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成型于2012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容,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上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与
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相继同
法国、美国、
加拿大、
墨西哥、
德国、
埃及、
韩国等国以及
欧盟、东盟等地区组织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提出,中美应“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就如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
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它准确命中了中美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中国发展与其他大国关系以及其他大国之间发展关系提供了思路。
核心内涵
为实现新时代大国关系调整中变革与稳定的双重价值,核心问题在于,大国之间要对大国的本质以及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达成共识。这一共识是,新型大国的本质应是承担国际责任,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应是“大国合作、分担责任、同享利益、共建价值”。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才能既推动当今世界不合理国际关系的变革,同时有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传统大国的本质是国际
霸权与国际控制,决定并影响其国际地位高低的是霸权的强弱。新型大国的本质是国际责任,决定并影响其国际地位高低的是责任的大小。由此出发,传统大国关系的调整常常意味着争霸与战争,新型大国关系的调整则可能更多地意味着国际协调与责任分担。传统大国地位的获得,损害经济增长、消耗和毁灭人类财富,新型大国地位的获得则可创造价值、增进人类福利。因此,无论是理论推导还是后
美苏冷战时代大国关系调整的实践,都需要更加突出国际责任这一概念,提高大国地位和影响力的过程成为协调与分担国际责任的过程。
新型大国关系强调国际责任而非国际霸权,要求大国更加重视
联合国的作用以及其他多边、双边国际机制的作用,努力防止暴力和威胁,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协调各国的立场,分担各国的责任,同享大国合作创造的利益。在国际安全领域,要突出联合国及其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作用,尤其要反对一个大国或少数大国通过单方面行动解决国际问题的企图。只有这样,国际社会才更有可能在相对和平与稳定的过程中实现“大国合作、分担责任、同享利益、共建价值”的新型关系,21世纪的世界也才更有可能实现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发展历程
上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与
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相继同
法国、美国、
加拿大、
墨西哥、
德国、
埃及、
韩国等国以及
欧盟、东盟等地区组织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提出,中美应“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观察人士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如何相处,不仅关乎双边,更关乎全人类。传统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猜疑、对抗、冲突的关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美。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中美两国的必然选择。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在这次广受关注的访问中,习近平提出,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5月3日,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推进互利共赢合作 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致辞。他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美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发展,双方都应该坚定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国家元首就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进行的阐述,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此后,“新型大国关系”一词在中美关系语境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成了中美高层交往的必谈话题。
2013年6月,习近平与奥巴马庄园会晤时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国与美国两国元首以政治担当和智慧,达成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2014年瀛台夜话,双方进一步明确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重点方向。本次会晤是为中美关系发展规划蓝图,开展“跨越
太平洋的合作”。同年7月,习近平在会见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时提出,发展中美关系,双方要加强合作,“多栽花、少栽刺,排除干扰,避免猜忌和对抗”。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的致辞中,习近平9次提到“新型大国关系”,并强调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中美两国利益深度交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在习近平看来,双方应求同存异、求同化异。凡是有利于为两国关系注入正能量的,都要做“加法”;反之,都要做“减法”。
2015年9月,两国元首
白宫秋叙。双方重申继续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苏格认为,中美双方要增进战略互信,防止战略误判。两国应守住“不冲突、不对抗”底线,筑牢“相互尊重”基础,共同推进“合作共赢”目标。“要建立一种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空前增加。中美即都需要发展,两国都不需要冲突和战争,都没有意愿去搞全面对抗。”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阮宗泽看来,当下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拥有着新的动力。如果过去的中美关系的动力是靠一起来反对一个外部威胁,那么现在中美关系的动力已经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就是从反对到要共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016年6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特别代表国务委员杨洁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的特别代表国务卿
詹·凯里共同主持了战略对话,两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双方就重大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积极评价了近年来中美关系取得的进展。双方决定继续按照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拓展合作,缩小分歧,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背景
