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
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晓庄(曾用名:庄冬莺),女,1933年出生于浙江奉化裘村镇曹村,著名摄影家。曾就读于曹溪小学、奉化区中泰清分部。1949年3月参加浙东四明山区游击纵队,在政治部文工队当队员。1950年3月从事摄影工作,在人民解放军22军麓水报社任摄影员。1952年9月转业到《新华日报》任摄影记者。1980年3月调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工作,先后任摄影组长、《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主编。1957年参加中国摄影学会,曾任四届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并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4年3月离休。1996年12月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荣誉杯。其摄影作品集有《瞬间的回忆》等。
人物生平
晓庄出生在浙江奉化(这也是蒋介石的老家)。晓庄所在的家庭,在当地是大户,祖父吕振羽孙中山一起革命,蒋介石称他为老师。她记得祖父去世时,蒋介石还派人送来牌匾和钱。她的父亲曾任中国国民党区长,叔父是国民党部队少将。这样的大户人家,却十分重男轻女。认为生女儿是“赔钱货”。所以,即使家里的佣人很多,但女孩儿长大一点,也就让她们学做家务,不再花钱让其读书。晓庄读完初中,家里就不让再念了。但姐妹们之间感情很好。家里不支持晓庄上学后,在小学当教员的二姐就开始资助她上杭州师范学校(当时的师范院校不要学费)。
解放前夕,形势紧张。已经是地下党的二姐先期撤离,把还不懂事的妹妹托付给游击队的其他同志,带上晓庄走!晓庄那时才十六岁啊,什么都不懂,就参加了浙东四明山区游击队。而后,她的父亲随叔父逃去了台湾。
一边是中国国民党,一边是共产党。家庭内部分成两大派!在解放后的30年里,这对晓庄是多么大的一个帽子:成份不好!为划清界线,站稳阶级立场,以至于五十年代初,父亲在台湾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朋友,给晓庄上海市的邻居寄了一笔钱给她母亲(不敢直接汇款,怕这海外关系牵连母女),但那时母女哪敢收下阿?不但没收下,还把这汇款单的事情如实报告《新华日报》领导,并最终退回了汇款。即使这样,也是徒劳。“成份不好”,有“海外关系”的大帽子一直重重扣在她们头上……。为了家庭出身问题,也曾连累到她的子女,在部队入党、提干都受到影响。
再加上从小重男轻女的家庭氛围,这两点让晓庄在政治上一直很压抑,但她也很好强。她常暗下决心,要像男性一样,凡是男同胞能干的事情,她也一定努力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主要作品
2003年 《瞬间的回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 《文革岁月》 (由中国书局出版)
2004年10月 百年影像画廊举办《文革岁月》摄影作品展览
2008年9月 由菊香书屋文化艺术机构在北京举办了《激情岁月---晓庄摄影作品展》
2009年8月 应杭州市摄影家协会邀请来到杭州举办“晓庄《激情岁月》幻灯摄影座谈会”
2010年7月“与新中国同步——奉化区籍摄影家晓庄从影60年回顾展”在奉化溪口开幕
人物轶事
火热的春天
晓庄,并不是她的真名,她的原名叫庄冬莺。“因为我出生在冬天,我们家里姐姐妹妹名字里都有莺字。”那是1933年的冬天,晓庄降生在奉化曹村。那个年代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都是在舞动的红旗下逐渐成熟的,他们的生命执着于火热的理想。
16岁,晓庄参军了。由于年龄太小,她被安排在政治部文工队,随着解放大军南下,文工队被改编,晓庄成为人民解放军第22军政治部文工团的一名文艺兵。1950年3月的一天,晓庄生命中第一个摄影春天来临了——军宣传部长来到文工团,要为军报物色一个女孩学暗房,幸运的晓庄被选中了。在17岁的时候,她第一次好奇地抚摸到了照相机,谁知道,这一摸就整整50年没有放下。
