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保存同志会是由郑振铎为首的团体,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抢救中华传统古籍的民间组织,成立于1940年,旨在抢救江南著名书楼的古籍。该组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在战争期间,他们的努力遭受了日军的大肆劫掠。
1940年,随着
偷袭珍珠港的发生,
日本全面开战,除了法租界之外,日军控制了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江南地区的许多藏书楼积累了数代的珍贵古籍,由于战火或其他原因,面临着被破坏或出售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郑振铎等人感到有必要立即采取行动,他们联合发出了呼吁,希望政府能够介入保护这些民族文献。于是,郑振铎、
张寿镛、
何炳松、
张元济、
张凤举等人在上海秘密成立了“文献保存同志会”,开始了大规模的古籍搜集工作。他们的工作从1940年2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41年底。在此期间,郑振铎向中央图书馆馆长
蒋复璁发送了多次工作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进展。
资金问题是文献保存同志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幸运的是,大部分资金得到了及时的划拨。其中包括来自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的资金,以及其他通过
香港特别行政区渠道汇入的资金。尽管面临美、日势力的竞争,以及国内书商的推动,文献保存同志会还是成功地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文献保存同志会在获取嘉业堂藏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复杂的局面。嘉业堂拥有丰富的明代史料,尤其是明刊本。最初,嘉业堂的售价高达80万元,后来日方提出以60万元的价格购买。为了避免书籍落入敌人手中,文献保存同志会与嘉业堂进行了谈判,并最终以25万元的价格获得了其中最为珍贵的部分。
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成功地收集到了江南地区多位藏书家的珍本,包括吴兴张氏适园、刘氏嘉业堂、江宁邓氏群碧楼、嘉兴沈氏海日楼、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等。
文献保存同志会收集的
善本古籍共计130箱,原计划在香港作为中转站或临时存放地点。不幸的是,随着
日本对
英国宣战,这批古籍遭到日军的劫掠,并被转移到东京文部省上野帝国图书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北洋政府召开了关于从日本追回古籍的会议。1946年,
张凤举作为教育部代表前往
东京,负责处理相关事宜。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与
美国军队和日方进行了直接沟通,并成功地使日军归还了被劫掠的古籍。这些古籍随后被运回
上海市,并纳入中央图书馆。
台北国家图书馆继承了中央图书馆的遗产,其中包括文献保存同志会搜集的
善本古籍。这些古籍构成了台北国家图书馆的核心藏书,至今仍是世界上领先的中华古籍藏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