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
清代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
宋琬(1614年-1673年),字玉叔,号荔裳,汉族,山东省莱阳市人。清朝初期著名诗人,清代八大诗家之一,被称为“一代诗宗”,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陇西右道佥事、左参政。
明崇祯八年(1635年),宋琬离开家乡莱阳,前往京城读书,准备应试。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宋琬知道父亲殉难后写了八首《纪愁诗》。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宋琬先后流落苏州市、金陵等地。1645年-1653年,他通过科考进入仕途,后被诬陷入狱。1654年-1663年,仕途遇阻。1664年-1673年,出狱后南渡吴越,期间被重新任用,授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宋琬病逝于京都馆舍,时年59岁。1683年2月12日,归葬于故里莱阳西古城村北。
宋琬先后著有《荔裳集》《永平府志》《北寺草》《安雅堂诗》《安雅堂文》《二乡亭词》《祭皋陶》《安雅堂书启》《安雅堂未刻稿》《入蜀集》等。如今可见诗集有1333首、词165首、文223篇、赋2篇、杂剧1卷等,均收在其《安雅堂集》里。按题材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山水诗、叙事诗、咏物诗、感怀诗、赠答诗等五类。他的诗风雄健,自然真切;诗歌偏重描写自己的遭遇,多感叹时代与世道;其诗对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7月,宋琬被评为“烟台市十大历史名人”之六。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宋琬出生于世代书香的名宦之家。从小就会写诗,并且有一定的名气。
出仕为官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清军攻陷莱阳市。宋琬父兄死于抵御清兵、保卫莱阳的战役之中。随后,宋琬写了八首《纪愁诗》。宋琬于顺治三年(1646年)中乡试,获第二名,并于顺治四年(1647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
清顺治六年(1649年),宋琬由户部调工部安徽芜湖市。清顺治七年(1650年)8月,由芜湖调京回户部就职。不久,升调吏部稽勋司主事。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宋琬出任陇西右道佥事。彼时秦州发生地震,宋琬组织百姓重建房屋,同时采取措施赈济百姓。因国家缺少资金,他便用自己的家财救灾。后因救灾有功,被钦赐蟒服并加晋一级,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升任永平副使,负责管理军饷。他还严禁将吏虚报冒领和借机克扣行为,尽力削减旧的不合理征项,以减轻民众负担。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宋琬调浙江宁绍台道。同年12月,宋琬升任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康熙十年(1671年),宋琬上书自讼冤屈,被重新启用,任官吏部。
康熙十一年(1672)夏季,宋琬被授四川按察使,途经山东、浙江、安徽、湖北、重庆等省市,次年暮春时节到达成都。创作了其晚年时期的顶峰之作——《入蜀集》。
在成都任职期间,宋琬除弊安俗,将城中豪强所占空地和郊外荒田分给难民耕种。他反对横征暴敛,对土豪劣绅和偷漏国税的富商大贾严加惩治,并积极改革陈规陋习。
被诬入狱
第一次
因宋琬的父亲抗清之事被人告发及“文字余孽”缘故,宋琬于顺治七年(1650年)被捕入狱,大约一年时间。从宋琬当时的诗文看,这次入狱不是很严重,出狱后任吏部郎中,并没有降职。
第二次
顺治十八年(1661年),宋琬被人诬陷为串通胶东于七起义军,以谋反罪被囚两年。直到康熙二年(1662年)才出狱。出狱后宋琬流放于江南三年。
抑郁而终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正月间,宋琬在回莱阳市省亲后,不顾身体患病,奉命赴京城朝觐康熙皇帝,时逢吴三桂起兵叛乱,攻陷成都,他的妻子和儿女遇难。宋琬知道后,担心忧郁,以致气塞胸臆,病逝于京都馆舍,时年59岁。1683年2月12日,归葬于故里莱阳西古城村北。
家庭关系
宋琬是胶东宋姓一世先祖宋信15世后人。
主要作品
宋琬的诗在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构思精巧,不落俗套,与安徽宣城市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宋”。
