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初年宫廷编刻大型丛帖的初拓本。 《三希堂法帖》(初拓本)刻帖完工在乾隆十八年(1753),曾传拓,赏赐诸臣。 《三希堂法帖》(初拓本)
中原地区清代乾隆初年宫廷编刻大型丛帖的初拓本。全称《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32册,每册 1卷,托裱
经折装,共1219页,纵30.3厘米,横17.6厘米。此帖为乾隆十二年(1747)
梁诗正、
汪由敦等奉谕编次而刻。镌刻者为宋璋等人。三希堂在故宫西路
养心殿内。
爱新觉罗·弘历称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册、
王献之《
中秋帖》卷、
王珣《
伯远帖》卷为“三希”,并自书《三希堂记》,因而得名。三帖皆摹入。《
石渠宝笈》是
乾隆九年(1744)将内府所藏书画“详加辨白,遴其佳者,荟萃成编”的一部书画精品目录。《三希堂法帖》收入的名家法书,即从编入《石渠宝》的书迹中“择其尤者,编次勒”。帖中共收入
魏晋至明末135家作品,约340件,另有题跋200 多段。现藏
故宫博物院。
刻帖完工在乾隆十八年(1753),曾传拓,赏赐诸臣。
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 (1839) 朝廷对阅古楼及帖石进行修整,对每一帖石加刻
lace。因此凡带花边的拓本,为道光后拓。帖石安嵌在北京 北海阅古楼,至今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