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仁(1928年12月17日-2022年3月7日),女,
汉族,出生于德国
汉诺威,原籍浙江宁波,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奖、
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原主任。
周广仁的父亲周孝高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德国汉诺威攻读博士学位,1933年,周广仁随完成学业的父亲回到中国,定居上海。1942年,正式进入丁善德创办的上海音乐馆,师从青年
钢琴教师钱琪和丁善德进行专业钢琴训练。1947年10月,周广仁与上海租界工部局管弦乐队合作演奏了
沃尔夫冈·莫扎特《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1949年,周广仁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教席。1951年,周广仁随中国青年文工团先后访问了
德国、
匈牙利、
波兰等国,参与了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获得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文艺比赛个人
独奏三等奖等奖项,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
1955年5月至6月,周广仁在沈阳东北音专随波兰专家学习。1959年,周广仁正式调入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副教授、主科教研室副主任。文革期间,为弥补当时学生教材短缺,她改编创作了10余首钢琴曲,如《舞剧〈白毛女〉序曲的引子》《乒乓歌》等。1978年4月,周广仁在
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个人钢琴独奏会。1980年8月至1981年2月,周广仁开始中国钢琴海外交流之旅,她接受美国斯诺基金会邀请,作为“斯诺衔教授”,赴
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讲学。1983年,周广仁与北京钢琴厂共同创办星海钢琴学校,成为全中国第一所青少年钢琴学校。1991年10月,周广仁倡议主持的“全国音乐院校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其间共举行了3场大型专题
论文报告会、1次自由演讲与3次小组讨论发言等。1996年至2005年,周广仁推动北京艺术学校音乐分校每年举办一次“全国
钢琴师资培训班”,为中国青年钢琴教师打开了教学技巧训练和审美标准培养的窗口。
截至2006年5月,周广仁个人共出任包括中国国际钢琴比赛、
莫斯科彼得·柴可夫斯基等国际钢琴比赛评委30余次。2014年初,周广仁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名誉会长,她担任首任主编的中国第一本钢琴艺术理论研究性期刊《钢琴艺术》,也已成为中国音乐界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器乐专业期刊。同时,她培养了大批钢琴人才,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华裔作曲家梁雷等都曾跟随周广仁学习。2022年3月7日,周广仁在北京逝世。
周广仁先后获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中央音乐学院杰出贡献奖、
中国音乐金钟奖特别贡献奖等重要荣誉,她的个人经历也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
传记中心的《世纪妇女名人录》。周广仁不仅是20世纪中国音乐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也是国际乐坛上最具影响和权威的中国钢琴演奏家、
教育家、音乐活动家,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8年12月17日,周广仁出生于德国历史名城汉诺威,起了一个德国孩子的名字叫“乌拉”。1933年,周广仁随完成学业的父亲回到祖国,定居上海。她的家庭条件为她提供了优质学习环境,小学及初中她就读于上海德国学校。她的学习成绩、性格、音乐悟性,奠定了她的音乐基础。
1942年,周广仁正式进入
丁善德先生创办的上海音乐馆(后改名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青年钢琴教师钱琪和丁善德进行专业钢琴学习。1943年,周广仁在上海
兰心大戏院“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六周年纪念——学生音乐会”上与本校乐队合作演奏了
沃尔夫冈·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开启了周广仁中国钢琴家艺术之梦。此后,周广仁遍寻上海钢琴名师,向杨嘉仁、
梅百器(Mario Paci)、李翠贞、马库斯(A.Marcus)、贝拉·贝拉伊(Bela Belai)、阿尔弗雷德·威登堡(A.Wittenberg)等多位老师学习钢琴,而且还开始跟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Fraenkl)学习和声和对位。
1947年10月,周广仁与上海租界工部局管弦乐队合作演奏
沃尔夫冈·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1948年12月,周广仁与小提琴家廖玉矶(L.Valesby,
廖尚果的女儿)举行联袂音乐会,与工部局管弦乐队演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多次演出、多场
独奏音乐会和
室内乐,历练演奏技术和舞台经验,使她快速成为青年女钢琴家。
初获荣誉
1949年,周广仁担任
