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歌》原名为《大不自多》,创作于1938年,由当时的
浙江大学教授
马一浮作词、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应尚能谱曲,歌词全以
文言文著成,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校歌中多处取义于水,如“海纳江河”“在浙之滨”“习坎示教”等等。
2014年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布了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前十名单,《浙江大学校歌》荣登榜首。《浙江大学校歌》曾被评选为“最美校歌”“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TOP1”。
创作背景
正式定校歌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写校歌歌词。马一浮作的这首歌词,因为引用了较多的古典,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且读起来有时比较拗口,竺校长曾考虑改写,但他又觉得,马老作的歌词虽文理艰深,但含义深远,很能体现浙江大学所追求的求是精神,因此,这首“大不自多”歌仍请著名作曲家、当时的国立中央音乐学院的应尚能教授谱曲,并经校务会议通过,正式定为浙江大学校歌。
校歌诞生
1992年4月
浙江大学95周年校庆期间,曾任
宁波大学校长的浙大土木系44届毕业生
朱兆祥(前浙大合唱团团长)和浙大外文系46届毕业生邓爽,应浙大合唱团老团员的建议,把校歌歌词逐句对应式地译成白话文,以便阅读。
歌曲歌词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
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
习坎示教始见经纶
无曰已是无曰遂真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何以新之开物前民
嗟尔髦士尚其有闻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
有文有质有农有工
兼总条贯知至知终
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
尚亨于野无吝于宗
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歌词鉴赏
校歌歌词马老原附说明,提掖要旨。曾转载于《马一浮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特刊》,原文如下:
案今国立大学,比于古之辟雍。古者射之礼于辟雍行之,因有燕乐歌辞,燕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故歌《鹿鸣》以相宴乐,歌《四牡》《皇皇者华》以相劳苦,厚之至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必先释奠于先师,今皆无之。学校歌诗唯用于开学毕业,或因特故开会时,其义不同于古。所用歌辞,乃当述立教之意,师弟子相勉诫之言,义与箴诗为近。辞不厌朴,但取雅正,寓教思无穷之旨,庶几歌者听者咸可感发兴起,方不失乐教之义。《
学记》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此见古者礼乐之教,浃于人心,然后政成民和,国家以安。明堂为政之所从出,辟雍为教之所由兴,其形于燕飨歌辞者,笃厚深至如此,犹可见政教相通之义,此治化之本也。《
论语》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虽多亦奚以为。”今作乐安歌宜知此意。
今所拟首章,明教化之本,体用一原,显微无间。道器兼该,礼乐并得。以救时人歧而二之之失。言约义丰,移风易俗之枢机,实系于此。次章,出本校缘起。以求是书院为前身,闻已取求是二字为校训。今人人皆知科学所以求真理,其实先儒所谓事物当然之则,即是真理。事物是现象,真理即本体。理散在万事万物,无乎不寓。所谓是者,是指分殊。所谓真者,即理一也。凡物有个是当处,乃是天地自然之序,物物皆是当。交相为用,不相陵夺,即是天地自然之和。是当,犹今俗言停停当当,亦云正当。序是礼之本,和是乐之本,此真理也。六经无真字,老庄之书始有之。《易》多言贞,贞者正也。以事言,则谓之正义。以理言,则谓之真理。或曰诚。或曰无妄。皆真义也。是字从正,亦贞义也。以西洋哲学真善美三义言之,礼是善,乐是美,兼善与美斯真矣。《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华严》谓之一真法界,与《易》同旨。故谓求是乃为求真之启示,当于理之谓是,理即是真,无别有真。《易》曰:“水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义谓水之洊至,自涓流而汇为江海,顺其就下之性而无骤也。君子观于此象,而习行教化之事,必其德行恒常,然后人从之。本校由求是蜕化而来,今方渐具规模,初见经纶之始,期其展也大成,如水之洊至,故用习坎之义。取义于水,亦以其在浙也。无曰四句,是诫勉之词。明义理无穷,不可自足。勿矜创获,勿忘古训,乃可日新。开物成务,前民利用,皆先圣之遗言,今日之当务。前民之前,即领导之意。
