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香伴
1651年李渔所作的昆曲曲目
《怜香伴》,又名《美人香》,是清代戏曲家李渔顺治八年(1651年)所作的供昆曲演唱的传奇剧本,收录在《笠翁十种曲》中,共三十六出。作品取材于李渔的家庭生活。
《怜香伴》中,监生员范介夫的妻子崔笺云新婚满月到庙里进香,偶遇乡绅小姐曹语花。两人竟然一见而互生倾慕,崔笺云慕曹语花的体香,曹语花怜崔笺云的诗才,因此两人在神佛前互定终身。二人历尽磨难,最终得以知音相守。后世昆曲名家们根据老剧本打造了“男旦版”“女伶版”“知音版”等不同版本的《怜香伴》。
《怜香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描写女同性恋的传奇,题材跳脱了男女窠臼,跨越当时的思想,讲述了才女佳人的故事,丰富了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情感对象。《怜香伴》刊刻出版后,获得戏曲界的一致好评。2010年,名家联手打造的昆曲《怜香伴》首演于北京保利剧院舞台。2016年,导演张鹏“观其复”系列昆曲作品《怜香伴》在北京正乙祠戏楼上演。
创作背景
顺治八年(1651年),李渔创作了第一部戏曲作品《怜香伴》。《怜香伴》又称《美人香》。李渔于顺治二年(1645年)春天纳妾曹端妃,曾担心妻妾不和,闹出许多矛盾来。事实上,李渔创作这部作品时,妻子徐氏与妾曹氏已经跟随他五年多时间,虽然身处动荡之世,生活穷困,但妻妾关系融洽,家庭和睦。李渔为此写了七绝《贤内吟十首》称赞徐氏的行为,其二说:“尔见犹怜我亦怜,怜香天性有同然。一珠何幸擎双掌,覆去翻来自在圆。”《怜香伴》即取诗句为名,基本剧情亦以二女事一夫为线索展开。可以说,《怜香伴》取材于李渔的家庭生活,但李渔由此生发开去,使剧情曲曲折折,丰富多样,具有强烈的故事性。李渔又继承了明末以来的尚情思想,欣赏青年男女对情的执着,所以能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描写同性恋情。
故事梗概
书生范石(字介夫,原名石坚),原籍嘉兴市,自小过继给扬州市亲舅。由友人张仲友做媒,聘得才貌双全的崔别驾之女崔笺云为妻。浙江省孝廉曹有容有个女儿叫曹语花,秀外慧中。曹有容携女曹语花赴京赶考,途经扬州时,让她暂居尼姑庵雨花庵,而雨花庵恰巧与范石书房为邻。一日,曹语花到佛殿烧香,身上的异香吸引来崔笺云,两人一见钟情,约为金兰,以“美人香”为题一起作诗,且订立诗缘,说好了以后再见。
寒衣节,两女再会,结为姊妹,进而约定来世成为夫妇。崔笺云去丈夫书房换上男装,神采飞扬,曹语花心动目摇,于是两人扮成夫妇于佛前盟誓,并拜堂成亲。为了永远相守,两人约定共嫁范石。有位书生周公梦倾心于曹语花,听说曹语花要嫁给范石,在曹有容面前说了范石的坏话。曹有容一听就很气愤,通过好友扬州市教谕汪仲襄,罢黜范生,革去衣巾。范石没办法,只好带着家人回老家,又改回了原名石坚,然后发奋读书,立志要重新考取功名。
后来曹有容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当官,就把曹语花接到京城赴任去了。范石坚在浙江省乡试中考了第一,并进京应试。曹语花到了京城后一病不起,曹有容拷问婢女,得知病因后,就开始招收名门闺秀,想解开语花的心中郁结。崔笺云参加了招收考试,被录取后拜曹有容为义父。这样,崔笺云、曹语花就久别重聚了。之后曹有容主持殿试,周公梦因作弊受官刑自尽,而石坚则考中首名。但曹有容不想让二女都嫁给石坚。崔笺云、曹语花要削发为尼,曹有容才被迫应允。天子也下了诏命,让二女都皆嫁给范石坚,不分妻妾,并下旨让他们完婚。最后,范石喜得两个美人,众官都来祝贺他。
角色人物
参考资料:
经典唱段
重要演出
幕后制作
虞巍为《怜香伴》写了序言,称李渔“才大数奇,所如寡遇,以相应求、相汲引而寓言闺阁,此亦礼失求野之意,感慨系之矣”。《怜香伴》刊刻出版后,获得戏曲界的一致好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北京市京剧三团,曾将此剧改编为京剧,1954年演出。北京市京剧三团将范介夫改为崔介夫,他和崔笺云由夫妻关系改为兄妹关系,戏里崔笺云最终撮合了哥哥崔介夫和语花成亲,这样就避免了范介夫在已有妻室的情况下还去追求语花的一夫多妻故事,从而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
2010年,为纪念李渔诞辰400周年,雪藏了350年的昆曲传奇《怜香伴》首次以“男旦版”“女伶版”两种版本重现于保利剧院的舞台。这是昆曲大师汪世瑜、电影导演关锦鹏、文化顾问李银河等名家联手打造的文化力作。
2014年,浙江话剧团则将昆曲与话剧结合,《怜香伴》话剧开始酝酿,由昆曲大师汪世瑜担任监制,2015年推出。话剧版《怜香伴》保留了原剧精华,但将故事拆成了前世今生,穿越古代、民国、现代,连接北京、上海市台北市