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即今上海音乐学院)教席。1951年6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艺术团体——中国青年文工团成立,开启长达一年三个月的出国演出活动。周广仁随文工团先后访问了德国、匈牙利、波兰、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阿尔巴尼亚等9国,遍及152个城市,这是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除了进行个人
独奏演出和完成较多的伴奏任务外,具有娴熟德文、英文功底的周广仁还要担任文工团全程的翻译工作,这为其后来频繁与国际音乐界进行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她每场必弹的中国钢琴作品就是丁善德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她的演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钢琴音乐的魅力。她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文艺比赛中获得个人独奏三等奖,“钢琴家周广仁”这个名字从此闪耀在新中国钢琴音乐获奖名单的首位,她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回国后,周广仁开始职业
独奏生涯,在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担任
钢琴独奏演员。
1953年,周广仁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访问
罗马尼亚、波兰,还于12月到次年3月在德国歌舞团做翻译。1955年5月至6月,周广仁在沈阳东北音专(
沈阳音乐学院前身)随
波兰专家学习,并认真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积极地向党组织靠近,其工作得到各部门、各级领导的赞扬,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演奏员”荣誉;10月,周广仁到
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在苏联专家塔图良(A Tatulian)班上学习,并开始在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兼职)。1956年,周广仁参加柏林第一届
罗伯特·舒曼国际钢琴比赛,获第八名成绩,同时获中央音乐学院“
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和文化部“优秀演员奖”;同年,成为一名
中国共产党党员。1959年,周广仁正式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副教授、主科教研室副主任,还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62年,周广仁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香港、澳门慰问演出等。
名扬各国
文化大革命期间,为弥补学生们教材短缺,周广仁改编创作10余首
钢琴曲,如《舞剧〈白毛女〉序曲的引子》《乒乓歌》《国际歌》(四手联弹),以及《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和《
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广为流传的钢琴作品。1978年,
改革开放到来,周广仁苦练
钢琴技术;4月,在
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自己个人钢琴
独奏会,同时将各国钢琴曲重新搬上了舞台。是她在“文革”以后第一场个人音乐会,也是中国钢琴家在“文革”以后举办第一场个人音乐会。音乐会后,周广仁在上海、
厦门市、
福州市、
天津市等地以同样的曲目巡演,是她对中国钢琴事业的一大贡献。
1980年8月至1981年2月,周广仁开始中国钢琴海外交流之旅,接受美国斯诺基金会邀请,作为“斯诺衔教授”,赴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讲学。她遍访32个城市,在29所大学里作了讲学和表演,以介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为主,重点以作品为例,表达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为建立民族的钢琴音乐所做出的艰苦探索和创作,并演奏《牧童短笛》《新疆舞曲》《阳关三叠》《夕阳箫鼓》等中国钢琴作品。同时,周广仁担任第六届范·克莱本(Van Cliburn)国际
钢琴比赛评委,归国后在
沈阳市、
天津市、
上海市、
福州市、
厦门市举办钢琴
独奏音乐会。
1982年5月14日,周广仁在陪同外宾试琴,因移动
三角钢琴琴腿脱落,致她右手3个手指被砸伤。她虽丧失了演奏能力,但把多年的教学心得进行了整理。1983年,周广仁带领学生为
北京大学研究生进行了伤后的首次登台演出,弹奏
弗雷德里克·肖邦的《
摇篮曲》,后她带着伤残的手指,重返了演奏舞台;同年,与北京钢琴厂共同创办星海钢琴学校,当时在北京的名气和影响最大,是全中国第一所青少年钢琴学校。1986年,周广仁担任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并重视开展教研活动,其中以对“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探索和对“主科教学”的探讨为最突出。1985年至1989年,以《周广仁教授谈儿童学钢琴》为题在《
儿童音乐》杂志发表,每年6期,共发表21篇专题
短论,涉及儿童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常见问题、乐曲的理解等学习钢琴的各个方面,对儿童钢琴演奏以及儿童钢琴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和影响。1989年,周广仁创办乐友钢琴学校。此后,全国各地学生慕名而来报名入学,接受周广仁的亲自教授的钢琴艺术培养。