傅说之告高宗曰:“学于古训乃有获。”今日学子尊今而蔑古,蔽于革而不知因,此其失也。温故知新可以为师,教者所以长善而救其失,此章之言,丁宁谆至,所望于
浙江大学者深矣。末章之意,与首章相应。首言体之大,末言用之弘。念终始典于学是说命文,典者常也。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乃终始典学之效。成山假就于始,修涂托至于初步,要终者必反始,始终如一也。思曰睿,睿作圣。是《洪范》文。观其曾通以行其典礼,是《易·系辞》文。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易·乾·文言》文。知至即始条理事,知终即终条理事,“同人于野,亨”,《易·同人》卦辞。“同人于宗,吝”,《同人》六二爻辞。野者旷远之地,惟廓然大公,斯放之皆准,而无睽异之情,故亨。宗者族党之称,谓私系不忘,则域自封,终陷褊狭之过,故吝。学术之有门户,政事之有党争,国际之有侵伐,爱恶相攻,喜怒为用,皆是同人于宗致吝之道。学也者所以通天下之志,故教学之道,须令心量广大,绝诸偏曲之见,将来造就人才,见诸事业,气象必迥乎不同,方可致亨。又今学校方在播迁之中,远离乡土,亦有同人于野之象。大学既为国立,应无地方限制。若谓必当在浙,亦是同人于宗,吝道也。然此之寓意甚小,无关宏旨。他日平定后还浙,长用此歌,于义无失。又抗战乃一时事变,恢复为理所固然。学校不摄兵戎,乐章当垂久远。时人或以
勾践沼吴为美谈,形之歌咏,以寓复兴之志,亦是引喻失义。若淮夷率服,在泮献功,自系当来之事,故抗战情绪不宜入。歌辞文章自有体制,但求是当,无取随人。歌辞中用语多出于经,初学不曾读经者,或不知来历,即不明其意义。又谱入曲调,所安声律,亦须与词中意旨相应,故欲制谱之师,于此歌辞深具瞭解,方可期于尽善。因不避迂妄,略为注释,如其未当,以俟知者。
校歌释义
郭洽周教授之“三十年十一月遵义校本部纪念周讲演”,题为《本校校歌释义》,曾刊于《浙大学生》第二期。其释义如下:
校歌分三章,或曰三段。
第一章讲的是国立大学的精神。
在旧中国,大学大体有三类:一类是国立大学,即全由国家财政出钱办的,如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中央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交大、中山、河大等;一类是教会办的,如燕京、金陵、圣约翰、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还有一类基本以私人为主办的,名为私立,如
南开大学、暨南等。那么,国立大学的精神是什么?就是它的综合性、就是“海纳江河”。它不同于专科学校,应当各种学科兼收并蓄。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科繁多,但不外形而上(即理论科学)和外形而下(即讲求实际的应用科学)。在这样的大学里,礼制(即制度)是需要的,因为它将规范学校各方面的活动,比如教学,科研,考试,生活管理等,但同时也需要乐、乐主和同,这里意味着大学内部的各方面又需要和谐,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都如此,只有和谐才能调动人的主动积极性,产生合力。因此理论与实践,原则和应用,礼与乐,秩序与和谐,你要知道它们不是两种事物,而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样,你的所见所闻才会全面,人才会变得聪明。
第二章说明
浙江大学的精神,发挥校训“求是”二字之真谛。
成均古代表示大学,这里是说,
浙江省有所大学过去叫
求是书院旧址。所谓“求是”实际即启发你去追求真理。人只有求真,才能善,才能美。习坎从易经中来,代表水。水之美德为渐、为默、为恒。古诗日:“唯见
长江天际流”,又有“江河万古流”。大家设想一下,一般情况下,江水是否默默地、不间断地永远朝东流去,这里启示我们为学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经纶天下之才。“无曰已是”四句是校训“求是”的真讳,即别认为已很正确,已经找到真理,而要不断去追求,即无曰遂真,而要求真。“靡革匪因”二句说明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革新,不要因循守旧,而革新又需要继承(因袭),这里实际有创新的意思。那么,如何能创新呢?就要不断揭示事物的本质、奥秘。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也才能真正走在群众的前面。这里