宋琬先后著有《荔裳集》《永平府志》《北寺草》《安雅堂诗》《安雅堂文》《二乡亭词》《祭皋陶》《安雅堂书启》《安雅堂未刻稿》《入蜀集》等。现在能见到的诗有1333首、词165首、文223篇、赋2篇、杂剧1卷等,均收在其《安雅堂集》里。
《安雅堂诗》《安雅堂未刻稿》《入蜀集》分别是宋琬前期、中期、后期的诗作集,共收录各体诗1300多首,按题材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山水诗、叙事诗、咏物诗、感怀诗、赠答诗等五类。
山水诗
宋琬前期的山水诗,集中在《安雅堂诗》里,借描写山川风物来抒发对自然的依恋。如宋琬浏览了河北碣石山上的五峰山,写下了《宿五峰山》《西峰雨中作》《东五峰作》《云峰寺》等五言诗;中期的山水诗,集中在《安雅堂未刻稿》里,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如《湖上杂诗》(十首),乃描写西湖山光水色的名篇;后期的山水诗,集中在《入蜀集》里,在其诗中历来评价成就最高。如《跳石滩》,为后期上乘之作。
叙事诗
宋琬的叙事诗虽数量不多,但精准地概括了其一生的重要经历。前期《安雅堂诗》中述及身世的作品约有五六首;中期《安雅堂未刻稿》中增加到了五六十首;后期的《入蜀集》中几乎找不到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关于身世的叙事诗。数量变化显示心情变化,其在最压抑的中期流寓江南时,写下大量叙事诗,抒写不幸的家世和遭际。
前期的叙事诗,如《题松鹤图为仲兄五十寿》,追忆成长往事,着力描写清白为官的志愿;中期的叙事诗,囚流寓江南,多为凄恻悲凉的诗篇,如《刘雪舫馈泉酒赋谢》一诗。宋琬的叙事诗擅长塑造形象,进行细节描摩。如《蜥蜴行》中对蜥蜴捕蝇的描写,《义虎行》中对虎的描写,都很形象具体。
咏物诗
宋琬的咏物诗数量大约在百首之内。这些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现实的认识或寄托理想的人格。如《捕鱼行》(节选)、《舟中见猎犬有感而作》。
感怀诗
宋琬的感怀诗直接抒发对一些事物的感受,这类诗数量很多,与山水诗相当。
少年时的感怀诗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如《舟中遣怀》;入清以后至入狱之前的感怀诗,主要反映宋琬衙署生活带给其的枯燥压抑,甚至对这种生活的厌倦,如《渡黄河》,表达了对“人世险恶”的无限感慨,是宋琬感怀诗之佳作;狱中的感怀诗,在宋琬诗作中最具悲情色彩,如《苦雨叹》;《入蜀集》中的感怀诗,是宋琬后半生情绪最丰富的产物。
赠答诗
宋琬的赠答诗数量颇多,比山水诗和感怀诗还要稍多一些。这类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从不同角度反映其生活经历与精神风貌。
此类作品中,有记与友人相聚与出游的,如《王敬哉先生招同黄卜周、杨尧叟、家兄答吴游摩河庵作》;有表达友人相见之喜悦的,如《喜晤孙佗山有赠》(二首);有受友人惠以诗赋谢的,如《叶鸿振年伯以书舍借居赋谢》等。宋琬还有一首《送侄稼庵之兴安令》(选一)的诗,是集教育意义与艺术成就于一体的名篇佳作:《送侄稼庵之兴安令(选一)》。
创作特色
艺术特点
风格
诗风雄健,自然真切。山水诗气势雄壮、意境开阔;咏物诗托物言志、富有情趣;感怀诗激情奔放、富于联想;赠答诗内涵丰富。
体式
工于七言。
作品主题
诗歌偏重描写自己的遭遇,多伤时叹世之感。其中,山水诗借描写山川风物来抒发对自然的依恋,引起对家乡的思念;咏物诗表达了对现实的认识或寄托理想的人格;叙事诗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际;赠答诗从不同角度反映其生活经历与精神风貌。
成就和影响
政治
宋琬出任陇西县右道佥事时。彼时天水市发生地震,宋琬组织百姓重建房屋,同时采取措施赈济百姓。因国家缺少资金,他便用自己的家财救灾。后因救灾有功,被钦赐蟒服并加晋一级,升任永平副使,负责管理军饷。他还严禁将吏虚报冒领和借机克扣行为,尽力削减旧的不合理征项,以减轻民众负担。
宋琬调浙江宁绍台道时。彼时舟山市正在打仗,宋琬组织州县准备粮草,与主将约定使其兵不扰民。浙东刁民知道宋琬来到,都收敛行事。
在成都任职期间时,宋琬除弊安俗,将城中豪强所占空地和郊外荒田分给难民耕种。他反对横征暴敛,对土豪劣绅和偷漏国税的富商大贾严加惩治,并积极改革陈规陋习。
文学
宋琬词、赋、文俱佳,著述颇丰,传世的诗作有《安雅堂诗》八卷,诗1333 首,《二乡亭词》三卷,词 165 首,《安雅堂文集》两卷,文 223 篇,《安雅堂书启》一卷,《人蜀集》两卷,《安雅堂未刻稿》八卷,著有杂剧《祭皋陶》卷等,对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评价
“康熙以来,无出南施北宋。”(著名诗人、神韵派领袖王士祯评价)
王士祯评价说:“王摩诘诗中有画,荔老词殆胜之。”(文坛后辈都称呼宋琬“荔老”)
江南诗人蒋超为宋琬的《安雅堂集》作序说:“荔裳弱冠,诗赋动海内,故诗词随手而出,学者奉为虬珠拱璧,先君得之,慨然叹曰:今日诗宗,乃在莱阳。”(文坛后辈都称呼宋琬“荔老”)
宋琬“才气充沛,似过于施”。(近代著名史学家邓之诚评)