诲人不倦
20世纪90年代后,周广仁组织全国范围的业余钢琴考级活动,亲自参与编选教材,亲任中国音协和
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她亲自主持北京地区考级,远赴新疆、
青海省、
贵州省等地进行考级评审并讲课辅导。她在北京
音乐厅每月主持一场钢琴普及音乐讲座,介绍经典钢琴作品,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知多少》专栏节目中,主持了16讲《钢琴名家名曲欣赏》,在更广大的社会层面上传播着钢琴艺术。
1991年10月,周广仁倡议主持“全国音乐院校
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共举行了3场大型专题
论文报告会、1次自由演讲与3次小组讨论发言,以及4场“学生音乐会”“
丁善德先生作品介绍” “中国作品音乐会”等。期间,周广仁完成制定《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4年制本科钢琴专业课教学大纲》,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并与钢琴系的团体协作共同完成的具备专业性、科学性、学术性、权威性的大纲。第一次明确了钢琴系主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原则,使钢琴教学有章可循、有纲可依,成为中国钢琴专业教育的准则,为进一步形成钢琴教学体系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1993年,举办“周广仁师生
双钢琴音乐会”,全部是“双钢琴”演奏形式,除了周广仁的学生们的“双钢琴”演奏,她还特邀
牙买加女钢琴家格蕾丝·鲍泰利一同演奏
沃尔夫冈·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开创了“双钢琴”在中国舞台上演出的历史。1994年,周广仁主动承担起创办第一届
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重任,在她的带动和钢琴界各方努力下,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不仅能够邀请到众多国际钢琴大赛著名评委,也为国际钢琴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优秀中外钢琴家。1995年,周广仁组织举办了“中外著名女钢琴家
双钢琴音乐会”,与
鲍蕙荞、
谢华珍、包黛诗、格雷丝·鲍泰利同台演出。1996年至2005年,周广仁推动北京艺术学校音乐分校每年举办一次“全国
钢琴师资培训班”,为中国青年钢琴教师打开了教学技巧训练和审美标准培养的窗口。她还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录制了培养音乐院校大专、
中等专业学校钢琴教师演奏技术的40集钢琴演奏教程。1996年,中国第一本钢琴艺术理论研究性期刊《钢琴艺术》诞生,周广仁成为该杂志的主编并发表
发刊词。
晚年生活
2001年10月,周广仁为大专教师录制20集名为《教育部卫星电视艺术教育丛书——钢琴演奏基础》的书面教程出版。在书中她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对钢琴技术训练的观点。2004年,“
周广仁钢琴艺术中心”成立,为中国钢琴音乐输送人才和培养钢琴师资,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作为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著名教授,周广仁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老、中、青三代学生中有的现在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如青年钢琴家王笑寒、
逄勃、关淇等;著名
钢琴教授,如
但昭义、
倪洪进、黄佩莹等。
2005年6月,周广仁在
郑州大学举办公益钢琴讲座和钢琴讲析音乐会;12月13日,在举办“琴心交响——六架钢琴合奏音乐会”上, 周广仁登台带领
中央音乐学院老中青三代共12位钢琴家共同演绎美国作曲家
乔治·格什温作曲、
王燕樵改编的《波吉与贝丝》,是“
双钢琴”音乐会演出形式的延续,是周广仁对多钢琴演奏形式发展的推动。此外,周广仁经常在《
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交流、评论文章。截至2006年5月,周广仁个人共出任包括
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内的各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30余次,其中包括
美国范·克莱本、英国利兹、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等国际钢琴界知名比赛。2009年11月,周广仁被评为第七届
中国音乐金钟奖特别贡献奖。2014年2月,周广仁在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成立大会上,被推选为名誉会长。
截至2021年,经过周广仁及钢琴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钢琴艺术》已成为中国音乐界唯一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器乐专业期刊,为中国钢琴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周广仁始终坚持如期地为《钢琴艺术》撰写理论文章,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对钢琴理论与艺术的研究和探讨。《钢琴艺术》创办填补了中国钢琴
乐理的空白,促进了中国钢琴理论研究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周广仁对《钢琴艺术》的创办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推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理论研究的发展。
