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梅村。本书分阶段系统描述了从青铜时代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以丝绸贸易为主体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
图书信息
字数:350000
版次:1
页数:378
印刷时间:2006-8-1
开本:
印次: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301107218
包装:平装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中外史料和考古发现为依据,分阶段讲授自青铜时代至郑和下西洋时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以及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图文并茂,生动易读。本书为丝绸之路作出了全新的定义: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本书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也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中外文字史料和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地域范围涉及中原地区黄河、长江流域,南亚、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配有上百幅精美图片,有些图片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作者简介
林梅村,1956年4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自1982年起,每年都到新疆、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丝绸之路沿线进行考察,多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访古城;同时,多次赴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调查流散海外的新疆文物和中亚死语言写卷。主要著作有:《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沙海古卷——中国所出怯卢文书初集》《西域文明——考古、语言、民族和宗教新论》《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外文化交流》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英文目录
彩色插图目录
第一讲 丝绸与中国文明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定义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新认识
第三节 从世界五大纺织体系看中国文明
第四节 丝绸在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讲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印欧人的起源和迁徙
第三节 双轮战车与吐火罗人南下楼兰
第四节 雅利安人迁徙与吐火罗人再下塔里木盆地
第三讲 草原之路
第一节 阿尔泰共和国语系民族的原始故乡
第二节 阿尔泰山的大石冢
第三节 阿尔赞“国王谷”
第四节 巴泽雷克的斯基泰王陵
第四讲 中国与西域的最初接触
第一节 昆山之玉
第二节 厨宾的珠玑
第三节 蜻蜓眼玻璃珠的东传
第四节 隋侯之珠
第二节 中亚的希腊化城邦
第三节 希腊艺术的东传
第四节 巩乃斯河畔的斯基泰神庙
第六讲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
第一节 人海求仙
第二节 鸡骇之犀
第三节 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
第四节 海路来华的近东艺术品
第七讲 汉朝与西方三大帝国的交往
第一节 张骞通西域
第二节 黎轩
第三节 安息
第四节 大秦
第八讲 罗马人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
第一节 红海古港口的变迁
第二节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遗址
第三节 扶南古港口——沃奥
第四节 中原地区东南沿海的舶来品
第九讲 楼兰文明
第一节 从罗布泊到善河
第二节 汉文化的西传
第三节 楼兰人种族问题
第四节 楼兰考古新发现
第十讲 于文明
第一节 斯基泰人与于阗城邦的兴起
第二节 文明的变迁
第三节 于阗佛教
第四节 丹丹乌里克的“龙女索夫”壁画
第五节 于阗佛画与尉迟氏绘画
第十一讲 唐宋时代的海上交通l
第一节 隋唐中国与西方的海上交通
第二节 阿拉丁的神灯
第三节 长沙窑的外销瓷
第四节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
第五节 宋代的海上交通
第十二讲 唐蕃古道
第一节 藏族的形成及其与外界的交往
第二节 唐蕃古道的开辟
第三节 《唐蕃会盟碑》与《大唐天竺使出铭》
第四节 吐谷浑与青海都兰吐蕃大墓
第五节 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与吐蕃权臣噶尔家族
第十三讲 吐鲁番市文明
第一节 文明的变迁
第二节 佛教
第三节 火祆教
第四节 景教和基督教
第五节 摩尼教
第十四讲 居延沧桑
第一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第二节 农牧之争
第三节 马可·波罗笔下的亦集乃城
第四节 黑城的发现及其文物的流散
第十五讲 郑和海外遗迹
第一节 郑和家世
第二节 明代初年的西洋与满剌加大明海军基地
第三节 明朝与三佛齐的朝贡贸易
第四节 郑和葬地——古里
第五节 非洲的礼品
第六节 郑和舰队在波斯湾的登陆地
第七节 郑和宝物的最后归宿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图书信息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