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绢
芥川龙之介著短篇小说
《手绢》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用极其隐晦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武士道精神的讽刺。
故事讲述了大学教授接待一位学生的母亲,学生的母亲来告诉教授学生已经生病死亡,但是大学教授却看到母亲的痛苦可能是一种演技而心中感到不快。
内容简介
《手绢》讲述的是一个夏季的午后,大学教授长谷川谨造在家中接待了一位学生的母亲,得知学生由于生病已经死去。母亲在讲述过程中表面上没有痛苦,但桌子下的手绢几乎被拧碎了。这让长谷川如是闲感到高兴,因为这正是他心中的武士道。“日本文明在最近的五十年里,在精神方面,却几乎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倒不如说是倒退了,只有依靠日本固有的武士道。”
小说本该结尾却来个180度大转弯,续上了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一段话:“在我年轻的时候,人们对我讲过海贝尔克夫人的,可能是来自巴黎的手绢的故事。那是脸上浮着微笑,两手却把手绢一撕两半的双重演技。我们现在把这个叫派头。”先生于是“不快地晃了三两下脑袋,开始紧紧地凝视着画着秋天花草的明亮的歧阜灯笼……”
创作背景
芥川在发表《手绢》的前五年,日本极权主义主义者以社会主义想暗杀天皇为借口,制造了1911年的所谓的“大逆事件”,杀害了以幸德秋水为首的社会主义者,严密地控制了舆论。日本被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危机之中,在这种形式下,许多作家欲言不能,只好采取避开敏感的主题进行创作的态度。然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手绢》其主题是直刺当时日本政府,大肆宣扬已经变味的不伦不类的武士道,并将其强制到每一个日本人身上,这样,他不得不采取迂回的方法含蓄地对这一现象给予讽刺。
芥川给友人秦丰吉的明信片上提及,《手绢》是以新渡户稻造为原型的小说,在《明日道德》一文中,芥川明确表示了对这位高中校长兼伦理课老师观点的否定。芥川听了新渡户稻造的课之后,非常气愤,愤怒情绪持续了四、五年,这种排斥延续到《手绢》这部小说中。
作品鉴赏
综观全文可以看到,长谷川如是闲在文中的表情一共有五次变化。第一次是当他看到客人西山笃子时“出乎预料”;第二次是在听到西山笃子谈到儿子去世的消息时“猛然吃了一惊”;第三次是看到西山笃子平静的微笑时“觉得很奇怪”;第四次是发现西山笃子几乎撕碎的手绢后“脸上露出的多少带点戏剧味道的、好象有点夸张的、极其复杂的表情”。同时“好象看到了晃眼的东西”“稍微有点做作地转过脸去”;最后一次就是文章结束的时候,长谷川从满意中变成“不快地晃了三两次脑袋”。
四次表情变化的原因都是由客人西山笃子所引起的,其中,长谷川如是闲的一喜一悲都源于西山笃子的“微笑”。微笑让他“疑惑”,微笑让他“满意”,同时微笑又让他“不满”。这个“微笑”隐含了什么?
芥川在文中没有回答,他仅仅给了我们一个暗示,那就是在长谷川看到西山笃子几乎撕碎手绢后“好象看到了晃眼的东西……在那明朗愉快的脸上仍然充满了无限的微笑”这句话里的“晃眼的东西”。这个“晃眼的东西”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文字后面小说出现了两排字空间的隔行,然后才写晚饭以后的事情。这个隔行不应是排版问题,而是芥川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思考的空间。看小说的结构,小说可分为四个场景:
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首尾呼应,主人公从家中的廊下出场最后又回到家中的廊下。但在会客的过程,却从整装见客、与客谈话,直接到达晚饭以后,其间出现了一个与客道别的“空白”。这个“空白”就在芥川的两排字的隔行中,是微笑的空白,是晃眼的东西。
“送客的空白”隐藏了“晃眼的东西”,这是解答小说的核心。试想送客,长谷川如是闲由于之前已经注意到西山笃子的手绢,他一定会暗地里再次观察西山笃子的手绢。这个时候,我们虽不清楚手绢是仍然在西山笃子的手里还是被放进衣袖里,但根据先生晚饭后最后不快地回忆的情景,可以推测,西山笃子临走时,不管是收回手绢还是继续紧握,当她察觉到先生在观察她的手绢时,表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并且这个变化是让先生感到不快的不自然的变化。因为它晃眼。如果是由于丧子之痛而表现出的痛苦的表情不会不自然。由于长谷川如是闲已经明白了西山笃子脸上明朗的微笑,所以也不会感到不自然。所以说,这个不自然的表情一定就是徘徊在微笑与痛苦之间的一种异样的神情。此外,这个表情的发生是在西山笃子察觉到长谷川如是闲观察她的手绢时,那么,这个表情反映出的是西山笃子对手绢的一种期待。这个期待是在微笑中的痛苦和痛苦中微笑里完成的。这个微笑包含的就是长谷川送别时看手绢的那一眼,那一眼是西山笃子的全部心情。这个心情就是长谷川如是闲不满的原因,因为它破坏了武士道的精神。
手绢的两次出现,表明芥川自在突出手绢的象征性。它象征的是和日本武士道完全相反的,“那是脸上浮着微笑。两手却把手绢一撕两半的双重技巧。我们现在把这个叫派头”的西方虚伪的象征。
武士道是日本特有的如樱花一样的精神支柱,但当西方文明进入以后,武士道的“克己”变成了虚伪,它已经不是为了不让别人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悲伤的初衷的“克己”,而成刚好相反的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情却又故作姿态的一种丑恶、虚伪的“派头”。这是长谷川如是闲不快的原因。
对这一现象,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中给了深刻、含蓄的讽刺。他批判这种不伦不类的虚伪的“武士道”因为它就像“夹杂着大量的水,而且大多是泥坑里的水。”污染了社会。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城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南京市芜湖市、汉口、洞庭湖长沙市郑州市洛阳市、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参考资料
芥川龙之介.易文网.2014-12-1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