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气单胞菌
分布于自然界各种水体的细菌
该菌是弧菌科气单胞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没有芽孢和荚膜,刚从病灶上分离的病原菌常两个相连。在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形成的菌落圆形、边缘光滑、中央凸起、肉色、灰白色或略带淡桃红色有光泽,发育良好。
简介
嗜水气单胞菌属类弧菌科,革兰染色阴性,单鞭毛而有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胞。本菌对鱼、蛙等冷血动物和小鼠豚鼠家兔等温血动物均有致病性。该菌的毒力因子主要是肠毒素,包括类霍乱毒素(CT)和类大肠杆菌耐热毒素(LT)。某些菌株具有侵袭性。
基本资料
分布
嗜水气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水体,是多种水生动物的原发性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典型的人-兽-鱼共患病病原菌
生物学介绍
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在水温14.0~40.5℃范围内都可繁殖,以28.0~30.0℃ 为最适温度。PH值在6~11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PH值为7.27;嗜水气单胞菌可在含盐量0‰~4‰的水生存,最适盐度为0.5‰。
嗜水气单胞菌可以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如:溶血素、组织毒素、坏死毒素、肠毒素和蛋白酶等。从实际病例分析,可推断其主要通过肠道感染,能否感染取决于菌体对于肠道组织粘附力的强弱,粘附力的强弱又与菌株和鱼的种类有关,通常具有高粘附力的嗜水气单胞菌株才能产生毒性很强的外毒素。出血病病因的模型可以描述为:嗜水气单胞菌侵入鱼体后,先在肠道内增殖,再经门动脉循环进入肝脏、肾脏及其它组织,引起肝脏、肾脏等器官以及血液病变,继而出现全身症状。
流行病学
鱼及蛙等冷血动物为本菌自然宿主,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病人带菌亦可引起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进食被本菌污染的饮料或食物、或皮肤伤口接触被本菌污染的水、或被鱼刺伤或咬伤均可受染。夏季饮用未消毒水可能造成嗜水气单胞菌胃肠炎爆发流行。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肠道带菌容易发生内源性血液、腹腔、胆道、伤口或尿道口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2日,症状多较轻,低热或不发热,腹泻呈水样便溏,有腹痛而无里急后重,个别患者腹泻严重类似霍乱。2岁以下儿童可表现为痢疾样症状。大部分病例经2-5日自愈,重症可持续1-2周。
二、外伤感染
因皮肤伤口接触河水、污泥而感染。轻者仅有局部溃疡,重者可发生蜂窝织炎
三、败血症
患者有严重慢性疾病时,本菌可由伤口或肠道侵入血流。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败血症可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坏死性肌炎、内眼病变和迁徙性脓肿等。
四、其他感染
本菌偶可引起术后感染、尿路感染、褥疮感染、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坏死性肌炎和骨髓炎等。
治疗
嗜水气单胞菌胃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用抗生素。重症腹泻或有基础疾病者;或肠道外感染者可选用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复方磺胺甲罗唑、诺氟沙星等药物治疗。对局灶感染应抽除脓液或切开排脓。
引起疾病
在生产中发现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暴发性出血病较多,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血清型很多,况且感染的对象不同,所以症状也各异。如白鲢暴发性出血病、甲鱼败血病、黄鳝出血病、鳗鲡红鳍病等。该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环境骤变,水质恶化时,常会与其它菌(如温和产气单胞菌、弧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加重。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疾病一般病势较猛,多为恶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
筛选治疗试验
筛选治疗嗜水气单胞菌药物的试验,都是用先从病体标本的肝、肾、脾等内脏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供试药物的抑菌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再经临床应用检验,对选定药物的疗效和实用性进行综合评价。已证实,高敏感类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酸、妥布霉素、菌毒清、波叶大黄盐麸木等;中敏感类有:呋喃唑酮、喃那斯、氯霉素、复方新诺明、黄苓、连翘、黄柏、二氯、三氯和二氧化氯等。
药物治疗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可以参照以上的药物筛选结果,因嗜水气单胞菌的变异菌株较多,多数菌株对氟哌酸、菌必治敏感,所以要特别注意疗效,一般施药后病情有明显好转,死鱼大量减少,说明使用该药物有效。否则应及时换药。如选用口服药时,应注意所选药物肠道的吸收情况。其次是用药量要准确,施药量要达到最低杀菌浓度,各种药物的性质不同,用量也不同,如波叶大黄常用量为饲料量的千分之十二,痢特灵为千分之二至三,服用磺胺药第一次用量要加倍等。此外施药方法要科学,中草药可使用煎剂,也可使用散剂,但必须以利于吸收;全池泼洒要选晴天上午,泼洒要均匀,怕光的药物全池泼洒时,要在下午傍晚进行。
疫苗免疫: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目 前已经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控制。目 前,我国在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灭活苗、减毒活疫苗和菌体成分亚单位苗的制备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该菌血清型众多,不同地区、不同鱼种之间分离的菌株差异明显,必须经过调查后才能使用,目 前区域实验结果显示,有70%以上的保护率。弱毒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存在毒力反强等原因而导致免疫效果不佳。近些年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保护性抗原基因构建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更新一代的核酸疫苗,都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但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
发现历史
1891年,Sanarelli描述了嗜水气单胞菌,当时他称之为芽孢杆菌属 hydrophila fuscus ,随后人们发现该菌能引起蛙类“对虾红腿病”。
1936年,Kluyver 和Van Niel 提出气单胞菌属的概念,将Sanarelli 描述的Bacillus hydrophila fuscus 称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 。
1937年,Miles等从一名结肠炎患者的大便标本中分离获得。
1959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发现该菌能引起鱼类烂腮病和赤皮病
1970年,嗜水气单胞菌确认为人的肠道病原菌
由于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尤其水中广泛分布,一般为正常共栖菌,因此,长期以来对其致病性并未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该菌引起的鱼类疾病在中国大面积流行,给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才引起重视。
1986年起,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介水传染病、小儿感染性腹泻、继发感染、败血症等频繁发生。其致病作用已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病例
美国佐治亚州女研究生落水后意外感染
2012年5月,美国佐治亚州一名女研究生因意外感染食肉细菌且感染扩散,不得不截肢。现 在,她正为生命而战。
落水后意外感染
艾梅·科普兰现年24岁,是西佐治亚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5月1日,艾梅和朋友们在小塔拉普萨河中玩滑缆时,因自制缆绳意外断开而跌落水中,导致左小腿严重划伤,缝了22针。
殊不知,致命的食肉细菌已经感染她的肌肉组织。三天后,艾梅被确诊患上坏死性筋膜炎。
美联社14日援引统计数字报道,美国每年约有750例食肉细菌感染病例,多数患者为链球菌感染
艾梅的情况较为罕见,感染的是嗜水气单胞菌。这种细菌有多种致病因子,如毒素、蛋白酶、S层蛋白等,具有侵袭作用,能引发淡水鱼等的败血症和人的腹泻等。据专家说,关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病例少有记载,死亡率为60%。过去数十年里,它的治愈病例屈指可数。
因病情严重,艾梅心脏一度停跳。医生上周还为她切除因感染致使组织坏死的左腿和腹部一些组织。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基本资料
分布
生物学介绍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治疗
引起疾病
筛选治疗试验
药物治疗
发现历史
病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