅游出版社2004年出版;
5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视野》,《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年4月6日,另载《
马克思主义美
学研究》第7辑;
51、《关于俄国形式主义形式与陌生化问题的再检讨》,《
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 期,另载
50、《生命的甾重意识》,《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9、《别了,\u003c贞观盛事\u003e》,《
戏剧之家》2004年第3期;
48、《文化祈望》,《文艺新观察》2004年第1期;
47、《戏剧本体论承诺的限度》,《戏剧》2003年第4期;
46、《书香。
墨韵。生命境界--谈汤氏家族藏书与
汤显祖创作之缘由》,《中华戏曲》第29辑;
45、《关于电影艺术“怎是”的思考》,《戏剧艺术》2003年第4期;
44、《试论船山诗学的内在矛盾性》,《
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另载《萧父教授八十寿辰纪
43、《是走进还是走出?》,《文艺新观察》2003年第3期;
42、《对偏离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反思》,《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41、《汤显祖灵根睿源论》,《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0、《偏离历史与陌生化》,《戏剧》2003年第1期,另载《当代美学评论》2003年,湖北人民出
版社2003年出版;
39、《空的空间与虚的实体--从中国绘画看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戏剧艺术》2002年第4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2002年第6期转摘,另载由上海
百家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戏曲考论。戏曲卷》;
38、《明清思想启蒙的两难抉择》,《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
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1期转载;
37、《汤显祖以情抗理之“理”是宋明理学之“理”吗?》,《
中州学刊》2002年第2 期;
36、《梦思--审美至情体验》,《
戏曲研究》第58辑;
35、《史诗剧:审美效果与道德效果双重实现的“伟大形式”》,《戏剧》2002年第1期;
34、《布莱希特史诗教育剧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5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出版;
33、《论史诗剧的限制与陌生化效果》,《戏剧艺术》2001年第4期;
32、《简析徐良傅对汤显祖思想的重要影响》,《
湖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1、《史诗剧:被限制戏剧的难题》,《戏剧》2001年第2期;
30、《狂斐之章》,《东方文化》2001年第3期;
29、《从孔子“生平的开端”看其仁学思想的实践本质》,《孔子研究》2000年第5期;
28、《
汤显祖的“意识境界”议》,《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7、《我们该如何纪念汤显祖?》,《戏剧艺术》2000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舞台艺术》
转载,另载
叶长海主编:《牡丹亭:案头与场上》,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
26、《对情“持转易之关”与晚明对新理性的渴求》,《中国文化报。理论版》2000年6 月15日;
25、《独有生命与自作主宰》,《光明日报;理论版》2000年6月6日;
24、《唐明皇设置“教坊”的历史意义》,《中国文化报。理论版》1999年10月20日;
23、《学问的生命与生命的学问》,《博览群书》1998年第11期;
22、《表演人生--与邓晓芒教授对话》,《
中国书评》总第13期;
21、《文化历史:历史向人的回归--关于整体性世界历史观的几点思考》,《
理论月刊》1998
年第4期;
20、《善良。善举。
自由意志》,《光明日报。理论版》1998年7月17日;
19、《汤显祖情至本体论》,《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第2辑,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18、《世界化、个性化--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理论月刊》1997年第2期;
17、《论戏曲丑角的美学特征》,《
文艺研究》199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
究》1997年第3期转载;
16、《忧乐圆融。中庸。丑角意识》,台湾《哲学与文化》1996年第10期;
15、《关于与戏曲丑角美学特征生成相关的几个问题》,《戏剧艺术》1996年第4期;
14、《论\u003c樱桃园\u003e中的“停顿”》,《
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戏剧、
戏曲研究》1996年第12期转载;
13、《生命美学与中国美学的伟大精神》,《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12、《卦象--哲学性与艺术性的符号》,台湾《中国文化月刊》1996年第2期;
11、《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
学术月刊》1995年第12期;
10、《想象力。独创性。自由--论康德关于艺术创造主体的天才特征》,《
贵州社会科学》1995
年第6期;
9、《心物交感--文艺本体论》,《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8、《解释的难题与创造的解释》,《
中国图书评论》199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图书报
刊研究》转载;
7、《生命哲学与生命美学》,《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
6、《讽谏传统和乐天精神--戏曲丑角美学特征的文化基因》,《
戏曲研究》第47辑;
5、《个体意志和丑角意识--戏曲丑角美学特征的文化基因》,《戏剧》1993年第4期,人大报
刊复印资料《戏剧、戏曲研究》1993年第12期转载,另载《
东方丛刊》1993年第2、3辑;
4、《史学之美,“朴”、“实”相生》,《
中国图书评论》1993年第2期;
3、《中西比较:〈周易〉思想研究的新维度》,《东方丛刊》1993年第1辑;
2、《试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的审美层次》,《
武汉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探寻中国当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准确轨迹》,《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1期。
人物荣誉
2020年11月14日,邹元江凭借《从梅兰芳对杨小楼的评价看戏曲表演美学体系问题》获得首届国际戏剧“
学院奖”
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