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王山,位于青州市城区西1.5公里的邵庄镇境内,海拔334米,山并不高,但位置奇特:连绵九个山头,形成一个“半岛”。因传说尧王巡狩至此而得名。它南临平顶山,东南与云门山、驼山相望。西北远眺是齐国故都临淄。东面是尧王湖和广
固城遗址。著名的
青州蜜桃、苗木基地就在此地。
尧王山是一座历史名山,也是佛道圣地。相传
玉皇大帝扔下种子,由童男童女浇水施肥,长出九朵莲花。他们相爱触怒天庭,龙王兴风作浪使半岛成汪洋,尧王大败龙王并锁海眼,神龟化作巨石。玉帝封赏尧王,尧王射一箭至东海之滨,此山更名尧王山。古代有尧王祠,
郦道元《
水经注》有载。
在
胶州市里岔镇尧王山下的百亩花田多种鲜花竞相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绚丽多彩的花田的让游客流连忘返。
简介
地理位置
位于
山东省青州城西北5公里处,主峰海拔334.2米。旧志引《从征记》载:尧因巡守登此山,所以后人便称尧王山了。山势东西走向,连绵起伏,有9个山头,故俗称
九顶莲花山。
北阳河从山东南侧流过,
南北朝时期山前曾建有南燕国都广固城,今遗址依稀可辨。山上多
松柏,山东坡有
摩崖造像40多尊,因年久
日食,造像和题记都已模糊不清。
历史记载
山顶原有
尧庙,称
尧山祠,初建于南北朝以前,光绪《益都县图志》载:尧山祠“旧在山顶,后废,今在山麓”。尧庙最后毁于“
大跃进”时。
据
中原地区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
北魏郦道元所著《
水经注》引《从征记》记载:
广固城北3里有尧山祠,尧帝巡狩,登此山,所以叫尧山。尧庙在山的左麓坐西朝东,建筑修整华美,尧王的图像严肃端正,穿戴整齐。
又据《
南史》记载:
南齐名臣
崔祖思,
青州市刺史垣护之入尧庙,见庙内还供奉着苏候神。垣护之说:“唐尧圣人而与苏候神共坐,今欲正之何如?”崔祖思曰:“使君若清荡此坐,则是
尧庙重去四凶。”于是个类杂神一并除去。
赵祯皇佑三年(公元1052年),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以参知政事衔(付宰相)知青州。他到任不久就慕名登尧王山祭拜尧王祠,这位政治大家久驻于祠前,肃穆沉思良久而豁然,不禁赋诗曰:“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水,舜亦致熏风。江海生灵外,乾坤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据说大文豪
苏轼知密州时,也曾慕名前来登尧王山,拜祭尧王祠。他瞻仰了圣灯岩,在饮酒台与友人开怀畅饮之后,也赋诗赞美尧王山之胜景。目前,附近村庄筹资重建尧王祠,工程正在建设中。
掌故传说
尧王山其得名于古老的传说:尧即位后勤政为民,治世有方,天下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尧心系天下,惟恐有失,仍常亲临各处,巡视督察,发现臣有不轨,即行严处。这日来到
青州市腹地,但见一座小山,山虽不高,却山林茂密,五色葱木布满山间,周围一片繁花锦绣,林间鹿鸣猿啼,鸟语花香。见此美景,尧忙命众人在此稍事休息。不知怎的尧来青州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众百姓围拥到小山,围着尧王山呼雀跃。尧王亲切地走向百姓,慰问安抚,与百姓无肩。此后老百姓就将这座小山命名为尧王山。
重阳节,也是尧王山庙会的日子,庙会一赶就是好几天。
考证探源
尧王山又称
尧山位于青州市
普通镇上庄西南,是一座海拔300余米的山岗。考诸史籍可知,尧王山名源自“尧因巡狩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①之说。山称尧王山,似乎名正言顺,无可置疑。然而,一个不应忽视的史实却是尧为传说中
上古时代的圣君,并非有据可考的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因而可以断言,尧是绝对不会登临此山的。(
李守力评注:近年考古,尧传说已成为信史)那么,尧王山是否名出无因?答曰:不然。同样另有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史实:古人往往把有才能、有德行的君王喻作“尧王”。以上两点是本文赖以立论的前提,为解开“尧王”之谜的先决条件,不可不预先申明。
