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阳川
济南“南山三川”之一
锦阳川,又称南川,是济南市“南山三川”之一,也是玉符河第二大支流、是“南山三川”中流域面积、流量与长度仅次于锦绣川的河流。
锦阳川之水源于长城岭之阴的长峪,流向东北方向,经过黄巢水库,又经窝铺村东折转西北而行,流经柳埠镇,与东北峪的桃科之水汇合,后与城之水及西南峪之水汇合,注入卧虎山水库。川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2平方公里。
锦阳川川流于济南南部山区的高山峡谷之间,汇聚了各路泉水。泉水水质优良,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水源,也为锦阳川增光添色,下渗后亦成为济南泉群的水源之一。
2020年2月,为感谢全国医护人员的坚守奉献,自疫情结束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景区对全国持有医务相关证件的医务工作者实行免费开放优惠政策。
流域概况
锦阳川 位于柳埠镇、仲宫镇,又名南川区。源于柳埠长城岭下的窝铺峪,从长峪向东北经黄巢、于科、龙王崖至窝铺,经岱密庵、,到柳埠,与发源于长城岭经簸箕掌、桃科、涝峪、龙门庄方向来的东北峪之水和源于卧龙池、柏树崖南来的亓城峪水以及从柴家庄经泥淤泉、阎家河、田家庄来的西南峪之水四水相会柳埠成川。最后流入卧虎山水库。河槽宽50~220米,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181.9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
水帘峡
水帘峡风景区,国家AAAA级标准景区,位于济南南部山区柳埠街道。占地面积6000余亩,济南市第一高峰云梯山和第一大峡谷九十九峡皆坐落于此。高山深峡成就了泉城第一大瀑布群,石画天成造就了济南唯一泰山石画园。神泉圣水铸就了“泉城之巅,趵突之源”的美誉。飞瀑成群、树木葱郁,是山东省第一桃花水母发现地,被誉为泉城原始植被保存最好的原生态风景区。
四门塔
四门塔,位于山东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东北方4公里处,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朝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庭阁式石塔。四门塔原属神通寺,该寺始建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是山东境内最早的寺庙,后来庙宇毁于清末大火,剩下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佛教遗址。
四门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石结构佛教塔,全以青石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单层庭阁式石塔,也是现存最早的亭式塔。位于中国大陆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街道东北方4公里神通寺处。建于隋大业七年(611),距今已有1400年了。四门塔全用灰青色石料砌成,每边面宽7.4米,高度略同面宽,四面各开一圆券门。塔内中心有大石柱,柱四面各有石佛像,绕柱一周为回廊。塔檐用五层石条叠涩砌成,轮廓内凹。最上须弥座四角置“蕉叶”,正中置覆钵和五重相轮及宝珠组成的塔刹,也全是石刻。塔总高15.4米。四门塔很重视轮廓和比例的推敲及繁简对比,艺术价值较高。如檐下的内凹和屋面的优美凹曲给方正刚劲的石塔增加了柔曲的意味;塔门甚小,正确地显示了塔的实际尺度;塔刹形象丰富,给全塔简洁而质朴的风格增添了一些趣味。原四门塔属于一处寺庙附近,但该寺庙在近代一场大火中基本焚毁,只剩下部分遗址。
九顶塔
九顶塔位于济南灵山九塔寺内,建于唐朝,高13.3米,基呈八角形,单层砖塔,为水磨对缝砌筑而成。檐叠涩向外挑出17层,又叠收进16层,基、身、檐均呈凹形曲线,异常柔和。塔的刹部结构处理奇异,在塔檐上端各隅角处,筑有方形3层小塔8座,高2.84米,中央筑有中心塔,高5.33米,形塔林式塔顶,故名九顶塔。塔身南面距地高3.1米处,辟一拱门,内为佛室,室内雕一佛工罗汉,并有残存壁画。该塔造型华美,国内罕见,日本出版《世界美术全集》称该塔:“匠意纵横,构筑奇异,其它无能及”。
