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姬(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Ficedula zanthopygia)是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雄鸟上体大部黑色,眉纹白色,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腰鲜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下体鲜黄色。
雌鸟上体大部橄榄绿色。腰鲜黄色,翅上亦具白斑。下体淡黄绿色。
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
捕食飞行性昆虫。食物主要有天牛科、
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
瓢虫、
象鼻虫、
金花虫科等
鞘翅目昆虫。繁殖于
西伯利亚地区东南部贝加尔湖以南,往东到中国
黑龙江省流域和
乌苏里江流域、
朝鲜和蒙古东部,偶尔出现于
俄罗斯库页岛和
北海道;越冬于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和
苏门答腊岛等地。
形态特征
白眉姬鹟雄鸟前额、头顶、枕、后颈、颈侧、上背、肩黑色,下背和腰鲜黄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两翅亦主要为黑色,内侧中覆羽和大覆羽白色,最内侧第三和第四枚三级飞羽外白色,眉纹白色,下体鲜黄色,尾下覆羽白色。有的胸沾
橙色。
雌鸟上体从额、头顶、头侧、后颈、颈侧一直到背灰
橄榄色,到下背逐渐变为橄榄绿色,腰鲜黄色,两翅橄榄褐色,羽缘橄榄绿色,翅上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内侧中覆羽和大覆羽污白色或白色,内侧第三枚三级飞羽外翈几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斑。尾上覆羽和尾黑色,羽缘沾橄榄绿色,眼先和眼周污白色。下体颏、喉、胸白色或淡黄绿色具灰色羽缘,形成不明显的鳞片状,下胸、上腹和两胁橄榄灰黄色,下腹和尾下覆羽浅黄白色。
幼鸟似雌鸟。雄幼鸟尾上覆羽和尾黑色。头顶微具黑色羽缘,下体污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雄鸟黑色,
雌鸟上嘴褐色,下嘴浅蓝色,脚铅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5克,♀10-13克;体长♂110-136毫米,♀113-130毫米;嘴峰♂9-11.5毫米,♀9-12毫米;翅♂67-76毫米,♀64-71毫米;尾♂42-55毫米,♀42-50毫米;跗♂15-20毫米,♀15-17毫米。(注:♂
雄性;♀
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地带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尤其是河谷与林缘地带有老龄树木的疏林中较常见,也出入于次生林和人工林内,迁徙期间有时也见于居民点附近的小树丛和果园中。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中国、中国香港、
印度尼西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马来西亚、蒙古、
新加坡、
泰国、
越南。旅鸟:
日本、
斯里兰卡。
繁殖于
西伯利亚地区东南部贝加尔湖以南,往东到
黑龙江省流域和
乌苏里江流域、
朝鲜和蒙古东部,偶尔出现于
俄罗斯库页岛和
北海道;越冬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
苏门答腊岛等地。
中国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东北部
大兴安岭、
小兴安岭、
完达山东部、
牡丹江南部、
西老爷岭、
张广才岭、山河屯、
帽儿山,
吉林省东部长白山、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
浑江区、通化、西南部梅河口、
辽源市、
四平市、西部
白城市、中部吉林、
长春市、
敦化市,
辽宁省东部抚顺、本溪、新宾、桓仁、东南部丹东、凤城、南部庄河、大连、东北部昌图、西部义县,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河北,北京,
山西省,
河南省,安徽,
江苏省,
湖南省北部,陕西南部,
四川省东北部
邻水县、
万源市、
城口县、
苍溪县、
南充市、东南部秀山、
南川区、南部宜宾、
屏山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美姑、中部
成都市、
乐山市、
彭州市、
大邑县、
