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岞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辖镇
小镇位于惠安县东部,地处沿海,东、南、北三面濒临大海,与净峰镇相邻,形成半岛地形。南部与崇武半岛形成大港湾,东望台湾海峡。小岞镇行政区域面积为7.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34604人。宋代时期,小岞镇属于崇善乡,2000年6月22日,小岞乡升格为镇。截至2020年6月,小岞镇共辖9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前群村。2019年,小岞镇共有工业企业5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个,以及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1个。
历史沿革
宋属崇善乡。
元属文质乡延寿里的三十一都黄坑铺。
民国属净峰乡。
1949年冬起先后属三区、四区。
1956年并属东岭区。
1958年属飞跃公社净峰管区。
1961年成立小岞公社。
1970年并属净峰公社。
1974年又析为小岞公社。
1984年改设为小岞乡。
2000年5月升格为镇建制,辖东山、南赛东、南赛西、新桥、前群、前海、前峰、后内、螺山9个村委会,延续至今。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镇陆地面积7.4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盐场、2个开发区,有耕地3033亩,林地1100多亩,滩涂宜养面积达3000多亩,16.8公里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形成5个优良港口,均可停泊渔船
水资源
小岞三面临海,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明显,气温宜人,四季常青,雨量充沛,水质无污染、浮游生物十分丰富。全镇可发展利用的深水、浅海、滩涂养殖有十万亩以上,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积累了丰富的捕捞、养殖、加工经验和丰富的劳动力优势,使小岞成为开发海水养殖首选之地。
经济
小岞以渔业生产为主,是福建省重要的鱿鱼生产基地,渔业收入占全镇经济收入总量的75%,渔业生产作业多样,生产范围广,滩涂和浅海养殖潜力大,前景看好。2014年,拥有船只600多艘,其中远洋渔船3艘,2010年渔业产量90000吨;乡镇企业发展前景广阔,现已形成造船、石雕石艺、建筑建材、机械铸造、水产业、包袋服装等行业体系。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为9.043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2亿元,完成财税收入2126万元,其中国税400万元,地税1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9元。
旅游
风景景点
小岞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滨海特色明显,誉名中外的惠东女以传统的服饰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游客,是影片《寡妇村》的创作地和拍摄地。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东山卫城、南宋宰相李文会府宅、悠静宜人的小岞妇女林场和优美的小岞湾沙滩都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交通
综述
小岞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惠岞公路自西向东贯穿境内,涂斗二级公路延伸段净峰至小岞以及环岛北路全面建成,水泥路通村达港,交织成网,水陆便捷,集镇用电由系统电网主供,电源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可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岛上邮电模块支局已投入使用,移动电话、程控电话全面覆盖。与此同时,风电场、五万吨级散杂货码头和惠安县能源项目等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相关的前期工作,小岞的经济社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文化
特产美食
小岞鱿鱼
小岞鱿鱼干在福建省最负盛名,每年农历四月至八月为“撮鱿鱼”的季节,其中五月、六月为旺产期。渔民将捕捞上来的上等鱿鱼(俗称“锁卷”,学名枪乌贼)劈开,穿成一串挂起,晒干后制成鱿鱼干。鱿鱼干易存放且保质期可达一、二年之久,因此在小岞常年都能品尝到,为小岞一大特色风味。
鱿鱼干不但味鲜肉美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一盘“鱿鱼白萝卜(白萝卜)汤”为酒宴之首选,此汤做法亦十分简便:将鱿鱼干顺纹理剪成条状与备好的白萝卜丝放入清水中,用文火慢烧,等水沸腾后锅中散发出阵阵清香时,再放入微量味精、盐,即可出锅装盛,此汤不但美味香浓更具有醒酒、提神作用。
鱿鱼系中性食物,不燥热亦不阴凉,与其它食物如红菇、精猪肉炖汤,无论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襁褓中的婴儿还是“月内”中的妇女皆宜食用。若将上等的鱿鱼母与红菇炖汤,更有养颜美容,滋补妇女“月内”之功效。鱿鱼干也是炖汤的好佐料,在炖鸡、鸭、猪排骨等食物时加入少量鱿鱼干,其汤味道更浓更香更甜;也可直接烧烤食用,入口甘饴,妙不可言,是上等的酒宴小吃。
小岞黄花鱼
小岞人有句俚语:六月黄花小人参。农历六月是品尝黄花鱼的最佳时节,特别是“六月六”为最补(即初六、十六、六).选择黄花鱼很讲究;取黄花鱼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大则皮鳞厚,太小则骨多鱼质未到火候,最好为二,三斤左右,肉细嫩而绝腥味。