九顶塔位于柳埠南灵鹫山阳九塔寺遗址。该寺位于山腰,相传为唐初名将秦琼为纪念其母亲所建,塔有九顶,取一言九鼎之意。本世纪40年代末已荒废,现尚存九顶塔、观音殿灵鹫山造像及明清石碑7通。九顶塔高13.3米,塔身用水磨砖对缝砌成,单层八角,各面皆成凹形曲线,造型规则而又具流动之感。塔身至檐顶,迭涩向外排出17层,收16层,形成八角平座。平座之上各隅均筑高2.84米的3层迭涩挑檐方形小塔1座,正中筑一同样小塔,约高5.3米,高出8座小塔之上。九塔形成塔林之势,主次分明,和谐有致。小塔各层又均凿佛龛,重檐覆,覆钵相轮。整座塔构筑奇异,精巧玲珑,堪称一绝。塔身的南面壁有佛室,内有石雕佛像1尊,胁侍2个。佛像高1.2米,而坐,面额丰圆,螺形发髻,外著双肩下重的袈裟,下为束腰佛座,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佛室四壁还绘有天王、佛像等壁画,黑绿相间,面像生动。室顶饰以天花藻井,虽有残损,仍不失当年的神采。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后悬崖上有唐摩崖造像3处,计1758像,雕凿精美,具有盛唐风格。九塔寺现存观音堂1座,堂内墙壁上残存着清末民初的壁画。观音堂前有古柏2株,传为尉迟敬德所植。
国家森林公园
山东药乡国家森林公园是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的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济南市南郊,距市区33公里,距泰山主峰8公里。公园总面积1233公顷,处在植被完好的群山环抱之中。由于平均海拔和浩瀚林海的共同作用,园内夏季最高气温比济南市区低8-10℃,负氧离子含量是市区的380倍,形成了济南近郊的一座天然氧吧,是山东省内陆集游览、观光、避暑、度假、科研、教学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药乡”以盛产药用植物而得名,孙思邈曾在此种药、采药。这里除有被誉为泰山四大名药的何首乌、紫草四叶参黄精外,还有泰山赤灵芝、串地龙冬虫夏草图等名贵药材180余种,是一处得天独厚的健身祛病疗养的天然圣地。漫步园内,置身浩浩林海,绵延跌宕,瀚瀚丛林,古木参天,树种繁多,松涛和鸣;山高谷幽,层峦叠嶂,云山雾海,幽壑潜蛟。近看巍峨树冠,浓荫匝地,流泉飞瀑,鸟语花香,奇花异草,相互辉映。
登临山颠,北可俯视古齐国故地风貌,南可鸟瞰古鲁国遗景。巍巍齐长城遗址,秉承煌煌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沧桑,瓦岗斋景区,演绎着可歌可泣的齐鲁草莽风云。窦建德的马刨泉,孙思邈药王庙秦汉大型祭奠建筑,古人祭天的秋千台……遗迹斑斑,清峰埂埂,构成了山东药乡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道道奇观胜景,吸引着古今中外游客,文人捧袂,志士扼腕,感怀神往,留连忘返。长白山天池景区位于海拔720米以上,是山东省内陆最高的一座天然蓄水池,故称之为天池。相传在远古时期此处是一清泉,祥云紫雾直通天河,是九天仙女下凡的必经之路。
天池景区四面环秀峰之山,天池水质天然清澈,满池碧水流光溢彩,有诗赞曰:风吹池水层层涟,岸间苍松株株青,深山陡涧现幽兰,更有萧萧几点寒。相传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曾在此修炼,采混元之气,纳日月之光,吸药乡百药之精华,最后得玉皇大帝钦封,终列仙班。
景区内有落叶归根、龙门溪鸣、神泉、东方琉璃大日如来、伏虎罗汉、鲤鱼跳龙门、九女湾等著名自然景观。
流域内泉池
流域内现有主要泉池39处,史料记载而现状不详或已湮塞者8处。其中龙门泉、染池泉、汝泉、龙居泉、苦苣泉熨斗泉、都泉名列金朝《名泉碑》。
龙潭
位于柳埠镇龙王崖村西,为锦阳川源头之一。在被称作“龙王崖”的山崖下,约百米长的地段上分列3个天然石潭:有的形如铁锅,清澈见底,有的状似瓷坛,幽深莫测,统称“三龙潭”。当地人又称其为“仙龙潭”。1956~1958年,在龙潭处筑土坝蓄水,称“三龙潭水库”。70年代,改建成浆砌石拱坝,坝长127.8米,高48米,形成容量520多万立方米,水面广阔的水库,易名为“黄巢水库”,龙潭即被湮没在水库坝下。相传,唐朝黄巢起义军曾在此驻扎。今水库大坝南首关山脚下,立有历城区人民政府《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文物保护单位碑刻。其东南为白于山
