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1918-2006),男,1918年7月1日出生,
河北省徐水区人。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中纪委委员,第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1938年到山西
民族革命大学学习,1939年作为《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报道
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在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晋冀豫日报编辑、记者。
抗日战争期间,他撰写《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敌后三月》、《歼敌老虎嘴》等通讯和文章,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映
太行山根据地军民抗击
日寇的战斗生活。
1945年6月至1946年4月,任太行新华日报通讯部副部长。1948年,党中央决定将华北《
人民日报》改建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他参与创建工作,历任
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农村工作部主任、编委会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太行新华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社北平分社、华北人民日报工作,历任通讯部副部长、采访科科长、编辑科科长、编辑主任、采访部部长。
解放战争期间,他采写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真理的胜利》等报道,愤怒谴责
中国国民党给黄泛区人民造成的灾难,热情歌颂晋冀鲁豫军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他参与组织了
开国大典前后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他发表的《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等记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系列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名篇。
朝鲜战争爆发后,李庄担任中英法三国记者组成的朝鲜战地国际记者团领队,深入朝鲜战场第一线。多次出入汉城和
朝鲜半岛南部采访,是中国新闻工作者
抗美援朝战争战地采访第一人。他先后发表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复仇的火焰》等大量新闻和通讯作品。
从1948年参与人民日报的创建到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庄对人民日报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兢兢业业;在新闻理论方面,他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他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新闻工作的灵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独立思考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等深刻论断,让今天的新闻工作者受益匪浅。2004年结集出版的《李庄文集》,被许多新闻界后辈称为“不见面的老师,不握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