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街道位于安徽省
合肥市西北郊,东邻庐阳工业区,南邻海棠街道,西接
大杨镇,北与
长丰县岗集镇相邻。2004年7月28日由原
杏花村镇整体撤镇建街而成。
经2005年6月16日街道区域调整后,现辖区总面积2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63亩,常住人口约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辖12个社区(其中村改居社区9个,新设社区3个),下辖25个党总支(支部、党委),党员1136人。
经历了多次区划调整后,现辖区总面积约5.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48万人,分布于全街6个社区(其中村改居社区4个,新设社区2个)。
合九铁路、沪汉蓉铁路等
铁路干线和北二环路、蒙城北路、阜阳北路、临泉西路、淮北路、清源路等市区主干道纵贯其中;
合肥发电厂、中铁四局八公司、省能源学校等4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教育单位坐落于此。
历史沿革
1958年成立杏花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由原林店乡和杏花乡合并建杏花村镇。镇境环市东、北、西三面。1997年,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林店、
桃花、五里、五里墩、五里岗、望城店、板桥、邵大郢、刘冲、尚店、四河、藕塘、井湾、汲桥、陈桥15个村委会和松竹居委会。2002年由原郊区划归
庐阳区管辖。2004年7月28日,撤销杏花村镇,设立杏花村街道。
2005年6月16日,调整杏花村街道管辖范围:望城店村和北都、杏林、上城、固镇路、丽都和丰大苑6个社区,五里村的蒙城路以东、二环路以南划归新设立的杏林街道管理;藕塘村和
清华大学、海棠、和煦园、滨水城4个社区,及五里村和汲桥新村社区部分区域划归新设立的海棠街道管理;刘冲、尚店、邵大郢三个行政村和兴业社区划归庐阳产业园管理。调整后的杏花村街道东与产业园区交界,北与长丰接壤,南以
北京二环路往西沿西线铁路至四河村区域范围。藕塘村二环路以北部分仍由杏花村街道管辖。辖桃花园、松竹、
园艺、汲桥新村、井湾、银河湾、灵璧路、金都8个社区和四河、陈塘、林店、五里4个行政村及藕塘村二环路以北区域。面积20平方千米,人口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万人。办事处驻茨河路。原杏花村街道面积38.51(含庐阳工业区16.45,
大房郢水库面积10.5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24万人。2012年,将原杏花村街道灵璧路社区阜阳路以东区域和刘冲社区涡阳路以南区域,划归杏林街道望城社区管辖;将原杏花村街道四河社区
肥西路以西区域和银河湾社区肥西路以西、北一环路以北区域,以及
五里社区、桃花园社区北二环以南区域(合并设立新的桃花园社区),划归四里河街道管辖;将原杏花村街道井湾、陈塘、园艺场3个社区和原杏花村街道委托给庐阳工业区管理的邵大郢、尚店、刘冲、兴业4个社区整建制,以及原杏花村街道林店社区、松竹社区耀远路以北区域(并入园艺场社区),划归林店街道管辖;将原杏花村街道桃花园社区北二环路以北区域,划归杏花村街道林店社区管辖。
行政区划
街道下辖松竹、汲桥新村、灵璧路、金都、五里、林店6个社区。位于
合肥市西北郊,东邻庐阳工业区,南邻海棠街道,西接
大杨镇,北与
长丰县岗集镇相邻。面积23.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万人),辖12个社区(其中村改居社区9个,新设社区3个)。
合九铁路、沪汉蓉铁路和北一环路、北二环路、蒙城北路、阜阳北路、临泉西路、四里河南路、淮北路、清源路等市区主干道纵贯其中。
政治
机构设置
杏花村街道于2004年7月28日由原杏花村镇整体撤镇建街而成,按照“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暂时不变,以后逐步过渡”的工作思路,街道在人员机构管理上依然采取了乡镇的管理模式。街道机关内设主要办公机构如下:
街道主楼一楼:建设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管办公室、物业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
街道主楼二楼:党政办公室、工会、宣传、妇联、杏花工业园管理办公室;
街道主楼三楼:组织、团工委、武装部;
街道附楼一楼:社区服务大厅、司法所、社会事务办公室、
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信访办公室、文明创建办公室;
街道附楼二楼:市容管理所、城管执法中队、农业技术站;
管理体制
杏花村街道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暂时不变,以后逐步过渡”的工作思路,杏花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这一思路,在人员机构管理上依然采取乡镇的管理模式,从而保证了人心不散,思想不乱,工作不间断。
管理人员
街道现有党政班子成员18人,其中挂任党工委委员4人;街道机关内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规划建设办、社会事务办、
计划生育办等5个办公室和财政所、市容所、司法所、计生服务所、农经站、农技站、文广站等7个站所,现有机关在职工作人员94人,其中公务员26人,事业人员33人,退管员2人,自聘人员33人(其中工勤人员14人);机关离退休人员25人;社区干部107人,社区和原镇属企业退休人员98人。
经济
杏花村街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完成境内招商引资43553万元,占区下达任务的124%,其中省外资金35387万元,占区下达任务的136%,实际到位外资410万美元,占区下达任务的6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859万元,占区下达任务的78.4%,完成工业增加值25368万元,占区下达任务的86.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48974万元,占区下达任务的100.5%,其中完成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85219万元,占区下达任务的87%;完成财政收入3400万元,其中工商税收2600万元(国税1920万元,地税680万元)。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党政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改善投资环境,重点扶持上规模企业,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全街共有民营企业40家,发展态势良好,主要集中于印刷、机械加工、电子制造等产业,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主体。经过原郊区一次创业、二次创业特别是大力发展,杏花村街道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街道行政区域调整后,杏花村街道还下剩5个工业项目基地,占地300多亩,建成厂房5万多平方米,
