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人有两种含义,一是具有白俄罗斯(Belarus)国籍的人(
白俄罗斯语:Беларусы),旧称别洛露西亚(Byelorussia)人。二是白俄罗斯的主体民族。
白
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白俄罗斯,另有部分在俄罗斯西部、立陶宛、
拉脱维亚、
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以及
西伯利亚地区等地。另有少数白俄罗斯人分布在
波兰、
美国和
加拿大等国。母语为
俄语。
白俄罗斯英文全称The Republic of Belarus,中文翻译为
白俄罗斯,简称为白俄罗斯或白罗斯,旧译“别洛露西亚”(Byelorussia)。这里的“白”,说法有三:白俄罗斯(“白色罗斯”)一词始见于1135年编年史,而作为独立国家存在则始于1918年成立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其名称由来,一说作为斯拉夫族东支的白罗斯人,比
俄罗斯、
乌克兰保留了更纯的古斯拉夫人血统,意思是“纯的罗斯人”;一说古代白罗斯民族喜穿戴漂白的亚麻布服装和白色绑腿,因此得名;一说白罗斯人是从鞑靼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白”寓有自由或解放的意思。属
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使用
俄语,分
东北地区和西南两种方言,属印欧语系
斯拉夫语族。有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文字。信东正教,
西北的居民则多为
雅威教徒。当地流传的
祖先崇拜和精灵崇拜等原始
迷信残余尚未完全消除。白
俄罗斯人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副业以养蜂和捕鱼较为重要,木材加工、制陶和编织
手工业发达。
根据
俄罗斯民族学家А.А.沙赫马托夫院士对东
斯拉夫民族起源的研究,
白俄罗斯人的远祖可追溯为9世纪就已居住在
第聂伯河中游的维亚季奇人,以及6~7世纪时来自西部的拉季米奇人和德列戈维奇人。公元9世纪,他们同俄罗斯人、乌克兰人一起被并入
基辅罗斯版图,共同结合形成了古罗斯部族。后来在封建割据时期,曾摆脱基辅罗斯的统治,于14世纪起被并入立陶宛公国,1569年又与
波兰合并。在此过程中,吸收了部分立陶宛人的民族成分,并受到波兰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单独的白俄罗斯部族。当时,毗邻公社掌管土地和分配税额,牧场、森林、猎区、
渔场等均为公社所有,公社成员在经济上实行互帮互助。到18世纪末,波兰被多次瓜分(1772、1793和1795年)后,
白俄罗斯地区遂被
俄罗斯帝国兼并。随着
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地居民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巩固,终于在19世纪中形成白俄罗斯现代民族。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被
德国占领,1918年3月,由亲德的白俄罗斯全体会议执行委员会在德占区宣布成立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1919年初成立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9~1920年被
波兰第二共和国占领,1921年东白
俄罗斯恢复
苏维埃政权,1922年加入
苏联。1939年,西
白俄罗斯同白俄罗斯共和国合并。
讲斯拉夫语系
俄语,是白俄罗斯共和国的多数(80%)居民。很多人已移居
西伯利亚地区或至
美国等国家侨居。主要是公元6∼8世纪居住在白俄罗斯的东斯拉夫诸部落的后代,曾先后被立陶宛及
波兰征服,18世纪后期又成为俄罗斯的附庸。1921∼1939年,西部白俄罗斯人曾在波兰统治之下生活。
农业以种植
黑麦、马铃薯、
荞麦、小麦为主。
经济作物以向日葵和
亚麻为主。耕作技术长期落后。
十月革命后,工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姑娘们喜戴各种做工精致的彩色头巾,已婚妇女则戴素色
花冠。男子多戴毡帽,穿齐膝绣花衬衫,系腰带。马铃薯于18世纪从美洲传入,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大量种植,它已成为
白俄罗斯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经济作物以向日葵和亚麻为主。耕作技术长期落后,直到20世纪初还普遍使用笨重的
木犁(犁头用铁镶包)。
十月革命后,工农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重要工业部门有燃料采掘(泥炭、石油)、机器制造、食品工业等;
种植业和畜牧业则以生产谷物和奶肉制品为主。白俄罗斯人的农舍“哈塔”(Хата)是用
松树圆木架成的壁桁式四方形平房,屋顶用麦秆覆盖,呈双斜面形状。主要食物是用
黑麦面粉制成的
黑面包,喜食各种
馅饼(
鱼肉馅、乳渣馅、
苹果馅等)和
白菜汤。农村妇女爱穿白色服装,爱裹白布绑腿(“白”
俄罗斯之称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