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镇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下辖镇
马场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与清镇市、花溪区长顺县相毗邻。滇黔公路、贵广公路、沪昆高速铁路及株六复线穿境而过。距省城贵阳46公里,距黄果树瀑布64公里。境内有新艺机械厂、羊艾农场等六家中央、省属厂场。
总面积198.5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28个行政村(其中一类村7个,二类村8个)260个村民组。
耕地面积42352亩,其中田22513亩,土19839亩。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特产主要有林卡辣椒、川心大蒜、栗木地萝卜、洋塘葡萄等。共有42个基层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8个;共有党员927人,其中农村党员782人。
马场镇始建于元代;1992年2月,改马场镇。截至2020年6月,马场镇辖11个社区、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马场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马场镇常住人口为60054人。
历史沿革
马场镇建场于公元1621年,距今已有388年历史,当时由“曾周”两姓辟场,每逢农历“马”日赶场,故名“曾周马场”.解放前是贵州省四大名场之一。1991年拆乡建镇后为镇政府所在地,与清镇市、花溪区长顺县相毗邻。贵烟公路、贵广公路、沪昆高速铁路及株六复线穿境而过。距省城贵阳46公里,平坝区城区20公里,距黄果树瀑布64公里,是全镇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境内有新艺机械厂、羊艾农场、六0一库等六家中央、省属厂场。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82.88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28个行政村(其中一类村7个,二类村8个)260个村民组。全镇总户数14686户。
马场镇始建于元代。
明代时期,属平坝卫。
清代时期,属安平县
民国时期,属平坝县。
1949年11月,建马场区(三区)。
1953年8月,建马场乡、云盘乡。
1954年6月,马场区改马场区公所。
1991年11月,撤马场区建马场镇。
1958年,为马场公社。
1959年,为马场管理区。
1992年2月,改马场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马场镇地处平坝区东部,东接花溪区,南连长顺县,西邻高峰镇,北靠清镇市,行政区域面积193.5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马场镇境内大部为丘陵,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及东南部较为平坦,溶洞突出。最高点位于挖煤大坡,海拔1536米;最低点位于红枫湖入口,海拔1240米。
气候
马场镇年平均气温14.1℃,年均降水量1298毫米。年总积温5102.4℃,无霜期年平均275天,年日照时数1222.1—1288.5小时。
水文
马场镇主要河流马场河自南向北流入红枫湖,境内河道长6.54千米。
自然灾害
马场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水灾、风灾、低温、霜冻、雷击等。2011年末阴雨低温天气的影响,造成2万亩油菜和0.4万亩的小麦受灾。
土地资源
马场镇有耕地面积4.01万亩,其中水田2.01万亩,旱地2万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马场镇辖1个社区、28个行政村:马场、马鞍、松林、马场、场边、烂坝、洋塘、平寨、新村、栗木、刘家、甘河平阳县、新院、鱼雅、枫林、凯洒、三台县、川心、马路、嘉禾、佳林、林卡、沙坝、普贡、四村、新院、龙山、凯掌。
截至2020年6月,马场镇辖11个社区、20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马场村。马场镇区划详情: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马场镇总人口48379人。另有流动人口4971人。总人口中,男性25019人,占51.71%;女性23360人,占48.29%;14岁以下7620人,占15.8%;15—64岁35766人,占73.9%;65岁以上4993人,占10.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8309人,占58.5%;苗族13009人,占26.89%;布依族5641人,占11.67%。2011年,人口出生率12.52‰,人口死亡率4.36‰,人口自然增长率8.1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64人。
截至2018年末,马场镇户籍人口为53497人。
2021年6月18日,安顺市平坝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马场镇常住人口为60054人。
经济
概述
2011年,马场镇财政收入0.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5%。
2018年,马场镇有工业企业110个,其中规模以上1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58个。
人文经济
曾被省政府、省建设厅列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和“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全镇198.5平方公里,人口4.64万人、共1.27万户,辖28个行政村(260个村民组),耕地4.25万亩。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农业特产有“林卡辣椒”、“川心大蒜”、“栗木西瓜”等。充分发挥农业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两个作用”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尤其是“林卡辣椒”、“川心大蒜”、“栗木西瓜”等已初具规模,是马场的产业结构的亮点。
马场镇始终坚持以大环境促进大招商,大服务促进大项目,大规模促进大发展,大捡查促进大安全为目标,振奋精神、乘势而上。以确保厂场建设和生产为重点,以安全生产为抓手,巩固和加强乡镇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的地位。以催生小企业和发展块状经济为切入点,加强企业的科技质量、诚信建设等基础管理工作,努力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仅2008年马场镇即引进企业4家,招商引资金额突破1250万元,马场镇的乡镇企业保持着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势头。
