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捷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孟捷,生于1967年3月20日。籍贯山东济南,出身于安徽省芜湖市。现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研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
个人简介
孟捷,男, 1967年3月20日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现为清华大学经济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2001~2005)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2002年3月被授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8届青年教师基金;
2003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资助;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他的突出特点是着意创新和突破,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孟捷的努力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的精神之花又增加了点点明艳。
个人经历
学历
1984年9月-1988年7月,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就读,获经济学学士
1988年9月-1991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就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1年9月-1995年4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就读,师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5年4月-1996年11月,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
1996年11月,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3年7月晋职为教授,2004年被批准为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11年起至2017年9月,任清华大学经济所教授。
2017年9月至今,担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国外访学经历
1998年10月-1999年9月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经济系和牛津大学耶稣圣体学院进行访问研究。
2001年10月-2003年2月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进行博士后研究。
获 奖
2006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3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资助;
2002年被授予“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8届青年教师基金;
2001年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2001-2005)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社会兼职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总干事;
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
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理事
研究领域
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方法论。先后在曼彻斯特大学经济系、牛津大学耶稣圣体学院进行访问研究,在日本京都大学大学学院经济学研究科进行博士后研究。代表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2007年9月,孟捷出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提出要实现中心资源的有机整合和中心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经济观点
孟捷认为,法国调节学派的理论对我们大有可借鉴之处。孟捷本人将产品创新纳入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也为这个问题做了贡献。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里他曾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一个不断扩容的分工体系中才能繁盛起来。产品创新及新兴产业部门的建立,在质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使得‘劳动(从而剩余劳动)的质的差别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样化,本身越来越分化’,由此扩大了既有的交换价值体系,为资本创造了对等价值的新的源泉。卢森堡在强调资本积累的地域空间的重要性的时候,忽略了分工和交换价值体系的内生性扩张。资本可以通过这种内生空间的创造,周期性地克服它在运动中、在时间中遇到的界限。”
孟捷还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方兴未艾的演化经济学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在国外,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演化经济学的思潮。这一新的流派站在批评新古典经济学的立场上,力图为理论经济学的发展重新定向。它强调,一个好的经济理论,必须能解释经济生活中的新事象和多样性。孟捷认为,未来的经济学可能是演化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某种创造性综合。
孟捷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方法论,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这里首先介绍一下他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造性转化的观点:
孟捷认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使之适应于今天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中一个可以称之为经济协调问题,另一个是制度多样性的问题。
孟捷强调指出,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协调”机制的思想,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市场经济的评价之间是有差别的。
孟捷认为,调节学派没有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上,而是考察了在特定的资本积累体制下(如福特主义积累体制)达成协调的条件和过程,这是它区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方。
孟捷认为,与日新月异的现实相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还亟待于发展。在十月革命时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者显然认为,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已有了足够深刻的理解。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可能还有那样的自信了。对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还存在着许多盲点。如果我们在认识上并没有足够深刻而全面地把握资本主义这个变动不居的对象,就无法过多地预测它在现实中被扬弃的条件。
孟捷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和其他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把产品创新概念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框架,在理论界很快产生了反响。
他认为,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缺乏一个解释生产力发展或技术创新的完整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一书中指出,建立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理论和企业理论,是未来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增长点,并为此目标进行了努力。本书适时地第一次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的口号,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应该分析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而且要重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生产力的发展中汲取历史合法性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问世后,有关“产品创新和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的理论观点,还被正式编入了由吴树青任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等主编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教材《政治经济学》(高教社2002年版)。该书在第十五章第二节援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中提出的关于产品创新的主要理论观点。
孟捷在论文“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中提出,劳动价值论在卡尔·马克思经济学中不仅是揭示剥削和分析价格长期运动的工具,而且被用来揭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目的和手段、条件和结果之间的不确定的联系。与此同时,该文还回答了英国经济学家斯蒂德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诘难。
在“技术创新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文里(发表于《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辑),孟捷探讨了如何运用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解释技术创新。
他认为,在理解技术进步和组织变迁的关系时,不能把技术进步看作独立的、自主的过程。在这里,真正起着首要性作用、并把技术和组织这两个层面联系在一起的,是导致生产方式变革的创新活动。
学术作品
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6期。
“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及其相关争论评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危机与机遇:再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3期。
“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演化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期。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产品创新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兼答高峰教授”,《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Product Innovation and Marxist Theor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Kor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2, 2004.( “产品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韩国政治经济学杂志》,第2卷,2004年)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简介
个人经历
学历
工作经历
国外访学经历
获 奖
社会兼职
研究领域
经济观点
学术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