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任臣
清代文学家、藏书家
吴任臣(约1628年-1689年),原名鸿往,字征鸣,后更名为任臣,字志伊,一字尔器,号托园,清代时期的历史学家、数学家、政治家及作家。他是福建省平海卫(今莆田市秀屿区平海镇)人,曾在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居住并成为当地学生。吴任臣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广泛的兴趣而闻名,尤其擅长天文、术数和音乐。他曾参与《明史》的编纂工作,并因其在历法方面的贡献而受到赞誉。他还撰写了包括《十国春秋》在内的多部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后来被列入《四库全书》。
人物经历
早期生涯
吴任臣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就能背诵文言文。他对各种奇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家庭条件并不宽裕,他也常常将自己的微薄收入用于购买书籍。他的文章深受人们的喜爱,经常被人争相传阅。尽管生活贫困,但他仍坚持办学,教导家乡的孩子们。后来,他迁居至浙江仁和县,在那里继续广泛搜寻史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创作新的作品。
政治生涯
康熙,国家局势逐渐稳定,朝廷开始重视文化建设。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下令举行博学鸿儒科考试,选拔优秀的人才。次年,吴任臣作为廪生被推荐参加考试,并成功入选。随后,他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并参与《明史》的编纂工作,负责《律历志》的部分。由于工作过度劳累,他不幸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因病去世。
学术成就
吴任臣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在天文、术数方面造诣深厚,其算术成就得到了宁波鄞县人全祖望的高度评价。此外,他还精通音律,能够鉴别古代乐器。他的学识不仅体现在对古文字的理解上,还能通过引用经典来解答疑难问题。吴任臣利用自己在翰林院的工作机会,广泛搜集史料,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十国春秋》这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他还著有多部其他作品,如《周礼大义》《礼通》《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山海经文注》《字汇补》和《托园诗文集》等,这些作品均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历史评价
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发自内心说:“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顾炎武十分推崇吴任臣。
主要作品
吴任臣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他喜爱历史学。他利用翰林院清闲和丰富的藏书,以及修明史工作之便,进一步搜集大量史料,特别是收集大批五代十国史料,对十国历史了如指掌。他进而进行分类整理、研究。他发扬我国私人修史的传统,决心继欧阳修写五代史后,撰写一部十国史,留给后世。他经过一段时间构思、确定编写原则、体例后,昼夜劳瘁,辛勤写作,终于写成《十国春秋历史学专著。他的建树,受到好评,称“广搜博引,可称淹贯”。
吴任臣还著有《周礼大义》《礼通》《春秋正朔考辨》《南北史合注》《山海经文注》《字汇补》和《托园诗文集》等作品,传于世。《十国春秋》是一部宏篇巨制的史学著作,共一百四十卷。十国即闽国吴越、吴、楚、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市南唐北汉。《十国春秋》写了十国创建、发展、巩固、衰亡的全过程,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它以《史记》为模样,全书分为本纪、世家、传记以及经济、文化、宗教等部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吴任臣对五代十国的文献典籍的整理、研究做出突出的贡献,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
轶事典故
吴任臣长期研究天文、术数,造诣甚深。他的算术成就很高。宁波鄞县人全祖望十分赞赏,称赞他在“绝学(算术)将昌”时与“苏人王宣旭、宣人梅定、九鼎足而出”。他多才多艺,又精乐律,善于鉴赏。一天,他在市场上看见一只编钟,经鉴定后,认为是“大吕”钟。人们将信将疑。结果洗刷后,验看上面的款识,正是“大吕”钟。人们十分佩服他的知识深广。
吴任臣从小喜读文言文,通晓古文字。一次,他和朋友会饮,席间,一位朋友问:“元阝”“翳”字怎么读?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翳”和“也”字相同,可以见“秦权古文”;“元阝”和“许”字相同,可见《说文长篇》。大家听后,都钦佩他的引经据典的学识。
人物评价
吴任臣的学识受到了同代人的高度赞扬。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表示:“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这表明了顾炎武对他学识的敬仰。吴任臣的治学态度严谨认真,兴趣广泛,博学多才。他对五代十国的文献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参考资料
清初私家修史举例.个人图书馆.2024-08-14
吴任臣.吴任臣.2024-09-09
吴任臣.国学迷.2024-09-09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生涯
政治生涯
学术成就
历史评价
主要作品
轶事典故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