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狂想曲》(英语:Rhapsody in Blue)是
美国作曲家
乔治·格什温于1924年创作的一部结合了古典音乐和
爵士乐元素的
钢琴协奏曲。这首作品的创作受到了Eva Gauthier于1923年11月1日在风神演奏厅举办的一场融合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实验音乐会的启发。《蓝色狂想曲》的成功使格什温成为了世界级的作曲家,并建立了他多产作曲家的声誉。
《蓝色狂想曲》是乔治·格什温为
独奏钢琴及爵士乐团所创作的乐曲,它巧妙地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首演通常被认为是在1924年2月12日纽约风神音乐厅(Aeolian Hall)的“
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上,由
保罗·怀特曼指挥他的乐团,
乔治·格什温亲自演奏钢琴。钢琴与交响乐团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作曲家
格罗菲(Ferde Grofé)改编的,这个版本成为了
美国音乐会中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乔治·格什温在1924年发表了《蓝色狂想曲》,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颇为特殊。格什温在创作生涯的初期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当保罗·怀特曼邀请他为“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创作一部“
爵士乐协奏曲”时,格什温感到非常兴奋,因为他一直梦想着创作包含爵士乐元素的严肃音乐。由于时间紧迫,
乔治·格什温在去
波士顿的火车上构思了这部作品,并在一周内完成了钢琴谱。乐曲的标题在初演前几天才最终确定为《蓝色狂想曲》,这个名字来源于
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es)曲调。
《蓝色狂想曲》是一部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它将即兴式的主题表达与交响性的发展有机结合。作品中融入了黑人布鲁斯音乐的
调式和
和声学因素、
爵士乐的切分节奏和
滑音效果,使得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色彩。格什温巧妙地安排了情绪迥异的段落,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展现了他的匠心独运。
《蓝色狂想曲》的最初配器是由作曲家
格罗菲完成的,因为
乔治·格什温当时对配器没有把握。后来,格什温为这首曲子重新配器,形成了现在演出的管弦乐队版本。1924年为怀特曼乐团所做的
交响乐版本包括了23位乐师,乐器包括长笛、
双簧管、
竖笛、降E调竖笛、降B调竖笛、次中音竖笛、低音竖笛、赫克管、萨克管、超高音萨克管、高音萨克管、次中音萨克管、中音萨克管、上低音萨克管、
圆号、小号、富鲁号、
上低音号、长号、
低音长号、低音号、
钢琴、钟琴、
班卓琴、鼓、
定音鼓、爵士鼓、
小提琴、
低音提琴、
手风琴,以及一些乐师演奏多样乐器的情况。1942年的交响乐版本则包括
独奏钢琴、长笛、双簧管、降B调竖笛、低音竖笛、
巴松、法国号、小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器、
钟琴、绕、定音鼓、钢琴、次中音萨克管、中音萨克管、班卓琴、以及
弦乐器。
《蓝色狂想曲》在创作时被称为《美国幻想曲》,最终的标题是由艾拉·格什温在参观完惠斯特的画展后提出的。乐曲的开头以
单簧管的
颤音接着17个圆滑音
音阶,这个开头已经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乐句,与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开头一样众所皆知。1924年,怀特曼的乐团演奏《狂想曲》84次,并且卖出了百万张的唱片。怀特曼后来将这首曲子作为乐团的主题曲,并将他的电台节目口号改为“Everything new but the Rhapsody in Blue”。《蓝色狂想曲》常在纽约的音乐会演出,影响了
伍迪·艾伦的电影《
曼哈顿》、
迪士尼+的电影《
幻想曲2000》、还有Barbershop quartet Ambiance的无伴奏合唱版本《纽约狂想曲》。自1987年起,《蓝色狂想曲》成为联合航空的广告音乐,该公司每年支付30万美元的权利金使用这首乐曲。Brian Wilson受这首曲子的影响很深,在他的SMiLE计划中可以看到这种影响。Desha Delteil和Jean Myrio在Kit-Cat Club有根据这首乐曲所做的舞蹈,这在
百代电影公司的电影中有记录。1945年由Robert Alda主演的关于
乔治·格什温的电影也以《蓝色狂想曲》为名。在日本,《蓝色狂想曲》被用作电视剧《交响情人梦》的片尾曲。2013年电影《大亨小传》中,列奥那多·狄卡皮欧饰演的盖茨比首次出场时,背景音乐使用了《蓝色狂想曲》。《蓝色狂想曲》的版权在
欧盟于2007年到期,在美国也将于2019年到2027年期间逐步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