宋琬为“诗人之雄”。(清初诗坛盟主之一的钱谦益评)
宋琬在京为官期间,同施闰章严沆、张文光、赵宾丁澎陈祚明等交游酬唱,有“燕台七子”之名,而在七子中,沈德潜认为宋琬“天才俊上,跨越众人”。
清乾隆年间,山左卢见曾编辑《国朝山左诗钞》,是清初最为权威的山东诗歌选本,该书将宋琬列为第一家。
“虽迭遭变故,因厄多于欢愉,时发激昂悲愤之音,但总体上委婉中正,怨而不怒,与施闰章诗歌具有共同倾向。”(《语文教学之友》评)
“宋琬是人民爱戴的清官,他一生都在为国尽忠、为百姓服务。他惩治土豪劣绅,反对横征暴敛,改革陈规陋习,为国家鞠躬尽瘁;他变卖家产、救济灾民,分土地给难民耕种,让百姓安居乐业,深受百姓拥护;他忠诚、敬业、为民、清廉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时任山东省莱阳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永进评)
在为《安雅堂集》所做的序中说:他的诗“其识宏,其虑远,其情长,其气,厚,其调隽以永,其格严以老,其言确以质,殆有如怀沙远游,屈子悲愤之所感乎。”(与宋琬同时代的金之俊评)
宋琬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尤工古体诗和律诗。用语奇丽,比喻清新,委婉含蓄,属对工巧,极为时人所推崇。有人称之为“诗人之雄”,有人赞为“东海之伟人”。
宋琬一生风义过人,不仅为官清正廉明、诗文成就卓著,在为人处事上亦是封建官吏的楷模。在《送侄稼庵之兴安令》一诗中传颂千古的名句,既是其为官清廉的写照,又是其诗文成就的缩影。
后世纪念
宋婉故居
宋琬故居为清初著名诗人宋琬故宅。位于莱阳市大寺街中部东侧,建于明朝末年。院内有4排正房,前两排各9间第三排殿堂5间,第四排9间,第三、四排东西两端有厢房11间。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知县张涵在此建卢乡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莱阳知县茅芳廉于院墙北端为之立碑——“宋荔裳先生故宅”。碑拆于“文革”期间。道光年间故居内设“卢乡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故宅改为官立小学堂,1921年在此创办莱阳中学。1981年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春街道拓宽将每排正房靠街一间部分拆除。1987年被列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4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7月,宋琬被评为“烟台市十大历史名人”之六。
2023年,宋琬故居改为莱阳市博物馆,有房屋46间,占地1054平方米。馆内设革命历史文物展室、宋琬纪念馆、历代名人纪念馆、现代书画展室等。中心建筑宋琬纪念馆坐北朝南,单层举架式硬山砖木结构,有台明和回廊,起脊仰合瓦,装有正吻垂兽和走兽,双排柱网,梁架前后带穿枋、七檩七椽。梁枋上设架云敦,檐檩下设雕花柁敦,檩枋下设花草楣子和雀替,古香古色,为莱阳市地区仅存的一处完整古建筑。纪念馆内陈列宋琬塑像及其著作、手迹、印章、《安雅堂集》木刻板,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艺术家的题词。馆内除常年固定展览以外,每年举办各类展览十余次,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余人次,取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1996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宋琬纪念馆
为了纪念宋琬,在莱阳的宋琬故居内建有宋琬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宋琬塑像及其著作、手迹印章、《安雅堂集》木刻板等。整座纪念馆坐北朝南,单层举架式硬山砖木结构有台明和回廊,起脊仰合瓦,装有正吻垂兽和走兽。双排柱网,梁架前后带穿枋,七檩七橡。梁枋上设架云敦,橡檩下设雕花柁敦,檩枋下设花草楣子和雀替,是莱阳市地区仅有存的一处完整的古建筑。
宋琬墓志
宋琬的墓志由二通石组成,花岗岩石质,志额石横长75厘米、竖高73.5厘米、厚18厘米,篆书竖五行、行三字,计25字。文云:“皇清赐进士通议大夫四川按察司使加一级荔裳宋公墓志铭。”志文石横长80.5厘米、竖高78厘米、厚11.5厘米,正楷书竖36行,总计1469字。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出仕为官
被诬入狱
第一次
第二次
抑郁而终
家庭关系
主要作品
山水诗
叙事诗
咏物诗
感怀诗
赠答诗
创作特色
艺术特点
风格
体式
作品主题
成就和影响
政治
文学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宋婉故居
宋琬纪念馆
宋琬墓志
参考资料