黄路泉
在柳埠镇黄路泉村西侧路旁。此路昔日为通往黄巢村交战顶的要道。相传当年黄巢起义军到交战顶作战时路经此泉,故名。水自和尚帽山的东山根岩洞流出,汇于长方形水池,尔后沿输水管道流入各家各户,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盛水季节,泉水沿山漫流,被积于以石坝顺势拦截而成的8个水塘之中。这8个水塘高低错落,以水相连,宛若8颗翡翠,镶嵌于山村。塘边,芦苇丛生,沟渠纵横,引水灌溉果木田禾。
赵家三泉
在柳埠镇赵家村南侧山岭下,东西向有3个泉池,形状各异,深度相近,水势甚小,但常年不竭,供村民生活用水。
水帘洞泉
在柳埠镇簸箕掌村东,梯子山西北山涧内。两块巨大泰山花岗岩石塌于山涧,搭架成南北并列的两个石洞,洞深七八米,高、宽各约3米,泉水即常年不息地分别从两洞深处涌出,在洞口汇合,顺山涧哗哗流淌,穿过一飞架于山涧之上的石拱小桥,在距源头三四十米处的高大岩石顶端跌落下来,形成水帘。水帘掩隐之处又有一洞,亦由巨石搭成,深约5米,构成“水帘洞”的奇妙景观。故当地百姓以此称呼该泉。泉水过水帘洞后,沿涧或湍激或潺,注入簸箕掌水库,为锦阳川源头之一。泉周岩崖峭拔,怪石嶙峋,花木丛生,林茂谷幽。向东南仰视,梯子山巍峨耸立,犹如泰山压顶;西北望,河南省跑马岭地质公园逶迤连绵,宛若巨龙伏卧。
安子沟泉
在水帘泉北,簸箕掌水库东北安子峪口。水自山峪冲积岩石缝中涌出,四季长流,沿山峪下泻,汇入水库。泉出露处形成一自然水洼,灰白色的岩石上生满青苔朱砂状斑迹,或翠绿,或赤红,或桔黄,五彩斑斓,泉水犹如色染。
独孤泉
晏璧将其着录于《七十二泉诗》。晚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亦收录。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俱载,称“在天麻岭下,北流入锦阳川”。今况不明。
枪杆泉
清代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泉在今柳埠镇桃科水库坝东约200米,锦阳川北岸崖下。水自砾石缝涌出,汇积为一狭长的自然水湾,而后顺势飞流直下,泻入锦阳川,汇于桃科水库。此泉水势颇佳,四季涌流,有灌溉之利。明、清《历城县志》称其“泉飞滋圃,为龙门(峪)诸泉之冠”,至今亦然。
龙门泉
在柳埠镇龙门村东。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和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传此泉形如半掩的洞门,内藏龙状巨石而得名。池形多变,广数亩,人称龙门湾。1958年在泉北筑坝蓄水,建龙门水库,泉湮于水库中。
染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元《齐乘》称在“龙门东”,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在神通寺东,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神通寺龙门泉东”。今当地百姓已不知此泉。据调查,在今龙门村东侧龙门水库桥下被称为“六沟地”的堰根处,过去曾有一泉,是否即为染池泉,不详。1958年修建龙门水库时,此泉湮于水库中。
枯泉
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俱载,称“在桃科岭南,流入锦阳川。”今址不详。疑旧志记载有误,此泉即是锦绣川流域的桃花岭南之“哭泉”。桃花岭后西北,即为港沟镇桃科村。
石窑泉
在柳埠镇石窑村东,燕子台水库坝下。原为长、深各3米左右的石垒方池,水质甘美,常流不竭。1992年在池底装地下管道,引水进村入户,供村民饮用,池亦被棚盖。此泉地处河南省跑马岭地质公园西,泉东侧为石窑寺遗址。该村东北侧也有一泉,石井池,直径1米,深五六米,常年不涸,供村民饮用。
苦梨泉
在柳埠镇涝洼村东南侧,柳埠至西营公路旁。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俱载,称“在黑牛寨前黄尖下”。今泉北即为黄尖山,再北为黑牛寨山。泉水自黄尖下的岩石缝隙中流出,顺势跌落,汇为面积500多平方米的自然水湾。湾中苇草丰茂,又有一直径1.5米、深0.8米的清泉,水极澄澈,村民多至此汲取。泉水汇流入锦阳川。明、清《历城区县志》所载“流经罗伽峪,入云河”,与今不合,恐误。
