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到,
日本学者渡边熙认为,“汉药的秘密在于药量”。中药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症状,所处环境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以及使用的方剂和药物等因素来确定。由于用途的不同,用量也会有所差异。同一种药物,由于用量的变化,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功效或者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中药的用量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中药的用量决策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如果希望某种药物能够发挥新的作用或具有特殊的疗效,就需要突破常规用量,克服疑虑,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
益母草用于“调经活血”的情况下,通常用量为9-15克,但如果用于“利水消肿”,则需要更大剂量才能见效。这是因为即使药物对症,但如果用量不足,可能不会有效果。对于利尿作用,每天使用30-45克可能没有显著效果,增加到60-75克才会开始发挥作用;当用量达到90-120克时,效果会更好。孙台石在《简明医彀》中指出:“凡是治疗方法和用药有奇特危险之处,只要病情诊断正确,就可以大胆使用,不必担心。”由于量变可能导致质变,因此增加剂量可以增强或产生新的作用,比如大剂量的防风可以解救
砷中毒、
芫花中毒,
蕺菜可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然而,增加剂量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可能会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导致严重后果。例如,槟榔用于驱除
钩虫病、
绦虫纲时,建议用量为75-90克,如果继续增加剂量,可能会引发休克等严重问题。明代
张景岳曾经说过:“治病用药,本来就应该精益求精,尤其应该勇于尝试......只用一味为主,两三种为辅,大剂量使用,越多越好。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呢?因为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依赖它的力量。”这些观点可供我们参考,也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
仝小林,男,1956年出生,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是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的带头人。他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仝小林目前担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博士学术研究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审委员,以及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以及其他省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