人物逝世
2022年3月7日,中国著名钢琴
教育家、
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原主任周广仁在北京去世;3月11日,周广仁的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55年,周广仁获得跟随苏联专家进修的机会,分到中央音乐学院苏联专家塔图良的班上。当时中央音乐学院设在
天津市,而此时她已和
中国交响乐团的同事陈子信结婚,并且有了孩子。为了进修,她把小家庭安顿了一下,在天津又过起学生生活。“文革”爆发后,她的丈夫于1968年4月因不堪忍受屈辱,抛下妻子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自尽。
平日里,周广仁举止优雅、和蔼可亲,对于那些在北京学习、生活不方便的外地学生,她还会把他们叫到家里“白吃白住”。但在课堂上,她又颇为严格、严厉。可能是受曾在德国留学工程师父亲的影响,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她都追求严谨、完美。她非常守时,每次上课都提前到课堂,而每当有学生迟到,她都会不留情面地予以批评。教学中,她注意倾听学生的弹奏,擅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鼓励。而对于学生的缺点,她也会循循善诱,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她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和演出实践。她认为基础训练应包括端正的学习态度,钢琴演奏明确概念、技法和表现规律,敏锐的听觉,独立理解和处理音乐的能力等等方面。她也很重视学生的音乐和文化修养。
亲属关系
周广仁的祖籍是具有中国钢琴早期发源地之称的浙江宁波,其祖父
周宗良(1875 - 1957)为著名民族资本家,赫赫有名的“中国颜料大王”。其父周孝高(1900-1987)早年毕业于
同济大学工程系,后又远赴德国
汉诺威攻读机械制造博士学位。1928年12月17日,周广仁生于德国汉诺威,
德语名字为“乌拉”,而“广仁”这个名字是其祖父起的,蕴含着“广施仁爱”的
儒家文化精神。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演奏作品
参考资料
改编创作
周广仁改编创作了多首钢琴曲,包括《舞剧〈白毛女〉序曲的引子》《乒乓歌》《国际歌》(四手联弹),以及《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和《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广为流传的钢琴作品。
艺术风格
周广仁的演奏淳朴、清晰、明快、严谨,使人感到耳目为之一新,对
沃尔夫冈·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的处理很细腻,音色柔和动听,层次也很清楚。三个乐章似潺潺的小溪,给人以清新、优美的感受。特别是演奏
爱德华·格里格的小品,她的弹奏细致入微、更有意趣,像《小仙女的午蹈》《胡蝶》《小鸟》,都很精美雅致、新颖巧妙,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她不只是擅长演奏风格较为秀丽的作品,她演奏的
弗雷德里克·肖邦《g小调叙事曲》,就很着力于揭示其深邃的思想,有魄力,也有深度。她演奏中所具有的技术准确性,尤其使听众交口称赞。可以看出,她的演奏技巧、艺术修养及造诣是相当高的。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民族音高亢嘹亮富有歌唱性的音调,同时明显区别于
南方地区纤巧细腻的音乐风格。作为民歌音乐改编的
钢琴曲,周广仁不仅将原有民歌中的旋律和题材进行了移植,保留了它原有的曲调。同时还从
传统音乐中探索出更深层的气质和神韵。在原有山歌体素材上加入西方的演奏表现技法,充分使中国民族音乐在钢琴演奏中得到了发展与升华,在作品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
陕北地区特色的高原风景和民俗风情。这首
钢琴作品虽然比较简单质朴,但却以声情真挚的情感撞击着每一位演奏者和听众的心灵。
教学理念
周广仁大半生都致力于钢琴教育的普及化与科学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教育生涯中,为中国培养了无数的钢琴人才,可谓桃李满园。她的许多学生在各国知名大赛中屡获大奖,俨然形成了一个以周广仁为核心的周氏钢琴大家族。在这个令人羡慕的家族中,既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弟子黄佩莹、黄瑂莹、
倪洪进、
但昭义等;70年代弟子杨韵琳、李斐岚、薛小明等;也有八九十年代的弟子
逄勃、盛源、
王羽佳、
王笑寒、陈曼春、施佳佳、梁雷等;更有
李云迪、
陈萨等国际钢琴大赛的获奖者。
因材施教
在实际钢琴教学中,周广仁强调根据每个学生各自能力和具体情况的不同进行差异性教学。她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挖掘学生潜力,充分发挥学生所长,让每一个学生焕发出自己的光彩,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变成和老师一样。”因为每个学生“性格不同,接受和理解能力也不同”,故而在具体钢琴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有的要多示范,有的要多解释,有的学生比较理性,就要多给他明确一些理性上的东西”。她认为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不应“按照一种规格来培养学生,而是善于把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教成材”。
注重基本功
在具体