锡杖泉
在四门塔东,海螺峪内。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有载。传说此泉与东海相通,曾流出过海螺壳,被视为东海海眼,故又名“海眼泉”。泉池呈井形,以石砌岸,水质甘冽,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池外,沿山峪漫流。
神异泉
因呈井形,又称神异井。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载:“神异井,在神通寺东廊下。”今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南,滴水峪沟西岸崖间。世传此处原无泉水,北魏皇始二年(397年)朗公禅师至此,闻地下有水声,命人挖掘,果然涌出一泉,常流不竭,似有灵异,因此得名“神异井”,而神通寺之名亦始于此。泉井深,水澄净甘冽,昔日供神通寺僧人饮用。今泉西尚立明成化十年《神通寺外护记碑》,对此泉的由来作了记载。神异泉东南约100米即为隋朝古塔“四门塔”。塔东南200多米处的锦阳川两岸,各有一无名泉南北相对。南岸之泉,地处金驴山阴脚下,泉池临锦阳川砌就,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深四五米,为椭圆形池。常年有水,设抽水设备,供金驴山游览点使用。北岸之泉,距锦阳川河崖20余米,为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5米的石砌大方池。池水碧透,常年涌泉从涌泉桥下跌落进青龙潭不涸。池中水草繁茂,鹅鸭戏游。
滴水泉
在四门塔滴水峪石桥北侧,滴水峪沟东崖下。因水自岩壁滴滴渗出得名。水量微弱,时有干涸。今人不察,误将此泉认作金《名泉碑》之滴水泉。
汝泉
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载:在“神通寺内”。明末清初已湮塞不可寻。泉子峪泉 在四门塔北,泉子峪村西南侧,村和峪均以泉取名。水自白虎山东北脚下岩缝流出,积于石砌池中,供全村人饮用。为保持泉水清洁,村民用水泥板将泉池棚盖,上留取水孔。
涌泉
位于四门塔西,白虎山之阳的涌泉庵遗址东侧。崇祯乾隆历城县志》有载,称“在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称其为“涌腾泉”。涌泉庵原称尼姑庵,始建年代无考,隋开皇年间曾重修,后以泉命名,现尚存黄粱梦吕仙祠、送衣塔、宋代摩崖造像等。此处三面环山,南面有锦阳川东西向横贯,气候温润,林深叶茂,并有一片北方罕见的大竹林。泉水从峪中白虎山腰处寒武纪石灰岩岩溶裂隙中涌出,通过暗渠由一石雕龙头口中吐入南北向的长方池中,为“净池”。据池旁明代《重修涌泉碑记》载,此泉池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泉水旺盛,四季不涸。池中水草浮动,银鳞小鱼戏游。水从池南壁流出,经过明万历六年建造的涌泉桥下,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一迭注入石砌方形“青龙潭”;二迭流入山石砌岸的不规则小池;最后一迭由10余米高的悬崖上跌落至名为“卧龙洞”的小石潭,称“悬崖飞瀑”。崖上奇石叠垒,古藤缠木,苔衣披附。“卧龙洞”石矶卧波,流激石,铮铮作响,颇富韵味。水由石潭溢出,形成三处各具特色的景观。首先是一段细长弯曲的小溪,潺潺涓涓,称“细水长流”。然后流经竹林,铺绿描翠,浪花飞溅,称“锦上添花”。最后缓缓地穿过柳树林、芳草地,汇入锦阳川。泉池旁有“望岳亭”。置身亭内,信目南眺:近处平野宽绰,阡陌纵横,点点农舍,袅袅炊烟;平野尽处,群峦叠嶂,白云缭绕,泰岱明灭可见。
南薄罗泉
原名“南罗泉”,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俱载:“在齐王寨后岩下”。齐王寨,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一》称“在神通寺东北,一名齐家寨”;今为何址,不详。
菩萨泉
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在南菩萨庵石崖下,大旱不竭,大涝不溢,流入锦阳川。”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中宫镇东南菩萨庵下崖”。今址不详。
丰乐泉
