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基永,70年代生于
广州市,号礼堂,
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他是一位文献研究学者、收藏家、作家、书画家、艺术品鉴定家、
古琴家及古琴史学家。现任
香港特别行政区《美术家》杂志副总编辑、香港古琴研究会会长、香港天风画会主席、广州岭南古琴研究所所长、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副研究员、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梁基永还担任电视电台主持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物。
梁基永,70后,广州人,中山大学博士,青年收藏家、
广东省文献研究者、专栏作家、书画家,电视电台主持人,古典文献学博士。其家族为
广州市清代著名富商及科举世家。自幼学习音乐与文学,自中学起就开始收藏古代书籍、明清扇子、瓷器等,一为个人兴趣爱好,二为学术研究需要。擅长弹钢琴、
古琴,书法。主要收藏的古文献是古时广东印刷的书和广东名家著作。从
李曲斋先生学习诗词与书法,跟随岭南画派大师
黎雄才先生习画,从著名学者
王贵忱先生学习版本目录学。为广东著名的收藏家与藏书家,曾于2000年在
广州博物馆举办私人收藏之广东文物展览,
广州图书馆设立专区收藏其搜集之广东珍贵地方文献一千余册并编辑出版有藏书目录。
另外曾在业余时间参与电视电台的节目主持,例如:与郭露青一起做了一档叫做《乐在广东》的节目,介绍广东的旅游、风景、美食、岭南文化。余事为书画创作,书法能作各体,植根于
清代馆阁,功力沉厚,不随时流。画则雍容大雅,能作工笔,亦能简淡,其书画作品为国内外各主要博物馆所收藏。个人著作包括:《
中国浅绛彩瓷》,国家
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明清扇面赏玩》,《中国明清书札赏玩》,《中国明清彩瓷赏玩》,《
中国浅绛彩瓷画赏玩》,《
中国书札赏玩》,
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李文田》,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清代禁毁书目考补注》,
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黎简》,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等。个人私印
广东省珍稀文献系列丛书《仪清室丛书》已出版五种,包括《烟语词笺》,《肄雅堂诗稿》,《觉庵诗存》等,为当代藏书界所瞩目。收藏情缘关于收藏,梁基永却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感悟—收藏的快乐并不在于挣钱。在其收藏丰盛时,曾有人高价收购,但都被拒绝了。他说“志趣无价”,其初衷是对古时代文化的强烈热爱,为了做学术研究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收集古董。他还认为好的东西—古董和新的一样,看古董,不是单纯地看一件过时的物品,虽然在制作艺术上有很多是今人无法超越的,但更多的是通过看古董来了解古时的社会风情、人物风貌,在了解的基础上也同时了解了古代的许多东西,同样也给我们今天以启发。谈到自己的收藏经历,梁基永非常快乐,他完全陶醉在对这些东西的热爱里,称其为“另类的收藏家”并不为过,而且,他在收藏这些古玩的过程中充满了种种难忘的机缘巧合。在粤西罗定,经研究所一位老师介绍,他去一位出自书香门第老先生家里去收购古玩。应老师尽量照顾的要求,高价收购了一些字画。买后,那位八十余岁的老先生另赠送两份祖先诗集的复印件。梁基永回去之后经过整理,出资刊印,不但聘请名师为之写序宣传,送到各图书馆,而且还回寄给老人一份,让其深受感动,于是与他建立了长期的真挚友谊。有一次,那位老人写信邀请他去观看家里的一把
古琴。因酷爱古琴,梁基永甚是激动,马不停蹄地赶了过去。老人从阁楼里取出一把很破旧的古琴,上面还沾满了泥巴,梁基永掏出身上仅带的万余元立刻买了下来。回到旅馆,经过擦洗干净,他发现这张古琴与
广州市有不寻常的渊源,是在
同治年间重修“六榕塔”时取塔上一段
北宋时期的木头精制而成,非常有意义,跟广州很有缘分。后来,他从那位老先生口里得知,这张琴是由当时广州有名的古琴家李息斋做的,经
六榕寺的住持勤安和尚转送给老先生的
曾祖父,并且一直保留在那个小县城里。巧合的是,后来研究所的老师主编了
广东省清代学者的陈的文集,在里面的一篇文章中梁基永居然发现,
中山大学也收藏了一张同样出自李息斋之手的
古琴。真可谓“无巧不成书”。他去找图书馆的师姐帮助借琴,找来之后,竟发现中山大学收藏的那
张琴后刻字记载重修六榕塔的事,大意说当时拆下来的木头至少做了两张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经过一百多年的漫长等待,同一段古木制作的琴居然先后在不同的地方,由梁基永的“无巧不成书”的收藏机缘—冥冥之中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缘分—重新聚合在一起。这次百年难遇的收藏情缘,使梁基永铭记于心,甚至准备写论文把这个故事记录。他说古琴的价值贵重,约十万以上,但收藏的意义更深远,因为
广东省历史上由本土人做的古琴保存下来的很少很少,远不像江南那么多,并且古人公认的做琴最好的材料是寺院里的树木,因为这些木头天天亲近袅袅香烟,听尽钟鼓纯净之声,并与之遥遥相应,弹奏出来深有韵味。他收购的这把
古琴已经变成了
栗色,略显沧桑感,但难得之处在于其音质完好。这就是梁基永,一个“隔代承传”,尽现先人夙愿的名门望族后起之秀。一个而立之年已对“琴棋书画”深有造诣的全能奇才,一个以另类收藏尽显艺术人生的“西关遗少。谈到“西关少爷”时,梁基永开心地笑了,像个天真的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就不喜欢做事情,老师和同学们都是这么叫我的,所以印象很深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这样叫绝对是一个贬称,现在就无所谓了,被别人这样称呼,我还蛮得意的,”他说,“自幼是被老一代保姆带大,家里的生活方式已注定与一般孩子生活习性有差异。”其实,当今许多人因对西关文化了解颇少,误认为西关小姐就很漂亮、很挑剔、很讲究,西关少爷很气派之类。在梁基永眼里,他们的精髓是在于他们的那一种教养和生活态度,因为家境比较富裕,能够接受良好的中西方教育,使其形成一种超然的
世界观和价值观。正是在这种文化气氛下成长,造就了现在的梁基永。他不但用心苦练
钢琴,
古琴,而且还师从
王贵忱、
李曲斋、
黎雄才这三位文化界名师,得其真传,练成“书画双绝”。但最令梁基永想不到的是“本该当钢琴家,却成了收藏家”。其实,梁基永的“收藏家”之路也并未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小时候,接受非常正规严厉的家族教育,甚至“拿筷子的姿势不规范就不给吃”,但自幼对古董与古文献的酷爱让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志趣。尽管家人有着“玩音乐败家,玩古董更败家”的思想,尽管家人不甚支持和视其为“怪人”,但这并未阻碍他对志趣生活的追求,他最终还是走向了收藏之路。正因为是世家子弟,见多识广,接触的古玩多,使他不容易被各种东西所诱惑,也不屑于阿谀奉承和抄袭。梁基永认为“珍贵”和“贵重”是不一样的,“我看重的是文物的研究价值,是它折射出的当时社会文化内涵,而不是越贵越好”。收藏以明清扇面书画及
广东省历代书画最为著名,藏书以广东地方文献与名家稿本校钞本为特色。又能
古琴,师事
姜抗生及
谢导秀两先生,现为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及广东古琴研究会理事,所藏元明清古琴为岭南琴界所重,尤以广东明清制古琴及琴史资料最富,著有《松庐琴学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