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
泉州市鲤城区的街道
泉州西街,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的一条千年古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泉州西街保存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其中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此外还有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风姿独特的古大以及古色古香的木楼群。
泉州西街自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4年~741年)列屋成街,彼时从双门前(今钟楼下)东起,西至西门素景门(今孝感巷口)。到了唐朝末年(公元905年),泉州西街因拓城延伸至今日的甘棠巷口。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年间,西城门(当时称“义成门”)迁移至如今的西街西端与城西环路交叉路口,西街总长得以延伸,至此西街路线基本定型。现今的泉州西街,东起钟楼,西抵城西路,成为泉州市区保存完整的的古街区之一。
历史沿革
西街是泉州市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沧桑巨变。
历史渊源
作为泉州市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西街自唐朝已经“列屋成街”,成街至今已经超过1300年。
史料记载,西街列屋成街始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4-741年),东起双门前(即今钟楼下),西至唐故城西门素景门(即今孝感巷口)。及至唐代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兄弟入据泉州,为了加强防御,于是在泉州城内创筑子城,并且在子城设置四大城门,也就是行春门、肃清门、崇阳门、泉山门。其中,肃清门是当时子城的西门,在今日西街新街和裴巷之间。
公元905年,泉州市刺史王延彬治理泉州时,拓展城区范围,西街因拓城延伸至今日的甘棠巷口。到了五代十国南唐保大年间,平海军节度使留从效对泉州城加重版筑,西城门(彼时称“义成门”)又移到今天的西街西端与城西环路交叉路口,西街总长得到很大的延伸。至此,西街路线基本定型。1923年拓改马路,西街沿街建筑随着时境变迁,逐渐成了现状。
政治
文保单位
有人说,西街的美在于与时间顽抗后留下来的那些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碎片——唐朝聂氏宗祠粉雕,元朝印度教的花纹……可不是,在时光洪流中,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把唐宋以来泉州市众多绚丽多姿的文物胜迹和古厝古塔等一一贯穿起来。细数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无不令泉州人自豪。
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可以细说的宝贝和故事就有一箩筐,无怪乎1960年董必武来泉留下“东西双古塔,南北一条街”的盛誉。这座唐代古刹,莲宫梵宇焕彩流金,刺桐掩映古榕垂荫,自古便居泉州佛教丛林之冠。一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欣然题词:“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晚年曾居寺内弘律故居开元寺尊胜院,留下不少传世经典墨宝;寺内举世闻名的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在明朝8级大地震中巍然屹立,是古城最为突出的城市景观和泉州市的标志,可谓泉州古文化的“镇市之宝”……
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近现代洋楼,西街上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构成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不仅蕴涵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的千年沧桑巨变。
据考古统计显示,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可供开发的古大厝34处、洋楼3处、宗祠1座、古街巷20多条。
文化
品读西街
如果把一个城市看做是一件艺术品,一代代的居民都是它的雕琢者、创作者。城市中总有几条街巷,或文化悠久,或历史事件,或建筑特色,或生活气息,特别赏心悦目,它们成了城市明亮的音符、出彩的景观,令外来游览的客人流连忘返,而邻里百姓茶余饭后谈及,也总有说不完的生动话题。西街之于泉州市,便是这样的一条街道。
1300年的历史,够老的了,实际上,再老的建筑,多数不外数百年。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旧城不断改造的历史,保护每一座古厝每一块砖瓦,显然是不现实的。带客人逛西街,面对那些低矮破旧的店铺,那些农村墟场常见的日杂用品,许多次萌生想法,什么旧城风貌区,拆掉重建吧,这样的形象与著名侨乡、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泉州身份上多不相称。
直到带着冒怀苏先生来西街写生,才改变了我幼稚的观点。
因为知道我喜欢美术,在鲤城宾馆工作的同学小林告知,上海一位画家来泉州市写生,特推荐我当导游。我兴冲冲赶过去见面:整洁的蓝布衣,褪色的大挎包,清面庞,花白头发,像一位退休教师般亲切,他点了点头,微笑中可感受到涵养与慈祥。我一句“冒老师好”刚刚出口,小林立即打断话头说:“他是个聋哑人。”我呆了一下,“叫别人吧,我不懂哑语。”冒先生好像也看出我的态度,微笑中透着一丝无奈。小林建议说,你们可以用纸和笔交流嘛。