在柳埠村东,通往神通寺公路的西侧小院内。池呈长方形,中间南北向铺平板石桥。泉水清澈,沿小溪流出小院,入路旁水渠汇入锦阳川。泉西侧临山崖,崖壁古柏倒悬,刻有“丰乐泉”三字。崖顶有天齐庙。
冰冰泉
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齐城峪南端,柳埠镇冬冻台村南秋千台山阴。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俱载。秋千台为周围最高山,“山高阴寒,冰积如陵,故亦名冰冰台……其冰,立夏始解,北经龙峡入茶臼河”。(清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三》)泉以山得名,为茶臼河源头之一。茶臼河,“在齐城峪中,源出袁洪峪及冰冰台,北流入锦阳川”。(同上)卧龙池(龙居泉) 古称“龙居泉”,名列金《名泉碑》。在齐城峪南端。分里、外两池,因处于东西横亘、形似卧龙的山梁里、外两侧而得名。里卧龙池在山梁之南,位于里卧龙池村北里许,自然池形,面积亩余;外卧龙池在山梁之北,位于外卧龙池村南侧,亦为自然池形。皆常年不涸。平时涓涓细流,雨季开泉,腾突喷涌,为齐城峪河水之源。里卧龙池村南连绵逶迤的山岭,即为长城岭。关于古之龙居泉的位置,元《齐乘》称在“长城岭西”。清乾隆《历城县志》未载此泉,但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载称:“龙居泉,在长城岭下。”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则较具体地称:“龙居泉,在长城岭西北,茶臼河上流。”
响泉
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俱载。乾隆县志称其在齐城峪“交战顶西谷下”,道光府志称“在交战顶西谷中”。今失考。
咋呼泉
在柳埠镇亓城村南山崖上。因雨季开泉,顺山崖下泻时水声振耳得名。本无泉池,属季节性山泉。60年代在泉北侧挖地修池,沿称咋呼泉。一池清水,晶莹碧透,池底水草浮动,池周花果满坡。大花泉 在柳埠镇北田村北。因泉水喷涌若花,故名。水自岩缝涌出,暗河50余米,汇于8米长的石砌蓄水池中。水盛时沿山势流下,入齐城峪沟。苦苣泉 在袁洪峪北侧崖下。金朝《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泉旁岩壁嵌1995年立的“苦苣泉”石碑。该泉以植物命名,也叫“莴苣泉”。泉名虽冠以“苦”字,但水质甘美,泡茶醇香,并有灌溉之利。今泉池呈井形,一年四季水势涌泄均衡。水自井下暗渠伏流,入南侧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院内“苦苣池”。苦苣泉东百余米,有50年代后期开凿的一个山洞,洞内也有一泉,四季长流。盛水季节,从洞口漫流而出,顺山峪下泻。
琴泉
在袁洪峪北之苦洪峪南侧山坡。因泉声夜滴如有琴韵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有载,并形容“泉声夜滴如理丝桐”。乾隆年间诗人王初桐诗云:“苦洪峪口白云深,试听琴泉泉似琴。何必思贤寻旧谱,高山流水有清音。”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水自崖底孔穴流出,注于长20米左右的石砌池中。池水清澈明净,水中绿藻门飘动。
避暑泉
在苦苣泉西南里许之袁洪峪南岭西侧山坳间。因空气清凉,宜于避暑而得名。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为半露于地上的封闭式石砌圆池,水由池壁圆孔外泄,顺势西流20余米,汇入半圆形自然水湾中。水盛时漫溢,沿山谷注入齐城峪沟。
试茶泉
清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在袁洪峪口西,茶臼河崖东壁上。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均着录,称“其流飞泻,入茶臼河”。至今流势依然,泉水常年自河崖上端涌出,滋花润木,哗哗泻下,注入茶臼河。因水质甘美,烹茶最宜而得名。泉西南100余米,茶臼河南河崖下也有一泉,无名,常涌不竭,质纯甘冽,汇入茶臼河中。此泉西南百余米,为建于1957年的龙王崖水库。
圣水泉
