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福寺始建于
北宋开宝(公元971)年,原名报恩院,几易寺名,至宋大中祥符(公元1013)年改为荐福寺,极盛时有僧人三百,俨然浙东名刹。奈何战火天灾,朝代更替,几经兴废,逐渐衰败,到清朝末年,寺僧迫于生计将地产卖给了教堂,不久为
陈遹声所得。
荐福寺,位于今
赵家镇上京村。明
隆庆《
诸暨县志》载:“县东七十里驻日岭侧。后宋开宝四年(971)建。初名报恩院,宋改今额。”
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载:“驻日岭,在县东六十里,属长阜村,水自
绍兴市发源,西南流经驻日岭村(安徽寿春镇总兵
陈安邦、
内阁中书陈瀚居里),绕荐福寺(宋
开宝四年建,初名报恩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山麓,又西流经
上京村(孝子胡会法故里,村山
陈基弄有明嘉靖壬辰
进士、刑部
主事骆马骥墓),入黄檀溪。”
2005年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2008年重修,建有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等。
荐福寺所处位置乃风水绝佳处,我等风水虽不懂,但风景秀美是一眼就能感觉到的。
陈遹声遂在原大殿的
地基上为自己建了坟,栽了六棵
龙爪槐,坟前造了祠堂,立了牌坊。其时
徐世昌题祠堂为归全堂,并有联:同卧不侵文叔座,退闲不作子公书。当然扁联早已荡无。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显然所谓的荐福古寺实际上是陈家的墓祠。只是归全堂扁早已不知去向,和尚在门上挂了一块荐福古寺的扁而已。至此,政府嵌说明石刻于墙的谜团豁然解开:此地此祠实为陈家不动产,和尚是占他祠为己寺。亏政府高人想出这么个绝妙注意,买个破绽提醒游客。
然而令
陈遹声万不能意料到的是,四十多年后,在轰轰烈烈的文革烈火中,他的尸首从坟中被拉出焚烧扬灰。据说现在的陈坟实为一座空坟。如果抛开坟中尸首不论,总的来看陈声的墓区保存还是很完好的。于是又一个问题出来了:在那个疯狂的岁月里,为什么石牌坊没有被扒倒?为什么龙爪树没有被砍掉?为什么墓祠保留完好?难不成是乡里智者用轰轰烈烈的焚尸来搪塞了这次荒山上荒唐的破四旧革命行动!
陈遹声,1846年生人,字蓉曙,号骏公,别号悔门、畸园老人,诸暨枫桥陈家人,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中
进士,改
庶吉士,授
编修。曾任
松江区知府、川东兵备道。1920年卒,葬于赵家上京村狮子岩头。
陈遹声着实是个不简单的人。他有诗万首,入得
四川省,最崇
陆游,以“剑南同郡人”为荣;进士出身,却任川东兵备道。文武双全,在
同治朝并不多见;为官几方,处处成绩斐然,得太后朝见;和民国大总统
徐世昌为挚友,却不肯出山,隐居乡里。以一朝儒士气节,为前朝守得终身。
据说
北宋名臣
范仲淹在“
庆历新政”失败后贬知
饶州,有个书生自称天下最穷,请他帮助。范仲淹告诉穷书生,荐福寺有块
唐朝名
欧阳询写的碑,我送你些钱买纸墨,你去拓些碑帖卖。书生满怀希望告辞,谁知当晚一阵雷雨把碑轰坏,人们都说这书生时运不好。由于范仲淹是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此这故事流传很广,“时来风送
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也一不留神就成了千古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