对于尧王山名山“尧”登临而来之说,古人已有相左评论。元地理学家、
青州市人
于钦就曾指出:“尧狩此山,殊不经见”②,对此事完全持否定态度。光绪《益都县图志》的编者们则推测“盖好事者为之”,认为这是一介好事者编造的无稽之谈。细揣二见解,均觉有懈可击,“尧狩此山,殊不经见”,却不能说明具有“尧”之才能、德行的君王未曾登临此山;“好事者为之”,也不一定就是源于空穴来风的讹传。欲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对“尧”的“化身”做一深人的历史探讨。
李森先生考证:
青州“尧王”究系何人?在此不妨开门见山,一言以蔽之,他就是
南燕皇帝
慕容德,尧王山名即山慕容德登临而来。其证有三:
(一)慕容德堪称尧王。
十六国时期,
鲜卑族的英雄人物慕容德人主广固城其址在尧王山前,登上
山东省政治舞台唱主角,并非偶然,这与其自身杰出的文治武功密不可分。善于文治慕容德“博观群书”、“多才艺”,具有极高的
汉文化修养。他在以
青州市为中心的山东地区,积极倡导
儒家文化,对齐鲁百姓“训之以礼让”,使“上下知义”①,提高了民众索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长于武功。早在
南燕立国前,
慕容德就曾与其兄
慕容垂联手击败
东晋权臣
桓温所进行的北伐,取得著名的妨头大捷,从而威震
中原地区。此后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多次击败东晋和
北魏。及都广固,建立了强大的南燕政权,组织了数十万人的军队,更造成了一派强盛的气象。可以想见,象慕容德这样一位文武兼资的贤能之君,是很容易也很白然地要被民众称为“尧王”的,这有时并不需要见于
明文记载,它往往存在于公众舆论或心目之一。
应该看到,与此相类似的称谓事例,史载颇丰,兹举两端,加以说明如传说上古有位名医叫
扁鹊,至春秋战国时期,世人索性将所有的名医都称为扁鹊。
齐国的秦越人即是比较熟悉的一位扁鹊再如,
南燕后主
慕容超不理朝政,亡国丧身,则被时人斥为与尧舜截然相反的“莱封之主”④。
(二)
慕容德曾登尧山慕容德虽然能够匹配“尧王”这顶桂冠,但他还必须登临过尧王山。这是考证“尧王”为慕容德以及尧王山名山慕容德登临而来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翻开《晋书·慕容德载记》,便会发现关于他登山远眺的记录,即所谓“乘高远瞩”。笔者认为此“高”系今尧王山,这绝非无端臆测,且看慕容德的言辞,答案也就不辩自明了。
慕容德出广固城,“乘高远瞩”,周围世界,尽收眼底,他追想着昔日
齐国的繁荣强盛,不禁为眼前的荒凉景象所感伤,发出了“至于今日,荒草颓坟,气消烟灭”的咏叹。毫无疑问,
慕容德“乘高远瞩”看到了“荒草颓坟”,从实际地形印证可知,“颓坟”即今尧王山东北和西北的胡公墓与田和墓墓主分别为春秋战国时代齐君。因此,由观望两墓的角度判断,慕容德所登之“高”,非尧王山莫属。文‘‘以“高”笼统称之,正说明它当时还是一座尚未见诸经传的无名山,即仅为荒山野岭而已。
(三)登山后山名始现。令人颇为蹊跷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高”,在慕容德登临后不久,却屡屡以“
尧山”的大名现诸汗青如《从征记》云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
齐记》日“尧山者??尧巡狩所登”《三齐略记》载尧山尧巡狩所登,遂以名山”⑦。惜三书早佚,今已无法领略其全貌,所幸成书时代尚可考定,故于问题主旨无妨。
《从征记》作者不可知,但此书系
宋武帝攻灭
南燕时的从征人员南归后所著,故其成书时代必晚于
慕容德登尧山。《齐记》、《三齐略记》作者宴说、伏深与慕容德同时代而相后先,慕容德年近古稀寸,二人尚是青年
北魏哪道元称“宴说、伏深为齐记,并云东阳城”⑧,哪氏所谓“齐记”即是《齐记》、《三齐略记》的合称。东阳城筑于南燕灭亡之后,“
齐记”户记载了东阳城,表明《齐记》、《三齐略记》只能成二于慕容德登尧山之后,而非其前。
总之,《从征记》、《齐记》、《三齐略记》三书中关于
尧山的三条记载,虽略有不同,却大抵相类,其成书时代皆晚于
慕容德登尧山后不久,这便启示出尧王山名确是在慕容德登临之后才出现的。鉴于以上考证,笔者重申结论
青州市“尧王”即是
南燕皇帝慕容德,尧王山名即山慕容德登临而来此说应是不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