农业
2011年,马场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35亿元。
马场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马场镇生产粮食1.26万吨,其中水稻7000吨,玉米2800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0.71万亩,产量4300吨,主要品种有结球白菜、大葱、黄瓜等,其中大白菜0.43万吨,大葱200吨,黄瓜400吨。
马场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马场镇生猪饲养量4.60万头,年末存栏1.76万头;家禽年饲养量24.40万羽。
工业
马场镇形成以煤炭、制造、机械加工、塑料板材、建筑材料生产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1年,马场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2011年,工业企业38家,职工805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90万元,比上年增长4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家。
金融业
2011年末,马场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84%;各项贷款余额0.58亿元,比上年增长79%。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马场镇因每逢农历马日赶场,故名“曾周马场”,简称马场。
交通
马场镇境内有102省道经过。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马场镇有幼儿园10所,在园幼儿1589人,专任教师41人;小学23所,在校生4035人,专任教师20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2089人,专任教师12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6.9%,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77.7万元,比上年增长37%。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42%,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马场镇有村文化活动中心6个,文化专业户2个;村图书室28个,藏书3万多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30人。2011年末,马场镇有有线电视用户0.16万户。
2011年末,马场镇有体育场地19处。8%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4.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马场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6个。专业卫生人员43人,其中执业医师7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4人。2011年,卫生院完成诊疗8822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马场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6户,人数399人,支出106.09万元,月人均221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84户,人数4555人,支出326万元,月人均59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02人。敬老院1家,床位6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4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万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马场镇有邮政分局1个。电信服务网点5个,已安装固定电话8000多门。
基础设施
供电
2011年末,马场镇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位于马场镇平寨村境内。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马场镇绿化面积34.2公顷。
发展状况
马场镇耕地总面积40949亩,其中田21462亩,土19445亩。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均匀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地类型为山区水稻田,有着生态条件的多宜性和农业种养业的多样性,适宜于农业综合开发。马场镇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油菜为主。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加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农业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两个作用”在特色农业上大做文章,尤其是林卡辣椒、川心大蒜、栗木西瓜、新院村的烤烟栗木村蛋鸡养殖、松林灰鹅、马鞍能繁母猪等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成为全镇产业结构的亮点。商品已投入市场,2008年马场镇引进亿达石油支撑剂工程项目。新村养牛,松林养鹅等项目已全面落实。在硬件设施上,镇党委、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并借助上级扶贫资金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大方县电厂二期工程已经在马场开工建设,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马场镇粮食产量均以5%左右的幅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设施建设