天碧蓝,午后的秋阳温暖如春,从南俊巷拐进东街,近处乳白色的钟楼与远处古铜色的双塔同时映入眼帘。冒先生大喜,掏出一条白纸迅速地用铅笔写下几个字递过来,我接过一看,是“太美了”三个字。好像传导了暗示,我也认真地打量起眼前的景物来—虽然市声嘈杂,人车混乱,各类粗细电线、晾晒衣物随意“刻”“画”在街道的两侧,加上占地经营的店铺遮阳伞、三轮车后座飘动的医疗广告,街景一点也不雅观,但红砖白石、古街古塔、多元文化、传统民俗共同散发出的充满自然活力的闽南地区古早味扑面而来。那些专卖碗糕嫩饼上元丸、花包的小摊前,总有一堆人围着,有的品尝味道,有的讨价还价,有的显然是熟人,与老板聊个不停。街上的树木稀少,枝头叶子的颜色披上了浓浓的秋意。冒先生从挎包中取出速写本画了起来,不一会儿,现实中的景物以黑白线条的形式一一呈现出来。我贪婪地注视着老人运笔的一举一动,如同一位偷师的少年学徒,又惊又喜。尽管我也带着速写本子,但还是没有自信拿出来画画。
西菜市场临街路段最为拥挤,可谓车水马龙,好几次,我们都差点被车辆碰撞到。我写了字条,催促冒先生快走,他总是笑笑,脚却站着没动。几个做买卖的小贩凑过身来,想看我们互递着纸条玩的是什么游戏。一个买菜的中年人则对围观者发表评论:“这老头画得挺不错。”
西街最大的魅力自然在开元寺,那才是泉州市旧城这件稀世艺术品上的皇冠。我只好以“时间迟了就进不去”的理由哄冒先生向西挺进。因为以笔代言的不便,我没有介绍黄氏家族捐地建设寺庙的千古传奇,没有解释大雄宝殿为何悬挂“桑莲法界”四个大字,也没有细说泉州湾古船挖掘过程的惊天发现,两座巍峨伟岸的古塔,已经让冒先生无暇他顾了。他的眼睛像是钉上了钉子,久久没有移动过,然后呢,速写本上留下了不只一幅东西塔的倩影。我像书童般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默然无语,听到的只有笔与纸的欢快交响。“古人的智慧,伟大的艺术。”合上速写本,他意犹未尽,在纸条上写了几个字递给我。
夕阳西下,天色由橙红转深灰。离开时,我突然想,让冒先生随便写上几笔作个留念吧。他爽朗地答应了,昏暗中,眯着眼睛对着西塔,在我的本子上画了起来。末了,他写道:“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四日郭培明同志嘱为速写西塔一角,画颇不成,聊此纪念。冒怀苏记于泉州开元寺。”从此,定格了一段难忘的记忆。
送冒怀苏先生回宾馆的路上,他用纸条提醒说,泉州市是个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名城,许多东西要懂得珍惜。他还谈到祖父冒广生与叔辈舒烟对他的影响,前者是近代大学问家,后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夜幕降临,告别匆匆,从此没有再见过冒先生。他回到上海市后,曾经给我寄来自己设计的藏书票,当时我根本不懂藏书票的价值,也记不清把它存放在哪儿了,只是觉得这位长辈和蔼可亲。我真心地希望他有机会再来泉州写生,得到的却是他已经去世的消息,那一年是1997年。
人与人相识,往往是偶然的,与冒怀苏先生仅仅有一面之交,当时的多数细节早已模糊,这些年我才从上海为他举办的纪念活动中陆续知道一些信息,心目中关于他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他生于1927年,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美术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与装帧设计工作,有著述多种。冒先生祖上为元朝皇族,他的夫人左钟娴为左宗棠后裔。冒家深涉文化领域,与无锡钱家三代世交,也因此冒怀苏钱锺书杨绛分别设计了雅致独具的“风雨同舟”、“心心相印”藏书票。中国聋哑人协会前会长戴目读了冒怀苏40万言的《冒鹤亭先生年谱》,称“如同读一部近代史,冒先生学历仅小学,却身残心健,有如此厚重的大手笔,令人惊叹。”2008年,上海市一位青年参观了冒怀苏遗作展后留言:“恨不相逢在世时。”冒先生永远不可能满足我的邀约再访泉州西街了,而一座城市骄人历史存留下来的许多文化景观,却不能等到失去之时才知道它的珍贵。
文物保护
2021年4月,入选福建省持续安排资金支持的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社会
特色建筑
2014年5月,福建省认定公布第一批9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泉州西街榜上有名。
如果说城南片区的聚宝街、青龙巷是古泉州市最繁盛的经贸商圈,那么西街集中展现的则是泉州这座藏宝之城最大的宝藏和最炫的人文荟萃。西街曾是唐宋早期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泉州古城内现有保留最为真实、完整的历史街区。
西街建筑中,除古大厝、近现代骑楼洋楼外,还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处熠生辉。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朝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
比如:南宋宰相曾从龙的府邸在曾井巷内;泉州市登科甲第一人欧阳詹故宅位于甲第巷内;北宋宰相留正连续三朝为相,三朝巷因他而名。西街俊才,尤以明清时最为鼎盛。比如明万历相国李廷机府邸在甘棠巷;著名理学家蔡清故居则位于孝感巷内等;明万历太仆寺少卿杨廷相、广东省提学副使湖广参政陈鸣华两家家族的故居在文魁巷。
老街曾经还有样特色建筑: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和忠孝节义的牌坊。史料记载,清末民初,从西街头到五塔巷口直街中尚存的牌坊有造士坊、多士坊、会魁坊、父子承恩兄弟进士坊、清时名贤解元坊、进士坊、状元坊等。
五塔巷三十五号廖宅,二落五开间,保存完整。两侧头留有走廊,木窗为圆形结构,颇具特色;会通巷五十八号严宅,三落三开间,檐墙有砖雕壁图,有天井和双榉落三间张,面前堂建筑上砖下石,两侧砖壁各开设一个花漏窗,保存尚好。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历史渊源
政治
文保单位
文化
品读西街
文物保护
社会
特色建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