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罗斯托娃(英文名:Natasha Rostova,俄文名:Наталья "Наташа" Ильинична Ростова)是
列夫·托尔斯泰1869年发表的小说《
战争与和平》中的虚拟人物,在《战争与和平》第二卷中首次出场,是
伊利亚罗斯托夫(Ilya Rostov)的女儿。娜塔莎·罗斯托娃的原型是托尔斯泰的嫂子谭雅·贝尔斯和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托尔斯塔亚。
娜塔莎·罗斯托娃是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角之一,出生于1792年,是罗斯托夫家族次女,在《
战争与和平》第二卷中与安德烈相识,收到了其的求婚,但遭到了安德烈父亲的干预,娜塔莎·罗斯托娃之后在莫斯科遇到了阿纳托利·库拉金,两人产生恋情并计划私奔。但阿纳托利实则是有妇之夫,他只是计谋将
娜塔莎拐卖到国外。阿纳托利的诡计终以失败告终,阿纳托利被赶走,娜塔莎·罗斯托娃因羞愤和懊悔多次试图自杀。彼埃尔来安慰伤心的娜塔莎并袒露自己爱她。安德烈回来后发现了
娜塔莎的不忠,两人解除了婚约。在《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重新参军,受伤后被娜塔莎·罗斯托娃发现,娜塔莎·罗斯托娃日以继夜地照顾安德烈,但安德烈终因伤势过重去世。《
战争与和平》第四卷中,在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的帮助下,彼埃尔和娜塔莎最终结婚。
角色背景
娜塔莎·罗斯托娃是
罗斯托夫伯爵的次女,罗斯托夫家族是典型的宗法制庄园贵族,他们并不富裕,但充满了欢乐和生气。罗斯托夫一家接近人民,保持着淳朴、热情、真挚、好客等特点,具有温情脉脉的庄园贵族的品质。
拿破仑·波拿巴入侵,他们都为祖国的命运焦急不安,决心为保卫祖国贡献一切力量。尼古拉回到军队与敌人作战,娜塔莎自动为伤兵服务。15岁的佩蒂亚放弃了准备进入大学的愿望决定参军,最后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角色关系
人物简介
娜塔莎·罗斯托娃是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她就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作者通过对娜塔莎性格矛盾的揭示,使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切细致地显露出来。
人物形象
娜塔莎·罗斯托娃是《
战争与和平》中动人的女性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心目中,她是生命和幸福的化身。在小说的提要中,她被形容成一个“可爱而富于诗意的淘气鬼。”父亲提起她来时常说她是“
发射药”,母亲亲切地称她为“我的
哥萨克骑兵”。彼尔说她简直令人销魂。但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她“一点也算不上漂亮”。她的面孔的全部特点是不吸引人的,眼睛小,额头窄,鼻子不坏,但脸的下部、下巴和嘴都是太大,嘴唇又是不成比例地显得厚了一点。你把她端详后,就简直闹不明白,她为什么讨人喜欢。”但娜塔莎一说话:“小姑娘的声音是这样柔软和富于变化,就像她的全部外貌一样,她所做的一切,都好像应该那么做,只有那么做才恰如其分的。”这段话是把握娜塔沙的外貌,同时也是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在这种基调——罕见的活泼、性格的多变加上天性的优雅——之上形成了这个“迷人精”的动人形象。
