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谷》是
美国作家
杰克·伦敦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13年。
《月亮谷》讲述一对年轻的工人夫妇比利和撒克逊的故事。他们每日在工厂努力地工作来支撑他们贫穷的家庭,对他们来说,生活毫无任何幸福感可言。厌倦了工业城市中的繁忙生活,他们决心寻求他们梦想中的圣地——月亮谷。
在这部小说中,杰克·伦敦对工业文明发展对人类生活造成的伤害进行了批判,同时传达出他对回归自然以及拥有简单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品简介
男主人公比利是一名牲畜公司的驭手,女主人公撒克逊是一名洗衣女工,由于经济危机,工厂开始裁减员工,比利参加了工会组织的罢工,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经常酗酒滋事,一天比利因为无故打伤了自家的房客而被告入狱。撒克逊虽然非常伤心、失望,但是并没有放弃希望,她坚信自己可以为这个家庭找到出路。比利出狱后撒克逊就提出离开住地
奥克兰,他们在美国西部的农村漫游了三年,终于在
加利福尼亚州找到了梦寐以求的月亮谷,比利和撒克逊在那里建设了一个具有乌托邦性质的理想家园。
创作背景
1907年驾驶“斯拿克号”航行
太平洋的经历是
杰克·伦敦一生中最张扬的时刻。最早勾起杰克·伦敦对太平洋海岛憧憬之情的是
赫尔曼·梅尔维尔等人美化
南海和
南海诸岛的航海小说。然而,
伦敦亲眼所见的
美拉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的人文景观跟他幻想中的大相径庭,因而他在流露出失望情绪的同时也有惋惜之情。他对已遭到破坏的自然既有深切的关怀倾向,也有明显的厌恶和唯恐避之不及的恐惧感。杰克·伦敦认为这两个地方已不再适于人类生存,至少不适于自己,因为恶劣的环境要求人必须做出恶魔般的反应,降低自己的道德和行为标准。如果说北极能够促进人精神进化、提升人精神境界的话,那么南海诸岛只能导致人的道德沦丧和精神退化。
接下来
伦敦把追寻的目标转向了空气清新、万物生机盎然的索诺玛山谷。围绕这一背景,他创作了《月亮谷》《毒日头》等作品。
《月亮谷》是一部加利福尼亚的早期冒险故事,这部小说取材于伦敦在奥克兰的青春岁月中与波希米亚艺术家们相处的经历。小说的情节来源于
杰克·伦敦自身的经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渴望是他生态自我实现的开端。
角色介绍
撒克逊
《月亮谷》的女主人公的名字叫撒克逊,这个名字是由她的母亲起的,撒克逊说:“撒克逊是一族人,小时候母亲给我讲过他们的故事。他们很狂野,有些像印第安人,不过他们是白人。他们长着蓝色的眼睛,黄色的头发。他们是勇敢的战士。”而作为这个部族的后裔,撒克逊同样也继承了这种精神的传统。她在面对苦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使她成为了家庭中的引导力量。撒克逊非常热爱大自然,喜欢植物,尤其是红衫,那是月亮谷的必备条件,她也喜欢马和狗。她和丈夫比利第一次约会的地点是就在小树林,当时她就表露出了对自然,对乡村的热爱以及对有种种不公平现象的城市的厌恶之情。撒克逊无论是从她的名字,还是从她的性格来讲都和自然有着天然的关联。正是这种关联将她和比利一步步引向了乡村,回归了自然。撒克逊的这种引导力量首先来自于在那个男权盛行的社会里她对自身的这种引导力量的自信。正是有了这种自信,她就很自觉地行使自己的这种力量。在刚和比利结婚不久后,看着优雅幸福的比利,她就意识到了“他能以优雅面对优雅,虽然她明白所有的优雅都必须经由她,而且永远必须经由她来加以引导”。于是在丈夫因为大罢工运动失业了,且变得越来越来暴躁,甚至还酗酒、斗殴时,她虽然非常伤心、失望,但是并没有放弃希望。“撒克逊站立起来,又一次整好戎装,去迎接人类最为艰难的战斗——女性的战斗。
玛丽和伯特结婚后,本以为可以做全职太太离开洗衣房,却遇上了经济大萧条,丈夫失了业,为了生计,她还是摆脱不了洗衣房。在罢工者与工贼的混战中,伯特被打死了,玛丽却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复:“我永远不会再回洗衣房了。永远,永远。”她的确再也没有回洗衣房了,凭借着她的年轻和美貌,玛丽在丈夫死后被富人包养,洗衣房这个肮脏的角落,她永远离开了。但是她始终摆脱不了被毁的命运,那个男人对她非常傲慢,对她没有尊重,没有爱,言语之间流露出歧视和贬低。她的尊严都让男人和机器践踏了。在比利出狱的前一天,看在昔日情分的面上,她给了撒克逊五块钱。撒克逊用来买食物给刚出狱的丈夫吃,但比利将食物倒掉了,把剩下的钱丢到了大街上。
萨拉
