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泉(1927.11.10—2000.3.28),
江西省萍乡市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专家,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采矿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领域的开拓者。
1950年考入
湖南大学矿冶系;1952年被派往
波兰被派去
华沙大学学习;1958年于波兰
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刘天泉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体系。从采动岩体变形空间分带论、采动地表变形空间形态论、采动
地层结构论到采动地层质量评价论,形成了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开采技术体系,为矿山资源开发、开采和环境安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在采动响应的预计与
控制理论及特殊开采技术等方面出版专著10多本,发表论文60多篇,主要有《矿山采动响应与控制》等。
人物生平
1927年11月10日(民国十六年),刘天泉生于
江西省萍乡市青山镇青山村青泥凹,父亲只有小学二三年级的文化程度,母亲是文盲。他读完小学4年后,无力继续读书。时值老秀才刘聘吾等倡导成立了“教子会”,资助贫苦学习成绩优秀者上学,他才有机会在本县唯一的县立小学毕业。之后“教子会”即使在
助学金之外设立了奖学金,但仍不足交纳上中学的学费而又面临失学。正好此时县里成立了简易师范学校,于是又有机会在简师读到1945年并毕业。
1944年,日本侵略军第11军分左中右三路第四次进攻
长沙市,其左路沿湘赣边境路经
萍乡市,刘天泉的家就在萍(乡)(陵)公路旁边。生活有着落的人家都远离交通线避难去了,他和父母无力离家。1944年6月24日
日本兵进入青山村,大肆搜捕抓人,他被抓去当了劳工,20多天后借患
痢疾之机逃走,不幸又被日本侵略军抓回,用
刺刀对他进行乱刺后,把他推到河里,但命运救了他,他带伤在河滩渡过了五天五夜后,靠乞讨回了家。为了不中断学业,在
舅父家休养了一个多月,伤口痊愈后又去继续学习,直到1945年毕业。
1945年毕业后,当时师范学校毕业生不能升
高中,于是刘天泉的堂兄将其初中毕业证借给了他,在易舜尧老师的帮助下,冒名先是在一个私立中学读了半年,后又转入江西省立宜春中学,直到1949年高中毕业。
1949年至1950年,刘天泉任
江西省萍乡市青山村小学校长、教师、青山村农民协会委员兼秘书。
1950年,刘天泉考入
湖南大学矿冶系。1950至1952年,刘天泉在湖南大学矿冶系学习。1952年,刘天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由于全国院系调整,同年9月刘天泉被派去
华沙大学学习波语一年。
1952年至1954年,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二部学习俄文,波兰华沙大学波语班学习波文。
1954年9月至1957年1月,在波兰
克拉科夫矿业学院采矿系本科毕业,同年2月至1958年10月在该院采矿系硕士班学习,获硕士学位。刘天泉在
波兰重点学习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波兰城镇建筑物下现代采煤技术。回国后,他把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在中国做了全面介绍和开展了重点试验研究。他在中国数十个矿区介绍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成就,并编写出版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资料。
1959年1月,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工作,历任课题组长、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开采所主任工程师、煤科总院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煤科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科总院总工程师。
1963年以来,刘天泉先后4次去
波兰考察波兰城镇建筑物下采煤技术。1974年,他作为中国抚顺、
阜新市、本溪、
济宁市四个煤矿城市市长赴波城镇下采煤考察团秘书长兼翻译,又全面考察了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并在这些矿区开展了试验研究。
1963年,由煤炭部领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抚顺城市下采煤试验组,刘天泉担任试验组副组长,组织科研、高校及现场科技人员进行了建筑物下采煤试验研究,使波兰城镇下采煤及受采动影响建筑物加固方面的技术理论与经验,开始在中国全面推广。
1970~1985年,他还组织
波兰城镇下采煤专家多次来中国进行全面交流和技术咨询,如鹤岗矿区铁路下采煤、本溪矿区井筒
煤柱及工业场地建筑物下采煤、唐山煤矿铁路下采煤以及大屯矿区塌陷区治理等问题,开展了中国与波兰在这方面的技术合作,使中国有关科技人员对波兰城镇下采煤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83年至1988年,任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84年至1996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采矿工业顾问团第一至第六届顾问。
1984年、1991年、1994年,分别任
焦作矿业学院名誉教授、四川建材学院兼职教授、北方交通大学教授、
湖南科技大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1985年至1998年,任国务院
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第三届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990年,任
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任
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1993年至1998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
1994年至1998年,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煤炭部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1995年至1999年,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协会常务理事,煤科总院工程设计所总工。1997年至1999年,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总工程师。