人物性格
娜塔莎以她性格中特有的炽烈的热情和不顾一切的性格,向任何人敞开她的心扉。如果说娜塔莎丰富的性格一张像五彩缤纷的网,她的这种热烈和追求就是网上的纲,把她复杂多变的性格统一起来,赋予了这一人物形象经久不衰的生命娜塔莎丰富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她的理想追求、意志、思想和
世界观里,尤其体现在她的爱情中。娜塔莎诗意的、热烈的爱情,既是她青春活力的流露,也是打开她心扉的主要路径。
列夫·托尔斯泰对娜塔莎爱情的描写,最集中地体现出娜塔莎性格的复杂性。
娜塔莎是个感情丰富的少女,在小说中恋爱自始至终伴随着她:孩提时代她天真大胆地与表兄鲍里斯相爱,几乎是戏谑地起了誓。成年以后,由于聪颖活泼美丽迷人,娜塔莎有了不止一个崇拜者,而她却爱上了安德来公爵:一个冷静、多情、勇敢的年青人。娜塔莎对安德来的爱是真诚的,也是纯洁的。然而这纯洁中也有瑕,娜塔莎渴望与安德来早日完婚,但在订婚后的长久离别中,她因寂寞难耐而被花花公子阿那托尔诱骗。对未婚夫的这种背叛使
娜塔莎痛悔莫及。因此,她在重伤的未婚夫面前忏悔自己的过失,以及后来惊心动魄的感情变迁,从而使她的心灵得以净化,爱情也上升到一种超脱的圣洁的境界。
娜塔莎奔放,但决不轻浮,对理想、生活、尤其是爱J清她有自己严格的标准,这种严格与她天性中强烈的追求精神并存于她的性格中。这从她几次恋爱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娜塔莎成年后,与鲍里斯重逢了,虽然这时鲍里斯二升任了军官,前途远大,但娜塔莎没有选择他。她说:“他那么狭窄……灰的、浅色的”,说自己喜欢“深蓝的、和红的”,因为她追求的是鲜明的个性,而不是任何掺杂虚伪的
混合物。
娜塔莎遇到的另一个崇拜者杰尼索夫,是她所热,爱和尊敬的军官。但是,当杰尼索夫开口向她求婚时,
娜塔莎·阿尔洛夫斯卡娅并没答应。娜塔莎只觉得自己是“那么可怜他”而杰尼索夫又是“那样可爱”。也就是说
娜塔莎未能在自己的感情中捕捉到爱情的因素,她不愿把同情:当作爱情,这正是娜塔莎对自己爱情的严肃和谨慎。
娜塔莎爱安德来不是盲目的。她虽然初次见面就爱上了安德来,但当安德来也带着爱慕之情走近她时,她却感到害怕了,“她似乎是怕这种奇怪的意料不到的幸福”。她还问母亲,“他是断弦的,这不羞耻吗?”娜塔莎对与安德来的结合想得很多,很实际,这似乎不大像她。但从这儿可以看出,娜塔莎爱安德来(她自己坚信这一点),可是当爱人来到身边时,她性格中的追求精神却苛刻地想验证自己得到的幸福是否十全十美。
娜塔莎与彼埃尔的结合也不是偶然的,她自从认识彼埃尔就十分欣赏他,她说他是“深蓝色和红色”的,是“四角形的”。彼埃尔的气质符合
娜塔莎追求的模式,因而娜塔莎最终与彼埃尔的结合也是经过严肃选择的。
即使娜塔莎的私奔,也表现出一种不懈的追求精神。作为订了婚的女子,娜塔莎不甘心守在家中等待未婚夫从国外归来,她感到寂寞甚至窒息,对不符合她性格的生活她无法忍耐。追求幸福的本性自然而然地上升到主宰她行动的地位,终于使她成为阿那托尔这个花花公子的猎获物。但是,在私奔中体现出的追求,不能不说是一种盲目的热情,因为这与娜塔莎一贯的严肃态度是截然相反的。而这种盲目又有着它客观的必然性,它的根源就是
娜塔莎的性格本身。
我们说娜塔莎的性格热烈奔放,具有强烈的追求精神,甚至是不顾一切的,她的这一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演变成一种放任不羁,并在她内心的另一个侧面显示出来。
娜塔莎总是不知疲倦地追求着,她热爱生活,追求幸福,但安适温馨的家庭生活并没能稳住娜塔莎的心,她总是在幻想,在追求。小说描写了五月的一个月夜,夜很深了,娜塔莎舍不得去睡,她对着迷人的春夜发出了赞叹:“这样美妙的夜色”,“多么好的
