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介民(1883年--1956年),
辛亥革命先驱。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介民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
江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等职务。1951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江西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务委员、省参事室副主任兼江西土改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监察厅副厅长、民革中央团结委员等职务。
黄介民,原名黄时,张家山街道东里人。幼年丧母,13岁就随父经营木业,21岁得中秀才。清
宣统元年(1909),就读南京两江师范附属中学班。期间经
彭素民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反清活动。
辛亥革命时,与徐药群、邹绍庭、陈先等人筹组临江军政府,响应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失败后,东渡
日本,在东京
明治大学研读
政治经济学。
民国5年(1916)7月,与邓席云、黄霖生、
陈其尤、王光伯、余之及
朝鲜友人何相衍、张德秀、尹显振等在东京中华楼成立新亚同盟党(后改名大同党),并被公推为临时主席,主张民族平等、国家平等、人类平等,图谋各地独立,反抗强权,开展同第三国际的合作,并从东京前往汉城,进行争取朝鲜独立的宣传鼓动。后回到北京,与李大钊等组织抗日救国团,并应主编马鹤天之约任
上海市《救国日报》编辑,致力于反日、反北洋军阀,声援朝鲜独立的活动。
民国9年(1920)3月,主持中华工业协会工作,发起并参加
中原地区第一次“
国际劳动节”劳动纪念活动,推行“五一”劳动节。随后,参加在北京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会议,支持留法学生的正当权益和合法斗争。
民国10年(1921)后,工业协会停止活动,他主要在基督教全国青年会编撰平民课本,撰写《三十七年游戏梦》,记述与李大钊、
刘清扬、周恩来、林伯渠、
彭湃、张国焘、安恭根及
苏联密使博达博夫等人的活动。稍后,倡导江西旅沪同仁成立江西革命同志会,与北伐军相互呼应。
民国15年(1926)11月,北伐军攻克
南昌市后,他应林伯渠、
萧炳章之邀到南昌,就任
江西省水利局长兼赈务处长。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改组时,选为候补监察委员。国共分裂后,黄介民辞去
中国国民党内外一切职务,闲居
上海市。
民国23年(1934),黄介民先后就任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司法院简任秘书。他一贯主张国共合作,反对
蒋介石独裁,曾营救过
田汉、黄富云等一些革命志士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