钢琴教学过程中,周广仁还非常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和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方面,她认为钢琴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所以在具体的钢琴教学过程中应该“抓好基本功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坚固的基础”。相反,如果“急于求成,片面追求数量和进度,暂时看来似乎成绩不错,但将来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
音乐表现方面,周广仁强调不应过分偏重于技术层面的练习,而忽略对钢琴作品自身音乐性的理解和掌握。在谈及中小型乐曲的练习时,她指出,“中小型乐曲是性质多样的,各种风格都有,特别训练人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但在中国的钢琴教学中中小型乐曲训练“常常被忽略。由于追求大和难,只要手指技术,看不起小曲,造成学生缺乏音乐表现力”。对于这种贪难求大,且过分偏重于技术性训练而忽略音乐性培养的问题,她认为应“首先要改变观念,做的是打基础的工作。把基础打好,从一开始就抓好,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拔程度,不要贪多嚼不烂。”
启发式教学
不同于中国钢琴教学中较多存在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周广仁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她指出,中国钢琴教学“至今还没有脱离师徒制轨道,一对一、手把手地教,知识全靠教师口传心授”,这种教学方式结构是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水平的限制,教师凭经验教,学生被动地学,不善于独立思考”,而国外钢琴教育则“强调在学生主动学习基础上,教授起指导作用,学生向老师求教,学得好坏教师并不负责任”。在她看来,这种应试教育式钢琴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钢琴学习的。
获得荣誉
人物轶事
只要用功,我都喜欢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周广仁回忆,她求了父亲好几次,说想学
钢琴,都没有得到答复。再三要求后,父亲为她租了一架钢琴。当她提出要从威廉大帝学校退学、专业学习钢琴时,父亲强烈反对,并表示不会为她学琴提供学费。为了凑齐学费,16岁的周广仁开始教琴,每周教20多个更小的学生。她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这个老师教得好,又弹得好。以后就很多人跟我学琴。”
周广仁从来不挑学生。她的学生黄瑂莹回忆,在
中央音乐学院,有些同学转来钢琴系,由于基础差,没有老师愿意接,她全要了过来,并说:“只要用功,我都喜欢。”她的“有教无类”在圈内是传开了。
希望在你们身上
晚年的周广仁,总是抓住机会鼓励青年一代。她常常参加年轻教师和学生的演出,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视频寄语里、在她的生日音乐会上,常常能听到她这样说——“希望在你们身上。”
“每一场我在北京的
独奏会,不等我邀请,周广仁就会对我说——‘我要去。’”周广仁的学生、现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段召旭记得,2014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独奏音乐会时,周广仁在音乐会前就给他打电话,鼓励他“不要紧张,已经很好了。”在那场音乐会后,周广仁还对全场观众讲话,鼓励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们。
人物评价
周广仁是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
教育家,她的钢琴教育生涯堪称新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缩影,桃李满天下。(《
中国文化报》评)
周广仁当今中国在国际乐坛中最具影响和权威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国20世纪最杰出女性之一,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
信息时报》评)
周广仁被誉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领军人物”“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
中央音乐学院评)
周广仁都一直坚守着她纯善的初心,通过
钢琴来诉说对人生的热爱。这样的精神感染着她的学生们,也感动着她的每一个听众。她的琴声、她的善举,都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中国小康杂志社评)
“段召旭五岁开始跟随周广仁先生学琴,一直到博士毕业后都一直接受周先生的指导,许多场景都在眼前挥之不去。”
段召旭回忆,周广仁的授课是启发式的。”她经常邀请学生一起看音乐会,对学生的关爱像慈母一样,一代代学生在周先生的关怀和鼓励中成长起来。(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段召旭评)
周广仁不仅是20世纪中国音乐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也是当今在国际乐坛上最具影响和权威的中国钢琴演奏家、
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周先生一生爱美,衣品优雅,谈吐温和,无论是上课还是演出,甚至在家中,外在与内心完美协调于一身。她用顽强高尚的精神和坚韧的艺术信念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绘制了精彩绝伦的艺术画卷,为中国钢琴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中国文艺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