关于月球的资料…你到这里来,抱住自己的膝盖—要用力一跳就飞上天了。”表现出了是一个少女所特有的对未来生活的朦胧向往。
那么未婚夫把她丢开一年,她能够安静地等待吗?显然是不能的,这也符合她性格的发展逻辑。娜塔莎听说安德来要离开整整一年,她惊恐地哭了,“这是可怕的”,“等一年,我要死得”。安德来走后,她坐立不安,“整天在家里走动”,母亲说她“像个无家可归的人”。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中,阿那托尔的引诱才得逞了。娜塔莎狂乱地爱上阿那托尔,也正是因为她的不安分的个性,那种不肯停歇的追求,催着她为了幸福不顾一切,却酿成了大错。
造成悲剧的另一内因,是娜塔莎自身所具有的贵族习气:虚荣和自私。她在豪华的
莫斯科歌剧院认识了阿那托尔,使她和阿那托尔一下子接近的正是她的虚荣心。当她感到阿那托尔在注视自己时,“她感到满意,她甚至这样地转过头来,让她的侧面是在她认为最美的姿势中被他看到”。阿那托尔的姐姐爱仑,一个荡妇,不怀好意地为弟弟撮合娜塔莎,并曲意奉承她,而娜塔莎“竟满意得脸红”。虚荣心使娜塔莎跌进阿那托尔的罗网。同时,娜塔莎干出这样不知深浅的事还应归咎于她以自我为中心的待人态度。她反复说自己需要安德来,可是当阿那托尔出现后,她又失去理智地转向了阿那托尔。这正是她性格中自私的一面。她思念安德来,并不是百分之百地为着他们的爱情,而很大程度上是憎‘限自己被冷落,她说过,为什么我要这样虚度光阴?正因为她痛切地感到寂寞难熬,才会不自觉地为其他男性所吸引。
私奔这一情节,还体现出
娜塔莎这一人物性格的两重性。
娜塔莎答允与阿那托尔私奔,也是在追求爱情,那种激烈的情绪和病态的狂热,尤其是她对阿那托尔真心的爱,完全是由于她的单纯、真诚和轻信。这是一颗真挚纯洁的心,让人只有惋惜而不能责备,而且显示出她性格中最可爱的一面。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娜塔莎用一双颤抖的手拿着这封热情的情书,这是道洛号夫替阿那托尔起稿的。她看着这封信,在信里找到了她以为是她所感觉的一切东西的反应。“是的,是的,我爱他!”娜塔莎想,第二十遍重读这封信,在信的每个字里寻找着什么特别深奥的意思。但是正因为她单纯、轻信、真诚,又有些爱慕虚荣,她才干出了蠢事,伤害了安德来高尚诚挚的感情。娜塔莎是安德来一生中惟一爱着的人,对娜塔莎的爱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爱。因而,娜塔莎的背叛不仅使安德来失去了妻子,而且失去了整个生活,娜塔莎自己也因此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可见,造成
娜塔莎的私奔的原因是她最可爱的性格因素—单纯、真诚和对任何人的信任。
娜塔莎的行为是丑的,造成这一行为的却是她的美的性格因素。“最可爱的长处,恰恰成为最可恶的短处的根由。”娜塔莎性格中这种美与丑的并存,正是她性格二重组合的表现。
娜塔莎的性格在“私奔”的描写中,达到一种“美丑泯绝”的境界,她的“同一性格元素在不同的视角下呈现出双重意义”,她的行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既包含着善,也包含着恶,美中有丑,丑中有美,从某种角度上看,善恶、美丑界限几近消失。
在娜塔莎的性格发展中,私奔是她一生中最大的事件。作者对“私奔”这一情节的描写,也是最成功的,它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充分展示了娜塔莎的复杂性格,并且使小说的情节起伏跌宕。情节的起伏又从不同侧面烘托出人物的个性。“私奔”是娜塔莎性格发展的转折点,不仅使她对爱情,而且对人生都产生了新的认识。“私奔”又是她性格转变的外因条件,为以后作贤妻良母埋下了伏笔。因此,“私奔”并非单纯写爱情,而是展示娜塔莎性格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作者通过“私奔”这一情节,使娜塔莎的性格得到全面的展示。