启蒙老师是照相馆学徒出身,他把在师傅那儿学的一点本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晓庄。
“当时的暗房就是老百姓的八仙桌,桌子上面蒙了被子,几个角都蒙起来,人钻在里头。当时也没有红灯绿灯,都不能看的。也没有电,什么都没有。”晓庄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为了解决照明问题,师傅教晓庄点上一支烟,借助烟头的红光看底片。“抽一支烟,烟抽了以后从底片正反两面看,两面有影子,显影就够了。”
为了在烟头点亮的一瞬间看个清楚,每次得狠狠地吸一口。还是个小丫头的晓庄,有时被熏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就让外面的人帮忙,在桌子外面点好烟,等需要的时候,把香烟递进来。如此下来,每次都折腾得够呛。
“1950年五四青年节,当时组织团员搞比赛打篮球。打篮球的动作蛮快的,但是我相机的速度是慢的。所以,人跳起来是照对了,但篮球是扁的了。”在这张《篮球比赛》的照片上,记者看见一个跳起的运动员,他的左侧有一个空中飞行的篮球——不过是扁的。但这次机会让晓庄骄傲了一回,因为其他女孩还不能学习摄影,晓庄也从这次经历中获得了“晓庄”这个称谓。谁知道,几十年后,这个名字,竟然成为新中国历史上一位响当当的女摄影师的名字。
辉煌的春天
年纪轻轻的晓庄在懵懂中开始步入摄影世界。1952年,她所热爱的摄影事业,向她发出了更为热情的邀请——她被调入《新华日报》当一名专业摄影记者。一个是涉世未深的小丫头,一个是著名的大报。当仍然身穿旧军装的晓庄出现在《新华日报》人事部时,一位女同志疑惑地看着她:“向部队要摄影记者,怎么来的是个小丫头?”
可是,正是这个小丫头,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三十年里,三十年如一日地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新中国的历史:《苏联专家在麻田》、《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专业户进城》、《利国铁矿爆破》、《蚕茧丰收》、《踏碎银波》、《细筛新谷》……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永远占据了人们心头最柔软的部分,尤其看见当时的照片,一旦触动,感触尤深。如今,这些老照片被晓庄一一收藏起来,它们各自将那个年代的故事永远地定格在瞬间的影像中了。
晓庄最紧张的一次经历,是长江大桥通车的一次拍摄。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在即,报社要出画刊。晓庄被派前往执行拍摄任务。
由于摄影设备的局限,无法将火车、汽车和轮船拍在一张照片里。为了寻找有利拍摄位置,记者们爬绳梯上桥头堡。男记者们爬得很快,而晓庄在爬上去的时候,差点掉进了长江。“绳梯软晃晃的,我一只脚忽然踩空了,幸亏后面拉了一把,不然我就掉下去了。”那段经历让晓庄铭记南京长江大桥的南桥头堡,至今,路过那里还心有余悸,但她仍然会开玩笑地说:“要是掉下去,我就当英雄了。”
作为一名摄影师,最亲的莫过于手中的相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拍摄下如此大量珍贵历史照片的晓庄,并没有拥有最先进的摄影设备,甚至闪光灯也是看见国外记者用后,经过争取,才获得一个国产的闪光灯。
在新华日报地下仓库里,晓庄找到了当年的“老战友”们——像大电灯泡一样笨重的闪光灯:大多已经褪去了颜色,有的甚至缺了一个口。晓庄很熟悉它们,指着“电灯泡”下的一个长柄向记者介绍说:“这里用三节电池。”然后,指着长柄的下端:“这个插起来,连着相机……”
虽然拿在手里很笨重,但这些“电灯泡”在当年是并非人人都认识的稀有之物,在晓庄的摄影生涯里,它们有几次在采访外宾或国家领导人的现场意外爆炸。
“像放大鞭炮一样,锡纸满场飞。”老人回忆道。
如今,老人提到这段往事时,只朴实地说:“用相机记录新中国50年变迁,我觉得我还做了些事儿。”
三峡的春天
很难有人想象,当一个人活到60岁了,还能迎来事业上的又一个春天。晓庄就是这样,在即将年入花甲之时,身患骨刺和静脉曲张之痛的她却没有放弃对摄影的追求,她继续记录着新中国又一段历史——《中国三峡》。