吃法有煮汤、清炖、红烧、油炸等多种,以清炖为最佳.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取整条黄花鱼洗净,无需去鳞剖腹.将拍扁后的蒜头从鱼嘴用筷子满入,塞满鱼腹再将鱼摆成环形放入炖罐中盖好。将炖罐放入锅中,往锅中加水至炖罐中段.炖约50分钟后取出炖罐,凉却10分钟后即可食用.此时鱼仍完整无损,如“鲜活”的黄花鱼展现在眼前,既增加了食欲又更具美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中老年人有开胃健脾、滋阴益气,特别是对医治妇女妊娠期浮肿以及患水肿疾病等有特效.黄花鱼膘晒干后,可食用也可药用,具有补肾、益精、止血的功用;黄花鱼肉也可做成鱼丸,其味同样鲜美适合。
由于大量的捕捞,小岞黄花鱼的数景正急剧下降,若你有口福,到小岞仍然可以品尝到这被喻为“小人参”的黄花鱼。
民俗风情
惠安小岞婚俗
从择偶到正式结婚,根据周·“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但“六礼”并没有包括婚姻仪礼程序的整个过程,其中只有“亲迎”为嫁娶当日的仪礼,其余五礼则为婚前仪礼,至于嫁娶之日过后尚须行之的仪礼,“六礼”当中就无礼可遵了。而且自古以来,六礼之行,殊不一致,历代多有变更。南宋·泉州市遵《朱子家礼》,只用“纳采、纳征,亲迎”三礼;明·惠安县惟用“纳采、纳征、请期、亲迎”四礼,泉属各县相差五多。“亲迎”乃婚礼之重,无论“三礼”、“四礼”,此礼必不可少。由于中原地区传统的婚礼建筑在古“六礼”的基础上,因此现代有的婚礼程序虽已简化,而六礼之目,在传统观念中仍自在焉。
婚前
择偶:
除“相亲”外,相当于古六礼之“纳采”、“问名”和“纳吉”。“纳吉”后来演化为今之订盟(也有把订盟归人“纳征”)。
“父母之命,媒之言”:男女婚姻大事,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期也有托亲友说亲的,在确定缔亲意向时,有的家长也能征求一下婚嫁本人的意见作为参考。
“提生日”:即议亲。媒人把男女双方的庚贴送到对方家里,各自压置于厅堂神熏炉底下卜吉,若三日内双方家中均平安无事,称“三日圆”。如果有一方没有“三日圆”,议亲必须取消。
相亲:经双方家长认可后,男方家庭择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亲前往女方家中,视察女方容貌仪表等。
定婚
相当于古六礼中的“纳征”和“请期”。
“压定”:亦称订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长把戒指、订仪、喜糖等礼品,送到女家,并亲自把戒指戴于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轿前盘”:“压定”之后,男方先后三次备办丰盛的彩礼送往女家,称“戴手镯”、“送花”和“轿前盘”,合称“行大礼”。清末以来,逐渐把“行大礼”合并为“轿前盘”,称为“花叠盘”或“盘担”。有的地方是把“压定”和“行大礼”合并在一起举行。“行大礼”把婚前的准备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礼”和“压定”的中心内容都集中在钱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礼品,有酬谢其养女之恩的用意。
“送日头”:送“盘担”时,要通知女家迎娶吉日及冠时刻,叫“送日头”。
“送嫁妆”:在婚前一、两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银首饰、珠玉古玩、绸缎布匹等众多的嫁妆送往男家。德化县民嫁女,旧时有资送刀斧之俗。
婚娶
新郎须亲至女家礼迎新娘,这在古“六礼”中称“亲迎”。
清代前期,泉州市婚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至期,办好彩轿,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对婚姻本义是这样解释的:昏时行礼,故谓之“婚”;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时亲迎必在黄昏之后,乃至深夜,连一切迎送人员都得穿黑色礼服,这显然是远古时代夜间抢亲习俗的遗存。
旧时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须头蒙乌巾,并要有一对轿前灯,这当是沿古礼黑夜亲迎之遗迹。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伤,全国南北皆然。可能是思相离而悲,或是随俗,但民俗学者认为,此乃原始社会掠夺婚姻的遗俗。
花轿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
新郎至轿前,下马威似的朝轿门轻踢一脚,轿内新娘马上应战,还踢轿门一脚,这是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向人们宣示:日后男不惧内,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辈男青年或下辈男孩走到花轿前,揖请新娘出轿;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出轿,送嫁娘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窑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但安溪县人却有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老尚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婚夫妇“头不戴清代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至于“跨火炉”,人们认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灵,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气烧尽。