人物分析
以“一八零八年
莫斯科普罗斯托依公爵家中的命名日”为标题的《
战争与和平》的最初一种手稿描写的是
罗斯托夫家中的家庭祝贺。在这里我们头一回认识了受贺者------十三岁的娜塔莎和她的父亲、母亲、哥哥、索尼娅以及罗斯托夫家族这个古老而殷殷好客的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客人们和家里人都夸奖命名日的受贺者。但
列夫·托尔斯泰写道,她“一点也算不上漂亮。她的面孔的全部特点是不吸引人的,眼睛小,额头窄,鼻子不坏,但脸的下部,下巴和嘴都显得太大,嘴唇又是不成比例地显得厚了一点,你把她端详之后,就简直闹不明白,她为什么讨人喜欢。”
但是娜塔莎开始谈话了。“小姑娘的声音是这样柔软和富于变化,就像她的全部外貌一样”,托尔斯泰写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好像应该那么做,只有那么做才恰如其份似的。”这一段话是把握
娜塔莎的外貌,同时也是揭示她的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在这种基调------罕见的活泼、性格的多变加上天性的优雅------之上形成了这个“迷人精”(这是热恋着年轻的娜塔莎的
骠骑兵瓦西里。杰尼索夫送给她的外号)的动人的形象。
后来
列夫·托尔斯泰对描写他心爱的女主人公的章节做了不少改动,但从小说创作的最早阶段就定下来的这个基调始终保持着它的主导性和明确性。
艺术家在描写娜塔莎面部的“富于变化的动人特点”时,特别着重写她是怎样微笑的。娜塔莎的微笑------是她面部最显著的特点。战争结束以后,皮埃尔遇见了娜塔莎,已经认不出她来了------她改变得那么厉害。就好像,奕奕的神采已经从她那双眼睛里永远消失了,就好像,那双眼睛已经变得黯淡无光。可是,瞧,她认出了皮埃尔,并且微笑了。而“当她微笑的时候,再不能有任何怀疑:这就是
娜塔莎……”
娜塔莎的“会说话的”微笑,她那双活泼眼神的奕奕神采,她那柔软、响亮的声音的韵调常常比起她所说的或者所写的话来更多地被作者所描写。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娜塔莎是多么勉强地给远在国外的未婚夫安德烈公爵写信的。“她,”
列夫·托尔斯泰写道,“不善于写信,因为她没法用信(哪怕是写上一千次)来表达她习惯用声音、微笑、目光加以表达的东西。”
托尔斯泰不想掩饰他心爱的女主人公对文墨并不那么精通。她把自己写给安德烈公爵的信拿给母亲看,“伯爵夫人帮她改正了缀字法上的错误。”当然,这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缀字法上的错误,这一细节更多说明的是
娜塔莎同母亲的亲近、她的坦率、她对人的信任。
玛丽亚问皮埃尔:娜塔莎称得上有智慧吗?他想了想回答道,娜塔莎没有天赋的智慧。这里应该记住:
列夫·托尔斯泰是把“头脑的智慧”和“心灵的智慧”,“理智的智慧”和“情感的智慧”区别开来的。在娜塔莎身上,情感远甚于理智。但这一点并不妨碍她具有罕见的洞察力。“她,”作家写道,“很快就能领悟没有说出来的话,径直把它带进自己敞开着的心灵,皮埃尔心灵深处的全部秘密她都能猜测出来。”
罗斯托夫一家人中,
娜塔莎·阿尔洛夫斯卡娅比所有其他人都更会识人。她生来具有一种非凡的才能,“善于感觉出音调、目光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差别……”她能够惊人准确地猜测出人们的性格,不管是自己的哥哥尼古拉,还是皮埃尔、杰尼索夫、多洛霍夫、德鲁别茨基或者其他她有机会认识的人。