雅安市、
峨眉山市,
贵州省北部
赤水市、遵义、东部江口、中部息峰、都匀(
夏候鸟) ;迁徙期间见于
山东省、
福建省、
江西省、湖南南部、
广东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和
海南岛等地。
生活习性
迁徙
白眉姬鹟在中国
长江以北以及四川和贵州地区主要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地区多为旅鸟。
食性
白眉姬鹟食物主要有天牛科、
拟天牛科成虫、叩头虫、
瓢虫、
象鼻虫、
金花虫等
鞘翅目昆虫,以及
尺蛾科、松鞘蛾、波纹
地老虎美国白灯蛾、
毛虫和其他
鳞翅目幼虫,
早成雏几乎全部以
昆虫幼虫为食。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
捕食飞行性昆虫,捉到昆虫后又落于较高的枝头上。有时也在林下幼树和灌木上活动和觅食。繁殖期间雄鸟常躲藏在大树茂密的树冠层中鸣唱,鸣声清脆、委婉悠扬,其声似‘pi-pi, piaokaopi-pilixiao-ao-, pi-, qiciqilili’或‘cikucikuao-xi’,平时叫声低沉而短促,其声似‘xi,xi,xi’。性胆怯而机警,一遇危险,迅速藏匿。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曾经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该物种应是黄眉姬鹟(Ficedula narcissina)的亚种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独立物种,以此为准。)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在4月下旬5月初即见雌雄鸟相互追逐,雄鸟亦开始鸣叫迁徙。每年4月中下旬开始迁来
中原地区繁殖,到达东北繁殖地多在4月末5月初,秋季于9月上中旬开始南迁,少数迟至9月末还未迁走。晨昏时雄鸟长时间地站在树枝头高声鸣唱,
雌鸟时隐时现活动在附近,在雄鸟周围飞来飞去,或出没于天然
树洞觅找巢位。通常营巢于
阔叶疏林和林缘地带,也营巢于次生林,混交林、果园和人类住宅附近。
巢多置于天然树洞和
啄木鸟科废弃的巢洞中,也在合适的人工巢箱和柴垛缝隙中筑巢。还发现在房舍木柱洞隙和葡萄架横杆的竹筒内营巢。在长白山找到的7巢均筑在
山荆子、
山杨等阔叶树天然树洞中,树胸径14-34厘米,距地高1-7米,营巢树洞洞口最大直径8.5厘米,最小直径3.5厘米,洞口形状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洞深3.6-6.5cm,内垫有草根、草叶和树皮等材料。巢的形状呈碗状,营巢材料随环境而不同,主要由枯草叶、草茎、细根、树皮、
青苔、树叶、树皮等材料构成,在
四川省也用竹叶。巢的大小为外径9-13厘米,内径5-7厘米,巢高5-9厘米,深2-6厘米。营巢活动主要由
雌鸟承担,但雄鸟亦参与部分营巢活动。
巢筑好后第二天即开始产卵,每天产1枚卵,多在早晨产出。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7枚,以5-6枚较多。卵呈椭圆形。污白色、粉黄色或乳白色,具红褐色或橘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常形成一圆环状。卵的大小为15.0-19.0毫米×11.8-14.5毫米,平均17.8毫米×13.5毫米,重1.5-2克。最早产卵日期在长白山见于5月21日,5月末至6月初为产卵高峰,少数迟至6月30才开始产卵。产出最后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主要由
雌鸟承担,雄鸟多在巢附近警戒,或许偶尔也参与孵卵,孵化期13天。据13巢的统计,孵化率达94.3%。
早成雏晚成性,刚孵出时雏鸟赤裸无羽,全身桔黄色,仅具几撮灰色绒羽,雌雄
亲鸟共同育雏。刚孵出的最初两天,雄鸟喂食次数多,雌鸟多在巢中暖雏,以后雌鸟亦积极参与觅食育雏活动。雏鸟生长迅速,3日龄飞羽羽鞘开始长出;5日龄睁眼,飞羽羽鞘先端变黄,颈、胸两侧和翅覆羽羽鞘均开始长出;6日龄胸两侧羽轴破鞘,呈黄白色,尾羽羽鞘亦出现;7-8日龄飞羽被鞘;9-10日龄全身已被羽毛覆盖;11-12日龄羽毛已丰满,羽毛颜色似成体
雌鸟,已具短距离飞翔能力;13日龄已离巢,或许此时的离巢由于观察干扰所致;如无干扰,或许还能在巢中停留几天,由此估计留巢期12-15天。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白眉姬鹟是中国夏季常见的一种森林鸟类,不仅羽色艳丽,鸣声婉转悠扬,而且全以昆虫为食,是重要的森林
益鸟,在森林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种群数量较丰富,在长白山的调查,每小时遇见率在次生林为2.4只,在阔叶林为2只。
保护措施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