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说唱
藏族曲艺品种
格萨尔说唱是流传于四川省等藏民族聚居地的曲艺品种,由"说唱"表演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的英雄故事而得名,也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格萨尔说唱是对《格萨尔王传》的故事进行说唱表演。主人公格萨尔相传是天神白梵王之子,骑术超人,武艺高强,因在香港赛马会上得胜而被拥为岭国君王。自此他率领国人降妖驱怪、扶弱济贫,深得人们的爱戴。在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实用而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一种内容专一的口头性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
格萨尔说唱表演方式以藏语"说"和"唱"为主,采用"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演唱,说唱者身穿华丽服饰,手持道具,边舞边唱。由于史诗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制非常庞大,故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断表演。
发展历程
格萨尔说唱要由"说唱"表演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的英雄故事而得名,《格萨尔王传》的故事,早在公元七世纪前就已经开始流传,约在公元九世纪时,内容趋于完整。主人公格萨尔相传是天神白梵王之子,因人间多有不平之事,便投生在一个有钱有势的头人家里,长大后骑术超人,武艺高强,因在香港赛马会上得胜而被拥为岭国君王。自此他率领国人降妖驱怪、东征西讨,扶弱济贫,维护本民族利益,深得人们的爱戴。
《格萨尔王传》本为藏民族篇幅宏大的民族英雄史诗,在这部英雄史诗的长期创作和流传过程中,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由实用而逐渐艺术化,形成了一种内容专一的口头性曲艺说唱”的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
格萨尔说唱表演方式以藏语"说"和"唱"为主,采用"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演唱,无任何乐器伴奏,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用藏语表演,常采用牛角琴伴奏。由于史诗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制非常庞大,故一般的艺人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断表演。
表演者
格萨尔说唱的表演者,藏语称作“仲肯”。其职能主要是传承民族历史,活动方式如同欧洲古代的“行吟诗人”。20世纪以来,著名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已故的有藏族的扎巴和蒙古族琶杰;另有藏族的才让旺堆、桑珠、玉梅和蒙古族的罗布桑等享名民间。由于其艺术主要存留在他们的口头,因而他们与他们所表演的故事一样,都被视为藏族民族瑰宝。
格萨尔说唱艺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神授说艺人、撰写艺人、圆光说艺人、吟诵艺人、传承说艺人、掘藏说艺人。
神授说艺人
神授艺人一般对《格萨尔》故事百般钟爱,他们一生到处流浪,朝觐藏地各大圣山圣地及名胜古迹。不少艺人有不同凡响的从艺经历:有的在流浪途中,突然昏睡过去,一睡就是好几天,茶饭不思,不省人事,整天昏昏欲睡,一场梦醒后,就无师自通地会说《格萨尔》的故事;有的是凭借一种神奇力量,打开“智慧之门”,然后就滔滔不绝地讲述《格萨尔》的故事。神授说艺人的共同特点是:一字不识,聪慧超人,演技娴熟,才华横溢。凡是神授艺人的说唱者,都会认为自己是格萨尔大王手下某一大将的化身,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促使他们说唱史诗。这些神授艺人在说唱史诗前,首先必须借助祈求神灵的祭祀仪式,清除心中杂念,祈求神灵给他们说唱《格萨尔》史诗的灵气。神授艺人经历奇特,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倘若没有这个特殊的艺人群体,不可能产生能够说唱百部以上的未流传的史诗部本。
撰写艺人
撰写艺人从小喜爱《格萨尔》的故事,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凭借自身识字的这一便利条件,看着书本学唱《格萨尔》的故事。这类艺人的特点是只会写而不会讲。当他们准备笔墨即将撰写时,脑中一片空白,根本没有《格萨尔》故事的内容,更没有故事的情节脉络,但是,一旦笔尖落到纸上,有一种莫名的创作欲望促使他们不由自主地驾驭着笔在纸上迅速飞跃,一部故事就这样写就。写毕,大脑与先前一样,一无所有。
圆光说艺人
“圆光”是苯教术语,原是巫师、降神者的一种占卜方法,即借助咒语、凭着铜镜或水碗等器皿看到占卜者想要知道的一切。据通过这种圆光的方法,从铜镜中说唱或抄写《格萨尔》故事的艺人叫圆光艺人。其特点是:首先向各路神明默默诵经祈祷,之后在一个干净的盘子中盛满稞麦大麦之类的谷物,上面放置一铜制的镜子,然后艺人就瞧着铜镜开始说唱。但也有一些艺人,是在一干净的碗中盛满水,看着碗中的水说唱。还有一些艺人,看着自己的手指甲壳或者一张白纸说唱。圆光艺人在藏地比较罕见,其所报的部数也少。
吟诵艺人