决斗能手多洛霍夫想讨取并且已经取得罗斯托夫全家人的欢心,唯独娜塔莎除外,因为这个多洛霍夫,她还跟哥哥有过一次争吵。“我不管别的,”娜塔莎固执而任性地喊道,“他生性残忍,毫无感情。我倒宁可爱你的杰尼索夫,他不过好饮酒作乐,反正我已经爱上他,我就知道这一点。”
娜塔莎不同于她那个上流社会圈子里的人,她摆脱了“上等人的恶习”和他们那一套虚伪做作、装腔作势。
安德烈公爵比所有人都更善于评价娜塔莎,他把她看做一个“诗趣盎然、充满生气而又迷人的姑娘”,这个姑娘受教育于一个古老的、保持
俄罗斯生活独特的传统和习惯,又了解宗法制农民的生活和风俗的家庭。正因为如此,
娜塔莎“能够了解一切人,不论是阿尼西娅、阿尼西娅的父亲、
姑母、母亲还是所有的
俄罗斯人。”
就性格而言,就思想类型而论,就感情和习惯来说,娜塔莎。罗斯托娃都是一个地道的俄罗斯姑娘。
列夫·托尔斯泰在描写娜塔莎在
舅父家宴会上入了迷地跳舞的那个场面中,这样提到他心爱的女主人公:“她是从哪儿,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吸进这么多的俄罗斯空气的呢?------要知道,这是一个
法国女教师教育出来的伯爵小姐啊。这样一种神韵,这样一种气质,她都是从哪儿得来的呢?……这种神韵和气质不消模仿,不用学习,是天生
俄罗斯的,舅父所希望于她的正是这个。”
在小说第二部(其中写的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那段和平时期)结束的时候,
列夫·托尔斯泰叙述了女主人公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娜塔莎迷上了阿纳托利。库拉金,拒绝了自己的未婚夫安德烈。博尔孔斯基并且险些毁掉自己。托尔斯泰赋予这一情节以重大的意义。两次提到,“这是小说最难运笔之处和全部纽结之所在”。
确实,当时发生在娜塔莎身上的事,是她一生中面临的最严峻的道德和精神上的考验。在小说的这个“纽结”上出现了许多情节线的交叉。罗斯托夫一家、博尔孔斯基一家、别祖霍夫一家都“缠”了进去,而造成这场纠纷的则是“卑鄙的,丧失人性的”(用皮埃尔的话来说)库拉金家族。
解开这个最困难的“纽结”,已经到了小说主人公们和平生活结束的时期。像一种可怕的征兆,一八一二年的
彗星出现了,这“在他们看来不预示着大恐怖和世界的末日”。只有那个帮助娜塔莎消除痛苦和羞辱的皮埃尔。别祖霍夫把彗星看作是一种幸福的征候。他觉得“这颗星恰好是他在新生活面前心花怒放的一种标志,在这种新生活的鼓舞下,他的心变得温柔起来”。就这样生活的激流把小说的主人公推涌到严峻的一八一二年的门槛前。
战争来临前娜塔莎度过了许多阴暗的时光。她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濒临结束。“自由和明朗的欢乐已经从她身上永远消失”。娜塔莎病得很重,亲人们都觉得她已经没有希望再恢复健康。应该活下去。”
列夫·托尔斯泰写道。
娜塔莎逐渐从自己精神折磨的重压下摆脱出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到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上去。
娜塔莎对
俄罗斯人民在
拿破仑·波拿巴入侵时期所蒙受的苦难感同身受,她的行为是真正爱国主义的。她命令扔掉马车上的财物,把这些马车让给伤兵。老
罗斯托夫为女儿这种行为直感到心疼,连声喊道:“
鸡蛋……鸡蛋居然教训开母鸡……”
娜塔莎在照拂垂危的安德烈公爵时表现出多么强烈的爱、多么奋不顾身的舍己精神,她又是用多么罕见的坚强与镇定去迎接安德烈的死亡!