街道结合本街实际和大房郢水库环境保护,建成退耕还林和水涵养林2000亩,发展二环路、
南淝河租地绿化400亩,形成环大房郢水库东侧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培育农村各类种植大户,涌现了阮丹青等一批生态农业建设和花卉苗木示范大户;并在农产品深加工上,逐步建成了一批经济高效的以
喜米、木材为加工原料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运销及市场服务上,成功地投资400余万元,建成合肥四河生猪机械化定点屠宰场,建成年客流量达100余万人的五里墩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全街道生态农业建设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交通
街道辖区内交通便捷,省市驻地单位众多,
合九铁路、沪汉蓉铁路等
铁路干线和北一环路、北二环路、蒙城北路、阜阳北路、临泉西路、四里河南路、淮北路、清源路等市区主干道纵贯其中;
合肥发电厂、合肥电力修造厂、中铁四局八公司、
大房郢水库、省科学研究院、省能源学校、中澳学院、庐阳中华职校等4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教育单位坐落于街道区域。
社会
针对街道区域调整后新的形势和任务,杏花村街道紧紧抓住
合肥市大拆违、大建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坚持发展区域经济推动项目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
公用事业建设,进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先后启动杨小郢、梅小店、李小郢、柏大郢等城中村改造项目,辖区
涡阳路、淮北路、四里河路、耀远路、利辛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开工修建,金都华庭、天然新都市、舒馨花园、梧桐嘉园等居民小区拔地而起,辖区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十一五以来,辖区工业、商贸、房产、楼宇经济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较十一五初期翻两番。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生活e站、老少活动家园、假日托管学校、
计划生育双向服务中心、失地农民创业就业培训街等社区服务平台建成启动,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杏花村街道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宜商、宜乐、宜游”五宜街道的建设目标,努力聚集优势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创造和谐环境,举全街道之力积极稳妥的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高规格的“楼宇经济中心”“专业特色市场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宜居之城”四大中心,推动街道实现跨越式发展
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安置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先后按期完成了清源路、电厂支路、淮北路、农科南路等4条道路和“一环
畅通工程”杏花段及六水厂建设拆迁任务。二是做好大建设拆迁户结算工作。三是积极加快拆迁群众复建点建设进度,可望尽快交付群众使用。在抓好复建点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建设资金的管理,制订了《杏花村街道重点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杏花村街道工程款结算管理制度》、《杏花村街道工程、物资采购和工程签证试行办法》等多项管理规定,从源头和制度上规范了资金支付和工程项目的管理,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正常有序地进行。
第二阶段拆违工作继续推进。本着“凡违必拆”的原则,对违法建设全部予以拆除,为全区拆违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街道辖区内除城中村以外,基本无违法建设,顺利通过市区检查验收,实现无违建街道目标。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创建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容组织网络健全,进一步完善了创建机制,积极开展“拆违”、“整摊”、“清理牛皮癣”等专项整治活动,多次被评为
合肥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
计划生育通过强化基础工作,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狠抓孕环检工作,计生工作有较大起色,获得合肥市计生工作先进单位。信访维稳工作以信访进社区为抓手,通过强化干部责任意识,加大分工干部包案处理的力度,制订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妥善处理了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问题和大房郢水库移民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有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全街上下以合肥大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契机和辖区内几条道路打通的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把杏花村街道
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发展环境优、文明程度高、融入城市快的现代化新街道而努力奋斗。