浙江大学的精神就是要求是,要创新,要循序渐进,锲而不舍。
第三章讲的是浙大的使命。
使命是什么?就是培养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校时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所谓念哉典学,理念“使命”就是学习,但不是死读书,要学会深入思考,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学问是多方面的,我校有文理工农医……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局部,要兼总条贯,即要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比如学理工的学点文、艺,学文法的学点科技知识。但又要知至知终,知道自己的根本目的,不能样样涉猎,样样不精。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即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才能若金之在熔,即经过锻炼,成章乃达,完成漂亮的文章,当然这里意指成才。但这样的人出校后,你要求发展还要立足于群众之中,所谓尚亨于野,而且要有广阔的胸怀,不要去搞小宗派,只谋一己之利。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建设好国家,让世界来认同。
校歌译文
译文一
海纳江河,却从不恃其大而自满自夸。
学习也是一样,从来没有边际。
世界上抽象的是道理,具体的是器物。
礼规范着世上的差异,乐引领着社会的和谐。
道器、礼乐不可二分、相反相成,你听懂这个道理就是聪慧。
浙水之滨有所大学。
以前名叫求是,实质应是启发你追求真理。
教师要坚持依学生天性进行教育,以自身品德为示范,这样化育效果才会显现,学校也才能因此壮大。
万不可自以为是,万不可以为穷尽了真理。
没有什么革新不讲继承,没有什么旧事物毫无新意。
如何开出新气象?研究和阐发物理、引导人民。
青年才俊们,希望你们能够听到。
对于书本学习,思考要深,要看到各学科脉络相通。
文体农工商都要有所涉猎。
知识的学习讲求兼容并蓄有条有理有系统,求知要寻根究底,求学要有始有终。
做学问讲求循序渐进才能有所成就,就好像金子出炉定型前仍在受熔炼的状态。
理论视野要宽广,不要偏执于一宗一派。
建设我们的文化,让世界都来认同。
译文二
大海浩瀚而不自满,所以能容纳千江万河。
大学学问广阔无际,延伸到整个宇宙天地。
超越形体的称为道,有具体形貌的称为器。
礼制区别人们差异,音乐使民众和谐相处。
明白它们的统一关系,就会更加聪慧明智。
有一所国立大学,在中国东南的浙水之滨。
它以求是为宗旨,其实就是启迪大家求真。
学校教育循序渐进,方能培育出治国才俊。
没有变革不需因袭,没有旧事物不需更新。
诸位年轻的英才,应当明了这些重要道理。
要专注于学业,力求思想深刻、识解通明。
我们有人文、科学、农业、技术多种学科。
要融会贯通,掌握知识的源流和实践运用。
要胸襟宽广,不偏守门户之见、宗派之私。
努力振兴祖国,使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
浙江大学校歌简译: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大之系集其大在不自多,似海阔通纳江河。
惟学无际,际于天地。世间学问广瀚无际,延拓至天地
宇宙宏宽。
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有超形体道之学、究专形体际用术器之学。
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有群物异别礼序之学、百物化谐和乐之学。
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知承其间统合之径况,则会更廓听聪视明。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有邦国学府,矗落于东南浙水之滨的
杭州市。
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以求是开宗明训,意启求真并归务实敦行。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教习传承日序章进,滋含水润以绵育国俊。
无曰己是,无曰遂真。莫言已通握事物之源本,莫言已穷达真理。
靡革匪因,靡故匪新。没有变革无因无袭,没有旧事物无步于新。
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如何革步进新?究探事物,滋偕时众先沿。
嗟尔髦士,尚其有闻。诸位之青才俊彦,可尝弘拓此体用之义理!