在《
战争与和平》结尾处我们看到
娜塔莎成了热爱并且忠实于皮埃尔的妻子,成了四个孩子的母亲。许多批评家“不能接受”小说结尾处的娜塔莎的形象。他们认为,
列夫·托尔斯泰把娜塔莎塑造成一个埋头于家务事的大家庭的母亲,“贬低”了她的形象。
阿。阿。费特在赞扬“那双巧妙、灵活、对什么都能应付裕如的母亲的手”的同时,又指出小说结尾处的娜塔莎不应该被写成“邋邋遢遢,不事修饰,这在现实中是可能的,但在艺术上却是一种不能容忍的
自然主义。这是一种破坏和谐的夸张、一种过火的描写”。
另一些批评家在解释作品的女主人公的外部面貌和内在性格的变化时指出,托尔斯泰不喜欢那种“聪明的女人”,他是有意识地和那种妇女解放的号召相对抗。这种号召在《
战争与和平》初写成的六十年代充斥着俄国那些民主主义杂志。
对小说作者这样类似的指责只能说是部分公正的。正像A.季姆洛特所确切指出的那样,小说的女主人公“选择了一条像娜塔莎那样的妇女在当时她所处的条件下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家庭(就这个字眼最好的、广义的涵义而言,也就是说她参加丈夫的事业并自己教育孩子)”。
还在娜塔莎年轻的时候,她就感到,妇女的生活圈子是多么窄小,妇女的权力和条件同男子比较起来又是多么不平等。这种感觉在她和安德烈公爵分离时体验得最为深刻。“她,”
列夫·托尔斯泰写道,“屈辱地意识到,她当时只是为他一个人活着,而他则过着一种真正的生活,广泛接触他感到有兴趣的新人新事。”
只是在娜塔莎成了皮埃尔的妻子后,她才不再有那种屈辱感。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她非常善于体会丈夫的思想和情绪,鼓舞他去参加新的事业。小说结尾时,娜塔莎作为一个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而行动。她告诉皮埃尔,一旦需要,她可以舍下孩子,跟他一道去
西伯利亚地区。
小说结尾时,也正如同开始时一样,托尔斯泰强调了娜塔莎身上的那种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娜塔莎和皮埃尔直到同我们分手时,都始终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幸福。越往前去,它就越多、越多。”对生活的热烈的、始终不渝的、不可遏制的信念,对自身和全体人类的幸福的向往------这是可爱的娜塔莎身上最吸引我们、最为我们所珍爱的特点。
人物扮演者
1956年美国电影《
战争与和平》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
1968年
苏联电影《
战争与和平》
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LyudmilaSavelyeva
1972年
英国电视剧《
战争与和平》MoragHood
2007年电影《战争与和平》克蕾曼丝·波西ClemencePoesy
2016年
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剧《
战争与和平》
莉莉·詹姆斯LilyJames
作品简介
《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
俄法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竺豪夫、
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放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描写了俄奥联军同
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
法国入侵俄国、波罗金诺会战、
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退等,广阔的地展现了前后二十年间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无情的鞭挞了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虚伪和堕落,歌颂了包尔康康斯基、别竺豪夫、罗斯托夫等贵族接近人民,献身与国家的精神。小说充分肯定了
俄罗斯人民反对
拿破仑·波拿巴入侵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战争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这部巨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作者简介
全名: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
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