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庵位于
陕西省紫阳县境内,地处紫阳县
焕古镇西北,毗邻
汉江流域,隶属陕西省
安康市,东明庵西面与
四川省达州接壤,东北方向与汉王城及
汉中市接壤。距陕南森林公园
擂鼓台30公里。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加之山高路陡,地势险峻,交通,通讯较为不便。使之这一历史悠久,曾经鼎盛辉煌,名噪京华的宝刹奇观却少为人知。
东明庵又名鸿恩寺,也有人称之万
佛山市,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刹。
康熙《紫阳新志・祠祀志》记载:东明庵“县西八十里,
成化间创建。东明禅师坐化于此,栋宇壮丽,甲于汉南。”
清代,寺院被毁,民国八年重建,但规模不及以前,庵内遗物及墓碑均毁,只有少量房屋及明代陪塔尚在。
东明庵最早是
安康市的
道教发祥地,建有尼姑道观,传承道家文化。
唐朝贞观年间,举国大兴佛教,东明庵扩展规模,宗教文化亦随之升级,由尼姑庵演化成佛道合一的寺院。当时的东明庵处于军事,经济双重的地理位置,古代的东明庵不仅是
汉江中上游的盐商们从焕古的起点,又是取道
四川省的歇脚之地。
楚汉战争时,汉高祖刘邦盘踞
汉中市,抢先在
紫阳县汉王城的白马石建立军事基地。一方面沿江而下直取中原,另一方面开辟巴蜀通道,东明庵成为通往四川的一处重要驿站。紫阳置县之前的较长时间里,东明庵已是政教合一的宗教场所,成为紫阳、
汉阴县、
镇巴县部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掩藏于东明庵的寺内。当年的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经过历史风雨的冲洗,至今寺庙面积仍有两千多平方米。它经历过历史上空前的繁华,蕴藏丰富的历史内涵。宋元时期,东明庵香火鼎盛,成为独居陕南的一方领寺。庙宇建筑达四十合天井,脚庙四十八处,佛僧百人之众,大铜钟四十八口,佛像四百多尊,号称“万佛山”。寺后宝塔林立,擎天大塔,雄伟壮观,直插云天。寺院周围
柏木森幽,烟雾缭绕,暮鼓晨钟,朝夕相闻。朝山敬香的人三步一叩首,九步一大拜,高举“万民伞”,许下了大愿。日出日落,东明庵的路上行人川流不息。
明朝时,缘于东明庵在朝野的影响,
朱棣便派其
舅父东明禅师去东明庵执掌政事,东明庵作为政教合一的寺院级别升格,与朝廷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东明庵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来气的主龙脉从
汉中市西乡县起源,巍峨奔腾而来,行至东明庵之处突然开帐闪落下跌,在东南方形成一个大平台,寺庙座落在平台之上。平台正面平坦无峰,却从两肩分出两支山脉,南北雄起如凤凰展翅。奇峰耸立,遥相呼应。平台前面呈一字形文案列入东南,层层献秀,气象万千。天户开阔,地户紧锁;内有旗鼓相应,外有
青龙白虎把守;青龙行于乾亥,
明堂可容千军万马,若隐若现地蕴含着大成气象。
康熙,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东明庵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目露凶光,面带凶相,虎头虎脑,寡言少语,见过东明禅师,捧上一块朝廷用于证明身份的腰牌,上面写着其人的名字。声称要在东明庵剃度出家。东明禅师见其无礼,欲将此人驱逐出寺。然而,在此人长跪不起,苦苦哀求之下,东明禅师顿生恻隐之心,于是就将其留在寺内,赐法号“鸿恩”。此时已为东明庵走向消亡埋下了伏笔。原来这个鸿恩和尚是一个江洋大盗,因杀人越祸受到朝廷通缉追捕,便携带珠宝投奔了东明庵。为取得禅师的信任,鸿恩和尚对东明禅师言听计从,乔装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样,心里却想谋取寺院的主持之位。一年后,东明禅师坐化,县址迁至紫阳。鸿恩和尚失去约束,继而夺得寺院主持之位,改“东明庵”为“鸿恩寺”。鸿恩和尚露出了原形,恢复了本性,在庙内布机关,设暗道,敛色聚财。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东明庵的淫僧们更加肆无忌惮,上庙敬香者,稍有姿色的年青少妇,被诱进密室,关进地道。天下平定,直到
康熙,有关鸿恩寺的公案不断,府县衙门都奈何不得。这鸿恩大和尚胃口越来越大,甚至有了犯上之心。
东明庵要出一个皇帝,一个谣传惊动了京城的
康熙帝。
康熙帝诏令
于成龙前去镇压鸿恩和尚,速破妇女失踪案。余成龙水陆兼程来到
紫阳县,乔装成商人,在东明庵附近摆摊专卖妇人的用品,鸿恩寺的和尚在摊上买了许多女人用品,不慎露出了马脚。于是余成龙派人暗中跟踪鸿恩寺和尚,晚上亲率两支铁甲军赶往鸿恩寺,一支队伍手持锄头挖断山的龙脉,一支队伍去寺内营救良家妇女。经过一场激烈混战,鸿恩寺中恶僧尽皆歼灭。官兵们放一把火烧了鸿恩寺。至今被挖断龙脉的地方叫“挖断岗”。余成龙火烧鸿恩寺的故事在陕南民间家喻户晓,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