念哉典学,思睿观通。熏研术业持进,务企思解深睿、达见通明。
有文有质,有农有工。修文实质涵兼各艺科交联并展、文物相长。
兼总条贯,知至知终。博融贯通,知掌文明源流边际并笃践致用。
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如真金历经熔炉之炼冶而谱功垂才竟之章。
尚亨于野,无吝于宗。须襟怀亨远,不吝守户私门见、党宗际利。
树我邦国,天下来同。振兴家国,邦固祖天,同携共进与世偕行。
校歌详注
浙大校歌
词:
马一浮,曲:
应尚能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注释
语出《
庄子·秋水》。黄河河伯见到百川灌河,水势浩大,于是欣然自喜。及见到北海之浩瀚无边,方知自己的渺小。北海海神若对
河伯说:“天下之水,漠大于海,万川归之,......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多:赞美、夸耀。
无际:无边。际于天地:边际径接天地,形容学海无边,学问广大。
语出《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语出《礼记·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又,《史记·乐书》曰:“乐统同,礼别异。”礼,泛指各种规范。主:掌管,主持。
不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相反相成的关系。听,感受。聪:聪慧。
语出《周礼·春官·大司乐》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成均:
周代大学。浙:浙水,浙江。
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唐朝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语出《周易·坎》:“《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三国
陆绩曰:“洊,再。重,习也。水再至而溢,通流不舍昼夜。重习相随以为常,有似于习,故君子象之,以常习教事,如水不息也。”经纶:整理过的丝缕,此处比喻规模、气象。
是:事物的本来面目。遂:达到。
靡:没有。革:改变。匪:非。因:因袭,继承。故,老的,旧的,原来的。新:更新。
语出《周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开物:研究事物,揭示规律。前民:做大众的先导、榜样。
语出《诗·小雅·甫田》:“我髦士。”髦:俊。尚:表示劝勉的语气词。有闻:指博学多闻(另一解释为:知道,懂得,明了)。
语出《书·兑命下》:“念终始典于学,德修罔觉。”
唐朝孔颖达疏:“念终念始,常在于学。”《尚书·洪范》:“思曰睿,睿作圣。”《易·系辞》:“观其会通,而行其典礼”。典,常,恒久不断。思:思考,思维。睿:深明,通达。观:观察,审察。观通,审视事物的各种变化。
文:指人文学科。质:指理学学科。农:指
农学学科。工:指工学学科(另一解释:文,文华辞彩。质,内秀质朴)。
语出《易·乾·文言》:“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至:知识的由来与发展。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兼总:指各种知识兼容并蓄,全面掌握。条贯:指有条理、有系统。
语出《
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又,《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曰:“章,乐竟为一章。”章,章节,引申为达到一定阶段、一定水平。
语出《易·同人》卦辞:“
万维钢,亨”,“同人于宗,吝”。
唐朝孔颖达疏:“野,是广远之处,借其野名,喻其广远。言和同于人,必须宽广无所不同,用心无私,乃得亨通。“亨,指顺利,没有阻碍;吝,偏执,固守,局促。宗,宗派。
树,建设,振兴。同,和谐相处。
作者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浙江绍兴人。初名浮,字太渊,后字一浮,号湛翁,晚号叟、蠲戏老人。幼年习经史,16岁时应县试,名列榜首。1899年至上海学习英语、法语、拉丁语。1901年与谢无量、马君武等创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介绍欧美学说。1903年留学北美,后游历英、德,又转道日本留学。1904年归国后寓居杭州,潜心研读《四库全书》,贯通文史哲,融会儒释道,倡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之说。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校长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后又辗转赣、桂讲学。1939年于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抗战胜利后回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全国政协特邀委员。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著作辑为《马一浮全集》。
应尚能(1902.2.25—1973.11.22),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浙江宁波,声乐家、作曲家,《浙江大学校歌》的曲作者。1923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同年赴美国留学,入
密歇根大学工学院读机械工程,后转该校音乐学院。1929年毕业,次年回国,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