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村位于
诸暨市东部边缘,距城区25公里。村庄坐落丘陵地区。地处
赵家镇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溪。北接驻日岭,南邻夏湖村。县
二级公路十二量至赵家镇(十赵线)穿村而过。
北宋时,胡氏家族从
永康市迁此定居。为纪念族人
胡广任金
节度使,村名上金村。上京村是诸暨市革命老根据地,村口建有胡朗明等10位革命烈士纪念碑。村东北山麓
荐福寺前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
进士、《国朝三修诸暨县志》
编修陈声墓。
基本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人向往首都
北京市,改金为京,称上京村。1956年属檀溪乡,1958年属檀溪管理区,1961年属檀溪人民公社。1985年属
赵家镇。全村835户、2715人。多为
胡姓。
全村耕地3000亩,其中水田1600亩,旱地中,桑园500亩、茶园400亩;山林6300亩,其中村管山林800亩。
农业以种植水稻、大小麦为主,旱地主植桑、茶。自1949年以来,村区建有万立方米水库8个、山塘15个,其中东风等小(二)型水库的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全村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明显上升。1992年,粮食平均亩产800公斤,比1979年增加21.48%;总产1280吨;产茧110吨;茶叶50吨。
自然地理
地处浙中内陆,属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年温差大于同纬度邻县,小气候差距显著,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气温年平均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相对湿度约82%,
日照市年均约1887.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
主要矿种有30余个。金、银、铅、锌、铜、、、
萤石、
大理石等,
高岭土、石墨、
地开石、
白云石、黄沙等分布境内各处。有
石煤、石灰石矿带各6条,黄金矿带3条,为
浙江省有色金属及建材矿产主要产地。
桑蚕经济
上京村属半山区,山地占全村总面积的82.7%。山地红壤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利于栽桑、种茶。早在本世纪30年代,已有种桑养蚕的传统。因生产条件和单家独户生产方式的限制,当时茧产量不过50公斤左右。60~70年代,虽有较大发展,但终因农民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总产量不过300多公斤。
1981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党支部、村委会制订鼓励村民种桑养蚕的政策。明确规定:种桑养蚕的农户,每种活一株桑苗村里补贴0.20元,桑苗归种植者所有。这一规定使村民定了心,以空前的热情种桑养蚕。一个冬春,全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新种植桑苗20多万株。是年,全村茧产量增到500担。自1987年开始,茧产量连年稳定在1000担以上。
1991年创下1670担的历史记录。蚕茧产量占整个
赵家镇的13,产值达70万元。1992年,户均养蚕种2张。就
诸暨市而言,蚕茧产量数原枫桥区,而枫桥区数上京。1985年,枫桥区成为
钱塘江以南第一个蚕茧万担区。上京村则是枫桥区蚕茧数量最多、产量最高的村。
上京蚕农技术水平高,有12人获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蚕农有的被近至邻村、远至江西弋阳聘为
蚕桑技术辅导员,邻乡每年都要到上京购买桑苗。1976年,
赵家镇兴办檀溪丝厂、诸暨第四绸厂,与上京养蚕业的带动直接相关。
矿产经济
上京村富藏
叶蜡石、
高岭土、
绢云母,矿区面积广阔,南北两矿区总长4公里左右。经地质部门勘探,矿体宽5~25米,高品位
矿石含
二氧化硅44~48%、
氧化铝30~38%,储量50万吨,中品位、低品位储量500万吨。
50年代后期大办钢铁,上京村附近的山地曾开采矿石,用作小高炉的
耐火砖材料。
大跃进运动结束后,采矿中止。1985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研究经济开发时,忆及这一地下宝藏,组织40多人的开采队上山,以手工进行露天采掘。当年开采矿石500吨,产值不到2万元。次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加强领导,组成两副班子,一副班子抓矿业,一副班子抓农业和其他工作。
1986年底,工业产值上升到12万元,以后连年成倍上升。1987年起,上京村叶蜡石矿和高岭土厂与
浙江省粘土公司联营,进行技术改造,从露天开采转为井下作业,从手工开采改为半机械化操作,并投资100万元,引进
矿石粉碎、精选设备,建立了化验室,使产品质量大有提高,产品从块矿出销转为块矿、
粉矿并销,资源应用范围亦从作水泥、陶瓷、无碱玻璃、耐火材料的原料,扩展为填料和涂料原料。1992年,开采矿石2.5万吨,产值123万元。8年间,产值每年递增80%。主要产品
叶蜡石和
高岭土块矿及粉矿由畅销
北京市、
四川省、湖北、
江苏省、
浙江省到远销
日本、
意大利、
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
节日民俗
春节通常除了
除夕佳肴要准备外,通常还准备
年糕、
发糕、
八宝菜、
粽子在上京不仅是端午的节日必备,也是过年的常备,各地还略有不同,而年夜守岁是主要的内容,通常是要到12点才放鞭炮来辞旧迎新的!压岁钱还是小朋友少不了的最爱。
清明节要做的是
清明粿,一种以米粉为原料的大饺子。这个节日要扫墓。
端午除了粽子,
米酒则是这个节日的主饮,另外还有
茶食等零嘴食品,五花八门花样不少。端午是当地人颇为重要的节日,故时小孩还都要穿肚兜带斗笠,这就是由一个典故《王志斩蛟》所带来的习俗。
立夏时值农忙,农俗有吃
麦饼、
油酥烧饼、油条的习俗,这一天不可少的菜色是
反枝苋,正当时的上时菜。
村庄状况
1992年,村工农业总产值413万元,比1989年的113万元增长2.65倍,每年平均递增54.03%。参加矿业生产和运输的村民有300余人,占劳动力的40%。村民人均收入1200元,比1979年增加3.36倍。村民个人拥有拖拉机70辆、运输汽车3辆。
1979~1992年,村投资70多万元修建了一批公共设施,其中公路2000米、水塔2座、校舍900平方米、排灌渠道3000米、机耕路4000米。村民新建房屋532间,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户均51平方米。
1989年实施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1992年,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99%的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初中生巩固率98%、毕业率99.5%。7~15周岁儿童入学率97%,16~18周岁青少年初中普及率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