吟诵艺人在藏地比较普遍,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从小学习藏文,有较好的文字基础,刻苦学习《格萨尔》的故事,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通常他们在聆听艺人说唱的同时,不厌其烦地阅读一些史诗部本,来充实史诗的内容,一般会讲一两部或者讲一些章节中的精彩片段。这类艺人分布比较广,人数也比其他艺人多,说唱的水平各有千秋。这类艺人从小跟随老师学习,由老师指导说唱,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具有很强的记忆力。
闻知说艺人
通过耳听心记说唱史诗的艺人叫闻知说艺人。这类艺人一般没有文化知识,有些甚至是瞎子。闻知说艺人不同于以神授说、圆光说和撰写艺人,其最大的特点是他们从小喜爱《格萨尔》,全靠自己的勤奋努力,靠耳听心记学唱《格萨尔》,而不是凭借某种力量打开“智慧之门”。
传承说艺人
传承说艺人是指将家中祖上所掌握的史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此类艺人有两种:一种是口耳相传;一种是抄写在纸上传承,也就是抄本传承。这两种类型无论哪一类,他们所掌握的故事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在传承的过程中,从未断代,也未使《格萨尔》故事的内容偏离主题或加上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而是将其干干净净、正正规规地保护、保存,完好无损地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永不停止。
艺术特色
格萨尔说唱的歌诗本身运用了大量的重叠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具有和谐的音律,易于咏叹,富于音乐性,令人闻声而生快,听音而感美”。其有独特的形式和格律,从多样中求协调,从不同中求统一,形成了和谐、多变的韵律美。同时由于诗句有规律的节奏性音顿、藏语语音语词上的平衍与升降、语速的舒缓与急促等,使史诗的瑞安鼓词不仅具有语言表达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富于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抑扬顿挫的语音音调,使史诗的唱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存在意义
格萨尔说唱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传承,更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活动。艺术化了的传承方式,不仅使英雄史诗得以更加深入人心,而且在历史传承中生发出一枝曲艺表演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艺术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史诗流传地牧民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传统的口头传承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当下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数量不仅很少且仅有的都为老人,随着老艺人相继辞世,“人亡歌息”的局面已经显现,口头传统的逐渐弱化直至最后的消亡正在发生。为此,抢救与保护说唱艺人,保护独特的口头传统迫在眉睫。 
传承与保护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从1984年开始录制以桑珠艺人为重点的民间艺人说唱史诗,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史无前例的《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录音整理和编出版工程。2001年7月6日,《天界篇》等桑珠老人讲唱的首批5部6本《格萨尔王传》正式出版。此后,经过多年的工作,藏文版《〈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丛书45部(48本)经整理出版已问世。
中国国家政府在全国成立了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艺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四部门领导及七个史诗流传省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领导参加的“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在蒙古族地区流传的史诗称《格斯尔》),其常设办公室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的普查与抢救工作。与此同时,在上述七个省区都成立了相应的抢救办公室或研究所。
格萨尔先后被列入国家“六五”“七五”和“八五”社科规划,2011年,格萨(斯)尔的抢救、保护和研究纳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对全国的格萨(斯)尔的文本、艺人和相关文化语境进行普查、登记、立档和命名工作,并参照国际上先进的工作模式,建立数据化档案库。2014年,中国第一个以格萨尔命名的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正式建立。2018年,中国首个《格萨尔》文化网络数据库平台在西宁市上线。到2020年,从民间收集到藏文手抄本、木刻本289种;出版 135部藏文分部本;搜集到大量的《格萨尔》唐卡及相关文物;蒙藏《格萨(斯)尔》录制优秀说唱艺人的音像资料近 5000小时。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表演形式
表演者
神授说艺人
撰写艺人
圆光说艺人
吟诵艺人
闻知说艺人
传承说艺人
艺术特色
存在意义
艺术现状
传承与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