街道党工委确定分管组织工作的党工委委员主抓结对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到汪堰村,以座谈和走访的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力求在共建中做到既帮“实”又帮“虚”,以虚为主;既帮“大”又帮“小”,以“小”为主。帮实,即帮助解决汪堰村“急、难、愁”的问题,多做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实事;帮“虚”,即指导村党总支抓好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帮“大”,以“五个好”党支部创建工作为统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帮“小”,即以助学、助残、帮困、帮孤为重点,计划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
街道党工委与汪堰村党总支签订“结对共建”协议书,建立共建会商制度和工作交流制度。通过协商,制定每年共建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相互帮助解决共建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干部在基层管理服务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明确机关各支部的党员每年要与结对村党员共上一次党课,每年要帮扶结对村的一定数量的困难党员或贫困群众,同时将党员结对帮扶工作与个人评先选优及职务晋升挂钩,以真正达到“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推进党建、服务群众”的目的。坚持把群众的认同度,参与度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探求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的长效机制。
杏花村街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开展共建活动。通过完善党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科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大力实施强基工程;通过联办讲座、上党课等形式,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党员的经常性教育,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通过相互交流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党员工作。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为结对共建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杏花村街道以项目合作为重点开展共建活动。把项目合作作为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学互助的“牛鼻子”,在项目信息、发展资源、启动资金、实用技术、劳动力人才资源等方面强化合作交流,优势互补,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形成资源共享、利益互惠、发展共进的良好局面。
组织党员志愿者活动,发动爱心结对。充分发挥辖区内党员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利用党员志愿者的个人特长,联合开展政策宣读、主题党日、法律咨询、科技扶持、医疗服务等活动,积极开展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在年终、“七一”等节日,结对双方联合结成慰问组,以精神慰问与物质慰问结合的原则,慰问走访困难党员、特困家庭、低保户,帮助生活困难家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获得荣誉
1、2005年度荣获“全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2005年度、2007年度、2009年度荣获“
庐阳区文明单位”称号;
3、2005年荣获“
合肥市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2005年荣获“合肥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花展
一等奖”称号;
5、2005年荣获“安徽省优秀全民健身示范乡镇”称号;
6、2005年荣获“合肥市妇联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7、2005年度荣获“全市信访工作优秀基层单位”称号;
8、2005年度荣获“庐阳区二00五年度招商引资
二等奖”称号;
9、2006年度、2007年度荣获“全区人口和
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0、2006年度、2008年度荣获“
合肥市文明单位”称号;
11、2006年度荣获“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2、2006年度荣获“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13、2006年度荣获“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14、2006年度荣获“合肥市查违先进集体”称号;
15、2006年度荣获“
庐阳区招商引资
特等奖”称号;
16、2007年度荣获“全市统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17、2008年度荣获“合肥市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8、2008年—2010年度荣获“
合肥市双拥工作合格单位”称号;
19、2008年度—2010年度荣获“合肥市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20、2009年度荣获“庐阳区就业和
社会保障先进单位”称号;
21、2010年度荣获“合肥市第二次经济普查先进集体”称号;
22、2010年度荣获“
庐阳区商贸服务业考核先进单位”称号;
23、2011年度荣获“全国
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街道”称号;
24、2011年度荣获“安徽省药具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25、2011年度荣获“
合肥市安全生产监管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26、2011年度荣获“合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