撒克逊的嫂子萨拉。萨拉结婚前也是一个甜美的姑娘,有自己的三双鞋,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可是和男人结婚后,她的生活变得非常悲惨,穷困和多子使她的性格完全扭曲了。她嫉妒年轻的撒克逊,对于撒克逊的未来,作为长辈的她不仅没有美好的祝愿,还总是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看好戏的心态。她对撒克逊说:“如果你来照看这所房子……要做饭,烤食品,洗东西,忍受我必须忍受的一切,那你才知道什么叫累呢。你现在过得挺快活,是很快活。但等着瞧吧。”她停顿片刻,幸灾乐祸地咯咯笑了一阵:“等着瞧吧,这么就行了,到时你也将像傻瓜似的找个人嫁出去,和我一样,那时候你就有罪受了——小崽子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不能参加舞会,不再穿丝袜,不再同时拥有三双鞋。”年轻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击打得粉碎,残酷的社会,无能的丈夫,失去的青春,艰难的生活……这一切都让这个女人愤恨,但是在她的那个阶层,结了婚的女人,大家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她只是一个下层的劳动妇女,她没有这个见识可以看到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以男权为主体的工业社会,于是她就将自己内心的那种愤恨投射到了撒克逊身上,欺负这个看起来比她更弱的女子,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有的时候,萨拉的精神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她经常歇斯底里。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回归土地是
杰克·伦敦继非常激进的
社会主义理想和抗争行为之后稍微温和一点、改变了策略的拯救人类文明的积极理想。杰克·伦敦寄希望于土地的净化功能和感化力量,相信在土地的抚慰和养育下,人类可以暂时躲开都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代表的现代文明的侵扰,从而保证个人完善的人性,过上自由理想的生活。杰克·伦敦注意到尽管索诺玛山谷土地富饶、环境幽雅、气候宜人,但大自然固有的美丽和富饶已被现代文明糟踏得千疮百孔、满目疮。开发者为了获得自己的暂时利益,不惜从土地上榨取最大可能的价值,土地因而也遭到了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当开发者发现被掠夺和践踏的土地不再具有其增值的可能以后,又将目光投向了其它地域,开始了新一轮的掠夺。
杰克·伦敦正是通过对比自然美和人对待自然的丑行来表达生态警示和文明批判思想。在《月亮谷》中,杰克·伦敦深恶痛绝地指责了人类掠夺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唯我利益至尊的做法。他着眼于早期移民掠夺式的对待土地的方法,指出“他们懒惰、浪荡、都是白人穷光蛋,他们什么都不干,只会糟踏土地,然后搬家,再糟蹋土地再搬家。”
伦敦注意到,只重开发不重保护、只利用不投入的人类贪婪本性不仅使生态失衡,使本来具有很大开发利用潜能的土地开始变成荒原。
艺术特色
在《月亮谷》中,杰克,伦敦对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
一是被压迫的女性形象。有的女性遭受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有的女性为了维持生计而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有的女性找不到生活的出路而被迫沦为男人的玩物。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女性,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只能被动地接受男性的统治,
伦敦在作品中以一个男性的视角对他们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二是解放了的女性形象。其代表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撒克逊,“撒克逊人对土地有着奇特的依恋之情,他们非常顽强、勇敢”。撒克逊就是这个部族的后裔,在她身上同样具有祖先的这种精神品质,面对家庭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她没有自怨自艾,没有逃避退缩,而是以她的勇敢和睿智面对生活的挑战,以强大的女性的力量与比利共同开辟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月亮谷,没有撒克逊就没有比利的重生,她是幸福生活的指引者,比利说:“我从不想宗教,只有我想到你时才会。”