新娘到夫家后,又有拜堂、挑乌巾、喝交杯酒、宴请宾客等节目,其中闹洞房为是日婚礼的压台戏。俗谓洞房不闹不喜,不闹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内可以连续闹,有“七日内不分大小”之说。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诙谐有趣。
“公鸡娶妇”:在晋江、石狮侨乡,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这只大公鸡在七日内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后才移到室外鸡窝,精心饲养,至其“寿终正寝”。
婚后
婚娶之日过后,婚姻仪礼还没有结束。
上厅堂:新婚第二天黎明,新郎陪同新娘,由原“牵新娘”的妇人引导到厅堂,先拜祖先,然后依次与公婆及夫家诸亲属相见(今或提前至婚娶当日下午)。这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拜过祖先,新娘才算男方家族的人,而今后要开始新的生活,就必须认识夫家的长幼尊卑,这是对新娘进行伦理教育的一节必修课。
“落灶脚”:新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同样由原“牵新娘”的妇人引导,来到“灶脚”(即厨房),让新娘摸摸各种饮具、餐具,并让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这些象征性的家务劳动,目的是让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环境,俗称“落灶脚”,这是新娘进人家庭妇女角色前的一次预演。
“上厅桌”:新婚第三天中午,为新娘上厅堂特设宴席,称“上厅桌”,由夫家女眷及外戚作陪。从此,新娘真正成为夫家的成员之一。
“探房”:新婚第三天还有“探房”习俗,即新娘的幼弟(堂弟亦可)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男家一见面即要给这位“阿舅仔”馈赠红包,称“结衫带”。探房含义说法不一,一说是娘家对出嫁到夫家已三天的女儿放心不下,特遣其弟前来探望:有否一堂和睦,起居是否安好?同时,“阿舅仔”还得完成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敦请姐姐回娘家会亲,邀请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由于探房是婚姻双方亲家礼尚往来的第一次感情交流,故宴请“阿舅仔”的筵席力求丰盛,惟恐款侍不周。
会亲:在新婚第五天(今俗于婚娶次日)天刚蒙蒙亮,新娘先丈夫回娘家,向娘家长辈行礼请安,诉说在夫家三天的新生活。娘家于中午设宴款待。
请女婿:会亲当日傍晚,宴请新女婿,由妻舅或姻叔等主陪;今俗一般为午宴,与会亲一起举行。这是新女婿初次到岳家,且与岳家的主要亲人相识,故宴席极为隆重。散席后,小夫妻要带着引路鸡和长尾蔗,同回夫家。至此,婚姻仪礼基本完成。
婚事过后,女儿与娘家之间有送花及每年均有的数次送节等习俗。
惠安县东部沿海一带,旧时有妇女婚后长住娘家之俗。新娘出嫁三大后即回娘家长住,每年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农忙时,才到夫家暂住几次,一年大约共有十来天。长住娘家的时间,要看怀孕的迟早,少者二、三年,多者甚至长达一、二十年。住娘家的时间太短,会受到人们讥笑;但时间太长,也会被认为不光彩。如果年纪大了尚未怀孕,其权宜之计即由夫家抱养个孩子,这样便可名正言顺地长住夫家了。该习俗产生的原因,学者说法不一:或曰为原始社会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时期的婚俗的遗余;或曰为古代少数民族婚俗之遗留;或曰应从两性分工的经济方面去探讨原因,等等。
小岞妈祖文化节
4月16-18日(农历三月廿一~廿三日)福建省、惠安小岞妈祖文化节。全镇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做糍粑、买糖果等供品到慈堂烧香朝拜,并举行台湾的妈祖庙“巡村”活动,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响震地,鼓乐齐鸣,炮声不绝,,旌旗飘扬,并举行精彩的“妈祖过海”的仪式,场面十分壮观,气氛异常热烈!在人们的印象中,纪念妈祖活动盛行于沿海地区,是统领四海的航海守护神,有“龙女”、“神仙”之称。举行如此大型的纪念活动,确实罕见。原来小岞是著名的福建惠安女服饰之乡,供奉妈祖。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廿三),居住在这里村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朝拜活动,形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一独特习俗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开展纪念妈祖的民间活动,给这里注入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其相映成辉,锦上添花。
姓氏分布
小岞主要姓氏有李、康、庄、陈、洪、黄。
前群--后顶头、西林、东头、石埕、顶许--〖李、林、康〗
前峰--顶街、前内街、大沪、下街--〖康、林、洪、李、黄、卢、于、刘〗
前海湾下浪沟(下乡)、城仔内、路、西边、林、和利、益胜、井透、宅兜--〖康、李、林、卢、辜、曾〗
新桥--新桥--〖陈〗
后内--后内东头、下井、HOZ〖李、王、叶、于〗
南寨东村--姓邱、中厝、东角、顶户、下户〖庄、洪、邱〗
南寨西村--状元牌、湖西尾、东浦〖庄、洪、邱〗
东山--后澳仔、顶厝、城顶、下厝、前楼--〖黄、郑〗
螺山--后厝、西头、西湖、井仔、大厝、东井、下库--〖陈、李、潘、肖、王〗
获得荣誉
2012年获福建省第七批省级生态乡镇。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水资源
经济
旅游
风景景点
交通
综述
文化
特产美食
民俗风情
姓氏分布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