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锦机
织锦机
织锦机是一种用于织造彩色经纬纱线的机器,中国拥有多种类型的织锦机,包括壮族竹笼机瑶族织锦机、苗族织锦机等。
形态特征
壮族竹笼机
壮族竹笼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等地。其机台长173厘米,宽度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变窄,前端宽65厘米,后端宽79厘米。机架高度为109厘米。机架中部和上部各有一个杠杆结构,分别用于提升地综和悬挂、提升带有花本的竹笼。竹笼机因此得名。竹笼机的地综仅使用一片,配合踏杆即可完成平纹地的编织。地综由综丝和综杆构成,每根综丝控制一根底经。综杆连接杠杆,杠杆末端则连接踏杆。竹笼机的地综形成梭口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一个直径约为14厘米的分经筒将底经和面经分离,形成第一个梭口。随后,通过踏杆提起地综,底经随之上升变为面经,形成第二个较小的梭口。此时,需要借助一个竹筒扩大梭口以便引纬。松开踏杆后,地综恢复原位,再次形成第一个梭口。
苗族织锦机
苗族织锦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整机长度为150厘米,宽度为58厘米,高度为90厘米。机台略微倾斜,前端高度为24厘米,后端高度为52厘米。前端设置有活动坐板,后端为绕纱板。分经筒直径大约为8厘米。苗族织锦机仅配备一根踏杆,通过杠杆结构提升一片地综,综线控制单数或双数经纱。筘为竹制,长52厘米,宽12厘米。地综与分经筒之间设有压纱棍。此外,还配有竹制挑花刀和刀杼。织造过程中,第一梭织平纹地,利用分经筒形成的自然梭口,通过刀杼引纬打纬。第二梭挑花,踩动踏杆,提拉综片形成梭口,手动引入色线,再用筘和刀杼打纬。第三梭织平纹地,继续踩动踏杆,通过刀杼引纬打纬。第四梭挑花,同样手动引入色线,用筘和刀杼打纬。以此类推,不断循环操作,最终织成的锦幅宽度约为40厘米。
瑶族织锦机
瑶族织锦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油沐乡、福利乡。福利乡的织锦机机身由机台和机架两部分组成。机台长150厘米,宽70厘米,高35厘米。前端有一块活动坐板,坐板前有固定的卷布轴,机台中央有一横槽,用于固定机台及放置梭纬管。机架高145厘米,宽70厘米,上端设有齿状卷经轴,前梁吊有一根直径为3厘米的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为上下两组。经面与机台约成30度角,经纱下方吊有四片花综,用绳子分别与四根踏杆相连,综丝仅吊住上层经纱。瑶族织锦采用经、纬结合起花的技术,牵经时将色线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组合,然后根据花纹图案的要求,挑结花本,穿综上机。织造时,第一纬织平纹地,利用分经棍形成的自然开口,引纬打纬。第二、三、四、五纬起花。织完第一纬后,依次踩动踏杆,花综受力牵动,将面经拉下来变成底经,从而形成第二、三、四、五次开口,引花纬后进行打纬。第六纬与第一纬一样织平纹地,其余类推。这样五纬一组,不断往复循环。卷布和送经是人工调节的,织到一定程度时便转动齿状卷经轴,放出一段经纱,同时亦卷取一段织锦。
侗族织锦机
侗族织锦机的织造原理与苗族织锦机类似,但机架的倾斜度更大。侗族的织锦机与织布机结构相同。
毛南族竹笼机
毛南族竹笼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其尺寸较壮族竹笼机略小,机台长160厘米,机架高度约为80厘米。分经筒呈三角形,尺寸较大。竹笼小巧,竹针数量通常在40根左右。悬挂竹笼的杠杆后端直接连接踏板,这意味着在工作期间脚无法离开踏杆。毛南族竹笼机没有梭子,而是通过地纬时使用刀杼。刀杼背部挖空以容纳纬管,兼具梭子的功能,同时也能够起到收紧经纱的作用。由于竹笼位置较低,无需降低竹笼来拨动竹针。毛南族竹笼机也没有固定的卷布轴,织成的锦的一端缠绕在夹棍上,再用布带绑在腹部前方;经纱的张力需要依靠织造者腰部的力量来维持,因此劳动强度相对较高。毛南族的织锦图案与周边壮族地区的织锦图案相似。据当地的毛南族织锦艺人介绍,某些织锦图案是从川山、温平等壮族地区学到的。常见的毛南族织锦是纬线显花的三梭织法,一梭织表面花,一梭织底面花,一梭织平纹地,也有的采用二梭织法,二梭织法没有底面花。这样二梭或三梭不断循环操作。
参考资料
织锦机.百度图片.2024-11-06
纱线.百度图片.2024-11-06
竹笼机_百度图片搜索.百度图片.2024-11-0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壮族竹笼机
苗族织锦机
瑶族织锦机
侗族织锦机
毛南族竹笼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