2013年6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强调,事在人为。他对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抱有信心。第一,双方都有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意愿。第二,40多年双方合作的积累,使两国合作具有很好的基础。第三,双方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90多个对话沟通机制,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机制保障。第四,双方建立了220多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中国有近19万学生在美留学,美国有2万多学生在华留学。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具有深厚民意基础。第五,未来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奥巴马表示,他同习近平主席就广泛议题进行了建设性会谈。他认为习近平主席很好总结了双方的讨论。美中双方需要了解对方战略目标。两军关系是可以取得具体进展的领域,是推动建设美中新型大国关系的例证。要采取措施使双方讨论机制化、常态化。中国继续和平发展非常符合美国利益。如果中国成功,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双方可以共同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美中合作而不对抗,就更有可能实现各自安全和繁荣的目标。他和习近平主席都认为,当前美中双方面临着把两国关系推向更高水平的独一无二机遇。他将致力于不错失这一良机。
路径
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保持高层及各级别密切交往势头,加深相互了解,避免误解和误判。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正能量。美国应正确认识中国的战略意图,以实际行动体现其领导人多次表明的立场,即欢迎一个成功、强大、稳定、繁荣的中国。中美两国只有让彼此安心、放心,放下疑心、戒心,中美关系才能走稳、走实,进而走好、走远。
要积极拓展各领域务实合作。双方应抓住两国都在进行改革的机遇,让改革的深化成为加强务实合作的过程,努力打造合作的新亮点,拓展合作的新领域,开辟合作的新境界。下阶段,要推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尽早取得突破,实现中美经济合作的新飞跃。克服各种阻力和干扰,早日解决美国高技术产品对华
出口限制、中资企业赴美投资受阻等问题。加强在贸易投资、能源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促成一批有影响、惠及百姓的大型合作项目。推进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建设,拓展在维和、打击海盗、人道主义救援、防灾减灾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继续在双向互利基础上开展反恐合作,共同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恐怖活动。加强防扩散、执法以及
科学教育文卫体等广泛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要继续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继续通过
二十国集团、
国际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制,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加强在朝核、伊朗核、
叙利亚、南北苏丹、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推动有关问题的妥善解决。积极拓展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流行病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要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在台湾、涉藏及其他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美方应遵守原则,恪守承诺,谨慎处理,避免中美关系再受折腾。
要进一步活跃各界交流。继续加强两国立法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的对话与交往,推进工商企业界、学术界之间的互动,促进两国青年和学生之间的往来,让两国各界更加频繁、深入地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使支持中美合作的力量和声音始终成为两国民意的主流。
要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推动中美关系的航船破浪前行。中美关系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顺应时势、不断调整创新、不断开创未来的历史。当初,两国克服政治歧见和制度差异走到一起,源于两国领导人基于国际格局演变大势作出的政治决断。今天,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更需要双方继续创新思维,积极行动,让中美关系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时代意义
从历史来看,中美关系发展拥有坚实的政治基础。中美《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八一七公报》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确认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的关系准则。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中美通过加强战略沟通,拓展务实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增进了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带给我们的根本启示是,“双方要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坚定不移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基础都在经历新的重大变化。面对中美关系的时代之变,唯有构建新型中美关系才能打破大国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开创大国关系发展新模式。
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它准确命中了中美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也为中国发展与其他大国关系以及其他大国之间发展关系提供了思路。
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容,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完全契合的;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了当代中国外交的经验。鉴于大国关系的特殊性和影响力,可以预见的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将产生巨大示范效应,有力促进涵盖更多行为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进而推动国际体系的转型和国际规范的重塑,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习近平总揽世界大势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是对国际政治格局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复考量和决断,体现了一代政治家的勇气、担当与创新。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大棋局中,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外交战略正推动中美、中俄、中欧关系取得新进展,为国际关系体系增加了迫切需要的稳定性。
评价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一般的模式可以因循。为此,大国的政治家、战略家必须彻底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彼此互动的规则和目标。这不仅有利于诸大国自身,也将惠及世界其他国家。(作者系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兼外交学系主任、中国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评)
在风云变幻的后
美苏冷战时代,中美两国的综合实力对比、全球目标、博弈策略、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在发生并将进一步发生或渐进、或急剧的变化。在历史性的变革中能否维持大国关系的稳定,“大国合作、分担责任、同享利益、共建价值”的新型大国关系能否最终形成,将接受中国与美国这对后冷战时代最重要的大国关系的实践验证。(作者系
新华出版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