在齐城峪九塔寺南侧。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因常流不竭,人们认为此泉有“灵气”,故称“圣水”。原为寺内僧人饮用水。池呈井形,块石砌就。本世纪50年代,村民在泉西南侧六七米处又挖凿一方形泉池,常年不竭,水势盛过老泉井。故人们常称新挖泉池为圣水泉。实际上两泉一脉,此消彼长,可称之为“新”、“老”圣水泉。泉北九塔寺院内,九顶塔奇巧壮丽,古柏遒劲苍郁。周围峰峦叠翠,花果溢香。
段华泉
在与九塔寺隔岭的南峪北侧,北距九塔寺300余米。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有载。这里曾有黄姑庵,现荡然无存。泉池呈井形,片石砌岸,常年不涸。水盛时溢出,沿山沟漫流。在此泉东里许的山峪尽头,也有一泉,无名。
康泉
在柳埠镇南康泉村北之康泉桥西南四五十米处的山崖下。因泉水时有时无,俗称“诳泉”,后因“康”、“诳”字音相近,沿称“康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有载。今水自岩隙涌出,积于石砌蓄水池中,四季不涸,供灌溉和村民饮用。盛水季节漫溢,流入齐城峪沟。
泥淤泉
柳埠街道西南7.5公里处的泥淤泉村内。以前多次被山洪冲积的泥沙淤塞,经人们掏挖复又成泉,故名。据村中老者介绍,此村历史悠久,早年称印度泉村,后称缄泉庄,再后来才称泥淤泉村。该村皆因泉取名,而泉之名亦屡有更替。泉被淤塞后,缄而不涌,所以才改称“缄泉庄”;当泉挖浚复涌后,又改称“泥淤泉村”。因此,此泉当即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所称之“印度泉”。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俱载:“印度泉,在梨峪庞家庄。”县志又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除庞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外,泥淤泉村恰处于梨峪的东侧,其北有阎家河村。今泉池位于街旁,有三眼,相距不足5米,呈“品”字形布局。水质甘冽,水势极佳,四季喷涌不已,夜间可闻“突突”上奋之声。其东侧之泉为主源,池深10米,底部向北斜下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俗称“海眼”。泉旁有一株古槐,胸围2.8米,干虽枯朽,仍萌新枝,被乡人称之为“唐槐”。泉西北侧曾有九圣堂古庙,庙前植五棵古柏,村民云四五个人方能搂抱一周,皆毁于“文化大革命”前。此泉不仅满足全村人畜吃水需要,还被用来灌溉农田。
水泉
在柳埠镇水泉村内。该村夹河坐落,村中架大小石桥10余座,雨季,四处皆泉,因泉多水盛而得名。主泉在村中泉子崖下。此崖伟岸陡峭,高30余米,崖壁翠柏悬生。水自崖下数处石隙涌出,积于一圆形天然浅池。1976年临泉凿一大井,上部用料石砌垒,水自井壁众多岩缝喷涌而出,溅落于井内。村西头也有一泉,常年涌流,汇积入石砌方池。此池边长15米,深4米,池水碧透,盛水季节漫溢。
熨斗泉
在柳埠镇石匣村西北之铜壁山东麓子房庵遗址。金朝《名泉碑》和明代《七十二泉诗》着录。传说因水温高如熨斗而得名。关于此泉的地址,元《齐乘》称“在梨峪门家庄”。因时代久远,门家庄今为何村已不详;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载“在扶山子房庵”,今按此说。泉池呈井形,上窄下阔,常年不涸。
风斗泉
在熨斗泉南10米左右,因临风斗岭而得名。呈井形,以巨石棚盖,投石下井,可探到水声。
都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位于柳埠镇突泉村内,村以泉得名。这里群山屏列,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正如《遁斋诗稿》中朱《都泉诗》所咏:“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都泉在村子的中部。泉池1米见方,深约7米,以乱石砌就。池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水经池壁石洞沿暗渠向东再折向南流,至街旁注入明渠西流,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最后汇入锦阳川,故古时曾称此村为“溪抱村”。溪水两旁杨柳垂荫,乡民于溪边渠岸浣衣物洗菜蔬。泉边,唐朝曾建有皇姑庵,庵内有石塔,俗称龙虎塔,又称小唐塔,1972年已迁至神通寺遗址东侧。现尚有横卧的石质八棱经幢两块,西边一块上刻“唐开元七年岁次”字样。乾隆历城县志》载:“都泉,在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其后郝植恭在《七十二泉记》中也说:“都泉在中宫,为岱北诸泉之总聚也,水之所聚,曰‘都’。”其实,这里仅有此泉,称“诸泉之总聚”似与事实不符,若说诸泉在此处地下总聚,也无据可考。但此泉水势很大,水从池中涌出,成凸起状,故后人又以其状,沿称为“突泉”。因不仅可供全村食用,还能浇灌农田,所以又被村民誉为“宝泉”。
