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斯诺》是一部2000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
剧情,由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宋江波和
王学新执导,李超编剧。影片改编自《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讲述了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王霙饰)和年轻的医学博士
马海德(古月饰)突破重重阻挠,冒着生命危险来到
延安市,亲身经历红都保安,深入采访
中国工农红军和当地群众。在长达四个多月的采访中,斯诺与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约翰·嘉德那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影片主要展现了毛泽东与斯诺之间感人至深的友情故事。2022年8月22日,《毛泽东与斯诺》在第十七届
中国长春电影节展映。
1935年夏天,为揭开层层迷雾之中的“红色中国”的内幕,美国记者
埃德加·斯诺和好友年轻的医学博士马海德马突破封锁来到延安。在长达四个多月的深入采访中,斯诺不仅对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
乐观主义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也和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质朴的作风、诙谐的谈吐、渊博的学识、宽大的胸怀和对
中原地区及世界历史的未来洞见,令斯诺着迷、折服。斯诺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认真求实的精神,也使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深深感动。出于记者的良知,斯诺在回到
北平市后,不顾
中国国民党当局的威胁恐吓,在记者招待人和各种报告会上,在新闻纪录电影的放映会上,向世人披露了
中国工农红军的真相,揭示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以及他们所以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他还在夫人海伦的协助下,撰写了著名的《
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使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真切地了解了尚处于弱小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曙光。1939年,
埃德加·斯诺再次来到
延安市,并见到了已在中国扎根的
马海德医生。建国后,斯诺应毛泽东之邀,第三次来中国,宣传新中国的变化,为中美建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然而,就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前两天,斯诺因病去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他生前一直致力于沟通中美的关系,却未能看到中美两国领导人跨越大洋历史性握手的那一刻。毛泽东得知消息,热泪涌流,他不顾大病初愈,遥望西北方天际,回忆着他们两人几十年纯洁真挚的友谊。依照斯诺生前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他无比热爱、深深眷恋的第二故乡--中国,安放在他曾执教的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盛开的
金光菊,摆放在
埃德加·斯诺的碑铭旁边,墓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
2.该片拍摄时,经费紧张,剧组没有房车,演员们要自已照顾自已。于是穆萨每天背上一个特大号的登山包,约翰拎上两个特大号的
塑料袋,穆萨和约翰每天都把第二天要拍的内容制作成英双对照的卡片。
该片采用以现实框架与历史回顾交织进行的“平行线”手法。一条主线辉映着两个伟人之间的友谊开始、发展和高潮的过程,一条辅线写照
埃德加·斯诺晚年生活,使观众在两个时期的对比中不断感受到心灵的撞击,不由得为情所动(人民日报网评)。
该片是中国影人成功表现领袖人物的鸿篇新作,是歌颂中美人民友谊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精彩篇章。《毛泽东与斯诺》透过峥嵘的历史风云,如诗如画地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绵绵35载的交往和友谊,充满激情地展现了他们相识、相知、相通、相助的心理历程;沤歌了毛泽东与斯诺献身于中国人民独立自由和世界反
法西斯主义斗争伟大业绩,《毛泽东与斯诺》浓墨重彩刻画人物,全篇布局充盈纪实风采;历史回眸,激情荡它气势恢宏,凝重、深沉,却又是如此细腻抒情,感人肺腑。(
新华网评)。
该片突破描写伟人的程式,注重于细微处折射伟人内心的变化。影片中毛主席为农民减轻交粮负担、飞马探望
中国工农红军伤员、红军某干部枪杀无辜妇女被处死刑等小故事、小插曲,于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中展现了伟人的友情、亲情、夫妻情、同志情(人民评)。
该片大多放弃了直接描绘壮阔的革命斗争场面,而是从与普通人生存空间、情感世界更为接近的地方落笔,描写伟人的亲情、爱情、友谊,与老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
中国中央电视台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