1999年,刘天泉病逝于北京。
人物成就
科研成果
刘天泉是煤炭科研和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泰斗,
中原地区现代特殊开采技术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中在学术理论和
工程技术上创造了许多项第一。他首创和发展了中国矿山大面积采动影响理论与特殊开采技术,是这一涉及采矿、
矿山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石力学、建筑及环保等学科的全新边缘交叉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刘天泉最杰出的学术成就,是他在几十年的科研探索中形成的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开采技术体系,这是采矿行业科研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性地将现代力学理论和方法引入采矿学及特殊开采领域,提出了采动响应的新概念和理论以及
矿井大面积采动引起的大位移、大破坏力学概念,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广泛的影响,曾几度应邀赴英国纽克斯尔大学、原西德
汉堡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等高校作学术讲学。刘天泉的理论研究成果被国内外相关行业广泛地引用。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刘天泉主持完成了主持完成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100余项,12项为国内外首创。他主持试验成功了淮海、
渤海、
微山湖水体下采煤的第一批工作面,主持试验成功了国内外第一个采用条带开采方法开采井筒
煤柱,主持制定了中国煤矿第一部
矿井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技术统一的技术规程,倡导并创立了
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等,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先后19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78年参加
全国科学大会,获得了水体下采煤、建筑物下采煤及重大贡献个人奖三项奖励。他一生著作等身,出版专著6本,发表论文60多篇,撰写研究报告、技术咨询报告100多份,译著2本和译文20多篇。
著作论文
• 专业著作
• 期刊论文
刘天泉,
周家俊。保安
煤柱的开采与地面建筑物的加固。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
刘天泉,等。煤矿地表移动与覆岩破坏规律及其应用。北京:
应急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81
刘天泉。大面积采动引起的采动影响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矿山测量,1981(1)
刘天泉。用垮落法上行开采的可能性.煤炭学报,1981(1)
刘天泉,
于振海译。矿山岩体力学。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3
刘天泉。论厚松散层下近松散层安全开采的几个问题.煤炭科学技术,1986(9)
刘天泉,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
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7、2000
刘天泉。采场内的遗留煤柱对地表沉陷的影响。世界煤炭技术,1989(12)
张金才,刘天泉。论
煤层底板中的裂隙带最大深度及分布特征。煤炭学报,1990(2)
刘天泉。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中).矿山采煤沉陷与环境保护。北京:
新华出版社,1997
刘天泉。露头煤柱优化设计理论与技术。北京:
应急管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刘天泉。采用综合减沉是实施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煤炭企业管理,1998(8)-(9)
张金才,张玉卓,刘天泉 岩体渗流与煤层底板突水 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金才,刘天泉 裂隙岩体渗透特征的研究 煤炭学报 1997 22(5)
人才培养
据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1991年至2002年期间,刘天泉培养了6名博士,情况如下:
获奖记录
1984年,被授予全国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84年,被列入《志在振兴中华》画册
1990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98年,荣获何梁何利大奖
多次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社会任职
学术团体职务: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开采所总工程师和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兼任国务院学委会采矿地质石油学科评议组成员、煤炭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
其他职务: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
煤矿开采》主编、《地质评论》编委、《
中国煤炭》编委、《
中国工程科学》编委
人物评价
刘老是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属于自己的天然—天泉之歌,那歌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用他的生命在填写,如煤燃烧的火,通红、明亮、耀眼。慈样、憨厚、充满智慧的老人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这就是我父辈的煤炭人。我作为煤炭人的后代,又怎能不去讴歌刘老这些如煤一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煤炭人呢!(《
当代矿工》期刊康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