凉湾
突泉村西南200余米的锦阳川南侧河崖下。水自石穴中涌流而出,清凉甘美,临河汇为自然水湾,故名。此泉水势很好,大旱季节仍涌流不息,入锦阳川。
水帘泉
崇祯乾隆历城县志》和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俱载,称:“在都泉西南石崖下,一名水帘坡。锦阳地多渗漏,非此水助流将不免为干壑矣!”清代郝植恭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今调查已无人知晓。疑即现今“凉湾”泉。
鹿跑泉
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在柳埠镇鹿宝泉村西北侧。传说古时有一鹿至此,口渴欲饮,跑而成泉,故名。因“跑”、“宝”音近,后易称为“鹿宝泉”。水自石岩下流出,汇于1965年修筑的鹿跑泉水库。
醴泉
在康王山泉寺遗址。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和康熙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有载。康王山,位于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处的锦阳川东岸,高峻峭拔,松柏郁。醴泉寺,又称四合寺,即坐落于该山之阳山腰处。当年规模很大,“四阿环以廊庑,凡正殿、月台、佛像、地藏阁”无不“金碧辉煌,烂然掩映”,现已倾。在遗址中尚存一方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重修醴泉寺记》碑。该碑记载了醴泉的存在:“醴泉(寺),历之名寺也,去县治六十里,不知何自始立,元至正甲申(1344年)有重修记录,则寺之创制远矣。其寺依山带河,环以峻岭,中有甘泉,寺之得名,盖取山中出泉之义,诚为殊胜……”醴泉,即在《重修醴泉寺记》碑的西北方50米处,为井形泉池,0.7米见方,2.9米深。泉水常年不涸,甘美如醴,故名。池口的西侧,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寺院僧人修建的小龙王庙,用料石扣成,内壁刻有佛像,现屋顶已塌陷。金朝《名泉碑》所载之醴泉,元《齐乘》称在堂岭(今章丘区、邹平交界处)。清道光《济南府志》载:旧志(指康熙帝《济南府志》)因其太远,故将此康王山之醴泉易之。其实,明代晏璧已将此泉列为七十二名泉,其《七十二泉诗·醴泉》赞美曰:“历下泉如竹叶清”。清道光《济南府志·山水一》称:历城“南山通得‘历’之名”。康王山在济南南部群山中,亦可属靡笄山,晏璧咏誉的“历下区”之醴泉,当即康王山处的醴泉。晚清,郝植恭亦将此康王山之醴泉列为七十二名泉之一。
崔家泉
在仲宫镇小并渡口村北,康王山西北侧之郭而老山山阳脚下。因原处崔姓地面得名。水自崖下红页岩中渗流而出,经石渠汇入20米长、12米宽的石砌蓄水池内,再经输水管道自流入户,供小并渡口村民饮用。常年不竭,雨季水盛,溢出池岸漫流山下。
青龙泉
在仲宫镇南,郭而老山西北坡。因处于芦姓地,当地百姓又称之为“芦家泉”。水自红页岩缝隙涌出,积于小长方池内,终年不涸。因水质甘美,煮沸无垢,附近居民村民在双盆泉边洗浣(1997年3月)多汲之烹茶,并在泉旁立碑,书“青龙泉”三字。穆家泉 在仲宫镇穆家村西南约1公里,穆柯寨山西北脚下。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流域概况
著名景点
水帘峡
四门塔
九顶塔
国家森林公园
流域内泉池
龙潭
黄路泉
赵家三泉
水帘洞泉
安子沟泉
独孤泉
枪杆泉
龙门泉
染池泉
枯泉
石窑泉
苦梨泉
锡杖泉
神异泉
滴水泉
汝泉
涌泉
南薄罗泉
菩萨泉
丰乐泉
冰冰泉
响泉
咋呼泉
琴泉
避暑泉
试茶泉
圣水泉
段华泉
康泉
泥淤泉
水泉
熨斗泉
风斗泉
都泉
凉湾
水帘泉
鹿跑泉
醴泉
崔家泉
青龙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