2015年,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导演张鹏,携手跨界艺术家合作打造“观其复”系列,呈现精致小剧场版昆曲。“观其复”《怜香伴》剧本对原有剧情进行微调,将曹语花、崔笺云二人的情愫改编为一对惺相惜的红粉知已,知音相伴。该剧由青春版《牡丹亭》音乐总监周友良把控音乐风格,呈现纯粹昆曲味道。舞台造型完全参照清代升平署戏曲人物扮相图复原再现。2016年邵天帅于雪娇等主演的“知音版”昆曲《怜香伴》在北京正乙祠戏楼首演。
收录《怜香伴》的《笠翁十种曲》(又名《笠翁传奇十种》)现在留存的是以康熙翼圣堂原刻本为底本,以康熙世德堂、冀圣堂两个为刊本编辑而成。
作品鉴赏
《怜香伴》通过弱化异性恋及男主人公形象的描写刻意营造一个女女相恋、共结连理的浪漫故事。戏中男主人公范石出场次少,多数时候男主角只为成就崔笺云、曹语花这一对个性鲜活、血肉丰满的姊妹花而设。作者李渔让男主角充当媒介,成就了两旦的相聚和结合。
此外,作者李渔强化女同性恋者的主体性,让女子对自由恋爱的渴望得到充分张扬。崔笺云和曹语花从相识起,就开始自觉偏离父权社会异性恋体制给她们安排的婚姻之路,充分展现了她们各自情感的主体性。戏中崔笺云的敢作敢为,她果然突破重围,与语花再续前缘。
作者推崇女同性恋者间的真情。在笺云与语花的相恋过程中,作者笔笔围绕着情字生发,几乎看不到欲的影子,即便两人久别重逢,也只用“我和你共枕同衾此夜初”一句将两女的欢会一笔带过,给人无限的遐想。戏曲中的科诨,也尽量雅洁,避免露骨的情色笔墨。
同时,作者亦不讳言女同性爱的寄居性。《怜香伴》中笺云必须借助丈夫之手获取语花并让丈夫得到拥有双美的实惠以安抚他,然后在一夫多妻、四平八稳的传统家庭中,心安理得地营造家中之家,婚姻中的婚姻。这体现了女同性爱的寄居特质,她们必须寄居在传统家庭的螺壳中,借助异性结合的传统婚姻模式构建起同性爱巢。
该剧装扮形式,如片子的贴法、头面的戴法和化妆,头面上尽量不采用有切工的水钻,多是用点翠、米珠、烧蓝等。线尾子的长度有的也短至胸口,这样的装扮方式在舞台上消失百年以上了,如此妆扮更显古朴内敛、淡雅本色。
作者简介
李渔(1611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府兰溪市夏李村人,生于南直隶雉皋(今如皋市)。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戏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李渔生平著述甚丰,著有《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其中,《笠翁十种曲》是十种传奇《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怜香伴》《风筝误》《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的合称。他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作品影响
《怜香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描写女同性恋的传奇。作为李渔第一部传奇作品,《怜香伴》书写的是一对同性女子相识、相知、相爱的坎坷故事。这份诚挚深切的双姝绝恋在当时男权社会可谓离经叛道,体现出李渔的尚奇理念,翻转了以往戏曲中的才子佳人的故事,开启了才女佳人的故事。《怜香伴》用柔软的笔调写出了两位女性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刻画出了两个至情女子的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戏曲作品的情感对象。《怜香伴》完成了对性别之爱的超越,更新了以往“至情论”的观点,不再将“情”之一字局限在男女之间,挣脱了性别的桎梏。这对当时的思想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跨越。
2021年5月11日至14日,昆曲《怜香伴》在保利剧院上演。这是一次昆曲改革尝试,剧本是王翔改编的。原作36出,王翔缩成10出:香咏,闺和,盟噱,狂喜,缄愁,拷婢,惊过,赐姻,矢贞,并封。相比原作,这个版本保留了情节的大枝叶,以及两个女人的感情主线。由于剧情的大胆和争议,350年来,这出戏几乎没有完整演出过。20世纪50年代,张君秋曾经上演过此戏,考虑到当时人们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上演时改成了小姑为哥哥娶嫂嫂。
作品评价
《怜香伴》通过描绘崔笺云与曹语花两名女子之间以诗文相会、互生倾慕的情感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北京日报评)
昆曲《怜香伴》源自清代剧作大家李渔的手笔,讲述了监生范介夫的妻子崔笺云在新婚满月到庙里烧香,偶遇乡绅小姐曹语花,崔笺云倾慕曹语花的体香,曹语花爱怜崔笺云的诗才,两人在神佛前互定终身。(南报网 评)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故事梗概
角色人物
经典唱段
重要演出
幕后制作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