1998年,马场镇被贵州省建设厅列为全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以来,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兴建和扩建河心公园、烈士陵园、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农贸市场和辣椒大蒜批发市场、客车站、农业培训中心大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抓好集镇绿化、美化工程;大力治理“脏、乱、差”;实施“亮丽工程”,在主要街道安装60余盏路灯;对集镇主干道及至马场中学的道路进行水泥硬化;改造闭路电视,实现光纤传输。通过项目形式,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用水用电、改圈改厕改厨;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通信网络;不断推进村庄建设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
结构调整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马场镇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按照“政府引导、典型示范、市场运作、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业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两个作用”,在特色农业上大做文章,尤其是林卡辣椒、川心大蒜、栗木豆薯、新院烤烟、洋塘葡萄等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成为全镇产业结构调整新亮点。完成对林卡辣椒的商标注册并成立了林卡香辣制品有限公司,产品已投入市场,销售前景看好。新村养牛,马安养猪,松柏养鸡,松林养牛,加禾、松林养羊等项目已初具规模,全镇“一村一品”产业结构调整模式雏形初具。
林卡辣椒主产于林卡片区等九个行政村,已被安顺市列为具有规模型的辣椒产业化生产基地,计划到2010年实现种植面积达13000亩,产值4000万元。林卡辣椒具有色泽鲜红、肉厚籽少、光滑圆润、大小适中、香辣共存的特点,是提炼红油干辣椒制品的优质原料。
川心大蒜主产于川心、林卡、平阳县等八个行政村,并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加工大蒜罐头制品的上好原料。
栗木西瓜主产于栗木村,种植面积1300亩。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土质结构,特别是天然无污染的灌溉水源,使栗木西瓜皮薄、肉厚、籽少、爽口清甜。
新院烤烟新院烤烟为马场镇这年来迅速发展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亮点,2007年种植面积950亩;2008年达到2100亩,增幅达到177%;2009年将达到3100亩。通过烤烟种植的迅速发展,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改善。
风景名胜
马场镇高峰山,因万华禅院坐落于此,被誉为中国西南地区佛教圣地。高峰山原名谷关山,山为环形,四壁若城,绵延两三千米。
万华禅院
万华禅院位于贵州省平坝区境内的高峰山上。万华禅寺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是贵州佛教文化的发源地,民国时期西南佛学院曾设于此。禅寺坐落在大山环抱的一块坡地,建筑格局为寺门、牌坊大殿、二殿天井、大雄宝殿和后殿。
  马场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举全镇之力,加快开放、拓展市场、发展旅游、形成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效益优势转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高峰山—卍华禅院西南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位于贵州省平坝县马场镇境内。距省城贵阳市50公里。从贵昆公路48公里处左转2公里即到,是西南佛教旅游和避暑休闲胜地。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0)。永乐十八年(1420)朱允炆来到高峰山,在此修禅养性,写下了《从亡传》,现存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来面壁”石刻即建文帝所书。禅院历经明代赏观、清代自然等诸代住持,几经兴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了尘和尚重振禅院,公元1944年慧海法师等高僧在此创办“西南杭州佛学院”,从此高峰山卍华禅院名扬天下。文革期间,殿宇佛像被毁、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1992年8月修复,禅院建筑格局为寺门、牌坊大殿、二殿天井、大雄宝殿和后殿。禅院为群峰所环绕,四面山峰层峦叠翠,禅院内古木繁盛,怪石屹立。著名景观有“高峰八景”:独印把关、平地烟霞、阿罗汉撞钟、乌鸦早朝、玉屏夹道、怪石蟠龙、金满斗、南天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至此,在其《游记》中,大赞其“得天独厚”。
  克酬水乡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马场镇克酬水库。距省城贵阳市48公里,城区平坝30公里。从省会贵阳市乘车往长顺县方向48公里右转200米即到。克酬水乡是以水利工程为依托,民情风情为特色,在克酬水库建立起来的集游览、观光、会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度假区总体面积200100平方米,其核心区域面积185600平方米。由会务中心、水上乐园、天文台、休闲茅草屋等组成。度假区内树木繁茂、碧波荡漾、鸟语花香。内设游乐场、烧烤房、娱乐中心、会餐大厅。克酬水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远离尘世的喧嚣;纯朴的布依米酒,热情奔放的苗家舞蹈,散发古朴的民族气息和蕴藏着古老民族的神秘,让人赏心悦目,犹如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堪为游人观光赏景、休闲度假、观赏民俗的大好去处。
  场边苗族风情点位于滇黔老路旁,是苗族群众自然聚居村寨。风情点以展示苗族特有的民族风俗为主,村寨内有苗族特有的水轮、篝火场和苗族舞蹈表演场,特别是每年一度农历四月初八的“阿崂苗族四月八节”这里更是人山人海,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齐聚于此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斗鸟、斗牛、苗族婚庆习俗等独特表演吸引着众多观众。寨内小河碧水轻柔、绿柳成荫、街道整洁,食宿设施具全,是为消夏去暑的理想之地。
参考资料
马场镇参考资料.国家统计局.2021-06-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土地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概述
人文经济
农业
工业
金融业
历史文化
交通
社会
教育事业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邮政电信
基础设施
发展状况
设施建设
结构调整
风景名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