三是升华的女性形象。其代表人物是撒克逊的母亲戴西,戴西的形象是根据撒克逊的叙述来展开的,当年戴西曾经徒步赶着牛车,和男人们一起穿越
加利福尼亚州平原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撒克逊对具有开拓精神的母亲非常崇拜,母亲的故事使撒克逊认识到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撒克逊和比利离开
奥克兰去寻找新的生活,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戴西的指引。这体现了
杰克·伦敦对女性的一种敬仰和崇拜。
作者笔下的这三类女性形象非常典型,其中被压迫女性的悲惨生活与解放女性的幸福生活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深入思考,而升华的女性形象则是作者对女性原则的赞美,是
女性主义的乌托邦形象。
比利和撒克逊虽然不喜欢城市文明,但是他们认为他们的月亮谷也不能是个蛮荒原始之地,不能与城市文明完全割裂开来,月亮谷一定是一个交通便利而又僻静悠闲的地方,月亮谷周围的那条铁路的存在事实上消除了城乡的二元对立。可见,他们的理想之地与传统意义上的乌托邦有很大区别,那里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式的世外桃源,而是指人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地方。
因为在月亮谷他们主要是种植蔬菜,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他们从监狱中保释了两名罪名较轻的服刑人员,他们觉得犯人和自己一样有着对生活的美好希望,犯人的基本权利应当得到尊重,撒克逊像对待正常的雇工一样发给犯人工资,撒克逊一家与犯人之间相处融洽、平等相待,遇到困难时他们互相帮助、共渡难关,没有现实社会中阶级间常见的斗争与对抗。
在月亮谷,尽管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自然、美好,对生活充满了幸福感,对劳动充满了愉悦感,这种悠闲的生活让撒克逊和比利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生活的意义。
作品评价
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史》:在
杰克·伦敦晚年的这部关键性的长篇中。有时会重现他另一创作时代的情节,这时主题和形象就向作家提示无产者的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洗衣工
萨克森公国和赶马车的比利,难逃命运的摆布。都承受过不公与贫穷,在罢工的日子里挨饿、绝望。然而,一旦高兴地想到逃离“
奥克兰黑暗”而奔向静谧的郊野,奔向“自然”的存在,他们心中生活的梦魇便被清澈的田园美景所取代。杰克·伦敦相信,他找到了救治人类的万能药方。为了这些幻想,他付出了创作平庸的代价。
美国传记作家
欧文·斯通:《月亮谷》是
杰克·伦敦最后一部大受欢迎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杰克·伦敦(JackLondon,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
旧金山。父亲是破产农民,家境贫寒。杰克幼年时就曾以出卖体力为生,卖过报,当过童工,后来又当水手,到过
日本。回国后在黄麻厂和铁路厂做工。以后他又加入了
加拿大的淘金者行列,但空手而归,从此,埋头写作。他的早期作品有《
野性的呼唤》(1903)、《
白牙》(1906)等。1909年发表代表作、自传体小说《
马丁·伊登》,描写了一个出身于劳动者家庭的
现实主义作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对社会做了尖锐批判。一生先后写过15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优秀的有《
墨西哥人》、《
热爱生命》、《在甲板的天篷底下》等。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笔生动,有相当感染力。他成名后因经济上的破产和家庭纠纷,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于1916年11月22日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