1992年8月,江苏省出版总社、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人民出版社、《光与影》摄影艺术杂志编辑部共同承担了《中国三峡》这本画册的组织编辑任务。这本画册要求集艺术性、权威性、资料性于一体。因此,它的拍摄任务是很繁重而细致的。即将进入人生第60个春秋的晓庄,成为这次活动的核心人物。
那一年,晓庄59岁,时任《光与影》杂志主编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摄影组组长。由于晓庄结识了很多摄影界朋友,在号召了几十个摄影师之后,晓庄再一次挑战生命和事业的春天的旅程开始了。
“在三峡,我们女同志是非常不方便的。水经常喝不到。我们也不敢喝水,找厕所特别困难。”晓庄回忆起拍摄神女峰、寄住在青石镇的那段时光时说:“山上水紧张,电也没有,似乎时光倒流,又回到了‘上山下乡’的年代。和我同行的杨健是南大历史系的学生,刚参加工作不久,她从来没下过乡,胆子小得不得了。”
“她想上厕所就说,‘晓老师,后面厕所我不敢去,你陪我去吧。’我就陪她去,刚推开厕所虚掩的门,突然一只猪一声大嚎,伸出两只脚,把小姑娘吓得直往回跑。我赶紧把门关上,心里一阵‘扑通’乱跳。”
虽然条件艰苦,但晓庄和同行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放弃对三峡历史的记录。为了拍摄到最佳景观,他们甚至夜探白帝城。尽管腿部患有骨刺和静脉曲张,晓庄老人硬是拄着拐杖,磕磕绊绊地走完了依斗门的500多个台阶。一夜等候过去了,第二天瞿塘峡浮动起朵朵白云。晓庄忘记了劳累,也顾不上不争气的腿,只是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下一幅幅美景。
凝聚了晓庄等一大群摄影家心血的大型画册《中国三峡》,获得了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晓庄带着孩子般的笑容说:“我觉得能拍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最大的满足,真的。”
重生的春天
晓庄,即便到了晚年还在一直积极地延续着她的青春、她的梦想。
1996年,一次无情的遭遇重重地打击了她:在周庄参加一次摄影活动时,她遭遇了车祸,两条腿有三处骨折,连续两年躺在病床上不能起来。
“撞得很厉害,医生说我站不起来了。手术也没做好。”可是谁能想到,两年以后,就在1998年,她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坚持锻炼,竟然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1998年的春天,长期卧床后的晓庄就迫不及待地拄着拐杖继续她的摄影生涯了。春天,晓庄的生命有了转机,而她的艺术生命也延续了下去,晓庄摄影生涯中又一个春天来到了。这些常人不敢想象的事,一个年逾花甲的女摄影家全部做到了。
1998年春天,晓庄大病初愈。震动摄影界的《残荷》、《撒网》、《雾中渔船》、《玉龙雪山》等等,都是她拄着拐杖或者卧在汽车里进行拍摄的。
1999年初,晓庄去浙江丽水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摄影中国艺术节。同年,她又去了昆明市采风,在车上拍摄。2000年6月,应部队老战友的邀请,去了大西北。2001年6月,去了井冈山市婺源县;8月,去了北戴河区山海关区
从一部德国徕卡开始,晓庄开始用影像记录大时代的变迁,同时,也不放弃对艺术小品创作的追求。
70多年过来了,当年那个幸运的小女孩变成了新中国著名女摄影家,这一过程中,晓庄的生命里一直充满春天的气息。两年前,她买了电脑和扫描仪、打印机,70岁的老人,像个小学生似的,一切从头学起,将数以万计的底片整理、输入电脑。2003年,一本浓缩了晓庄一生摄影作品精华的画册——《瞬间的回忆》出版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作品
人物轶事
火热的春天
辉煌的春天
三峡的春天
重生的春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